中醫診斷學可謂是整個中醫學的基礎,中醫診斷學學習好了,后面的臨床科目如中醫內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學起來就更加容易;假如中醫診斷學沒有學習好,在學習臨床科目的辯證分型時就會感覺無從下手,一頭霧水;因此中醫診斷學的學習至關重要,這里給大家列舉了中醫診斷學中比較容易混淆的一部分知識,以方便大家區分學習。 氣滯血瘀、氣虛血瘀、氣血兩虛、氣不攝血、氣隨血脫證的臨床表現、辨證要點: 氣病或血病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往往影響到另一方的生理功能而發生病變,從而表現為氣血同病的證候。 臨床常見的氣血同病證候,有氣滯血瘀證、氣虛血瘀證、氣血兩虛證、氣不攝血證和氣隨血脫證等。各證的臨床表現,一般是兩個基本證候的相合而同時存在。 (一)氣滯血瘀證的臨床表現、辨證要點 指氣機郁滯,導致血行瘀阻所產生的證候。臨床表現:胸脅脹滿疼痛,乳房脹痛,情志抑郁或易怒,兼見痞塊刺痛、拒按,婦女痛經,經血紫黯有塊,或閉經,舌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弦澀。 證候分析:氣機郁滯日久,血行瘀阻不暢,故見氣滯及血瘀證表現。本證以情志不舒,同時伴有胸脅脹滿疼痛、刺痛,女子月經不調為診斷要點。肝主疏泄而藏血,具有條達氣機,調節情志的功能,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襲肝脈則肝氣郁滯,疏泄失職,故情緒抑郁或急躁易怒,胸脅脹滿疼痛,乳房脹痛;氣為血帥,肝郁氣滯,日久不解,必致瘀血內停,故漸成脅下痞塊,刺痛拒按;肝主藏血,為婦女經血之源,肝血瘀滯,瘀血停滯,積于血海,阻礙經血下行,經血不暢則致經閉、痛經。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弦澀,均為瘀血內停之癥。 辨證要點:臨床以身體局部脹悶走竄疼痛,甚或刺痛,疼痛固定、拒按;或有腫塊堅硬,局部青紫腫脹;或有情志抑郁,性急易怒;或有面色紫暗,皮膚青筋暴露;婦女可見經閉或痛經,經色紫暗或夾血塊,或乳房脹痛;舌質紫暗或有斑點,脈弦澀等為辨證依據。 (二)氣虛血瘀證的臨床表現、辨證要點 指氣虛運血無力,導致血液瘀滯于體內所產生的證候。屬本虛標實證。 臨床表現:面色淡白,神疲乏力,氣短懶言,食少納呆;面色晦滯,局部青紫、腫脹、刺痛不移而拒按,或肢體癱瘓、麻木,或可觸及腫塊,舌淡紫或有瘀點瘀斑,脈細澀。 證候分析:氣為血之帥,氣虛則推動血行無力,導致血液瘀滯難行,形成氣虛血瘀證,故見氣虛和血瘀表現。氣虛血瘀證虛中夾實,以氣虛和血瘀的證候表現為辨證要點。面色淡白,身倦乏力,氣短懶言,食少納呆為氣虛之證;氣虛運血無力,血行緩慢,終致瘀阻絡脈,故面色晦滯,局部青紫、腫脹;血行瘀阻,不通則痛,故疼痛如刺,拒按不移,瘀阻腦絡則肢體癱瘓、麻木,結成癮瘕積聚時可觸及腫塊。氣虛舌淡,血瘀舌紫暗,氣虛血少則脈細,澀脈主瘀,是為氣虛血瘀證的常見舌脈。 辨證要點:臨床以面色淡白無華或面色紫暗,倦怠乏力,少氣懶言,局部疼痛如刺,痛處固定不移、拒按,舌淡紫,或有斑點,脈澀等為辨證依據。 (三)氣血兩虛證的臨床表現、辨證要點 指氣虛證和血虛證同時存在所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頭暈目眩,少氣懶言,神疲乏力,自汗,面色淡白或萎黃,唇甲淡白,心悸失眠,形體消瘦,舌淡而嫩,脈細弱。 證候分析:本證多由久病不愈,氣虛不能生血,或血虛無以化氣所致。氣血互根、互化,血虛則臟腑組織失養,氣虛則機能活動減退,故見氣血虧虛表現。氣血兩虛證,以氣虛與血虛的證候共見為辨證要點。少氣懶言,乏力自汗,為脾肺氣虛之象;心悸失眠,為血不養心所致;血虛不能充盈脈絡,見唇甲淡白,脈細弱;氣血兩虛不得上榮于面、舌,則見面色淡白或萎黃,舌淡嫩;不得外養肌肉則致形體瘦弱。 辨證要點:以少氣懶言,神疲乏力,自汗;面色淡白無華或萎黃,口唇、爪甲顏色淡白,或見心悸失眠,頭暈目眩,形體消瘦,手足發麻;舌質淡白,脈細無力等為辨證依據。 (四)氣不攝血證的臨床表現、辨證要點 指氣虛攝血無力,導致血溢脈外所產生的證候。 臨床表現:吐血、便血、崩漏、皮下瘀斑、鼻衄,神疲乏力,氣短懶言,面色淡白,舌淡,脈弱。 證候分析:氣為血之帥,+統攝血液運行。氣虛則統血無權,血不歸經而外溢,故見氣虛及各種出血表現。氣不攝血證,以出血和氣虛證共見為辨證要點。血液能循行脈內而不溢于脈外,全賴氣的統攝作用,如氣虛統攝無權,血即離經而外溢,溢于胃腸,便為吐血、便血;溢于肌膚,則見皮下瘀斑;脾虛統攝無權,沖任不固,漸成月經過多或崩漏;氣虛則氣短,倦怠乏力;血虛則面白無華;舌淡,脈細弱,皆為氣血不足之征。 辨證要點:臨床以衄血、便血、尿血、崩漏、皮下青紫色斑塊等各種慢性出血,并見面色淡白無華,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心慌心悸,食少,舌淡白,脈弱等為辨證依據。 (五)氣隨血脫證的臨床表現、辨證要點 氣隨血脫證是指由于大失血,導致元氣外脫所產生的危重證候。 臨床表現:大出血時,突然面色蒼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甚至暈厥,舌淡,脈微欲絕或見芤脈。 證候分析:血為氣之母,血脫則氣無所依附,元氣隨血外脫,導致溫運、推動、固攝等功能失職。本證以大出血時突然出現氣脫之證為審證要點。由于氣血相互依存,當血液大量亡失之時,則氣無所依,乃隨之外脫。氣脫陽亡,不能上榮于面,故面色蒼白;不能溫煦四末,故手足厥冷;不能溫固肌表,故見大汗淋漓;神隨氣散,神無所主,故昏厥。舌淡,脈微欲絕或芤,皆為失血亡陽氣脫之象。 辨證要點:臨床以大量出血的同時,出現面色蒼白,氣少息微,冷汗淋漓,舌淡,脈微欲絕或散大無根等為辨證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