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講提升教育的幸福指數,不是要把有形的知識、技能一股腦地灌輸給我們的孩子,而是有一個更重要的目標,那就是如何去鑄造孩子的精神追求和精神信仰。精神追求和精神信仰支撐了個人的發展,也給個人提供了不懈的動力。有了高尚的精神追求,教育的過程就變得快樂而充實,接受教育的感覺也變得分外的快樂和幸福。面對當下浮躁和功利的社會現實,如何給孩子們最好的教育,如何培養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理想的追求和對心靈的塑造就顯得尤為重要。 然而,現實的情景往往并不樂觀,看看孩子們身上愈來愈重的書包和學業負擔,看看家長們為了孩子的成長而竭力比拼自己的社會能力和社會關系,看看社會輿論和蕓蕓眾生競相開發的所謂成長成才的速成寶典和潛力開發……把這種種痼疾、甚至是落后有害的觀念、方法等統統都重加于孩子們稚嫩的肩膀上,從而影響著他們幼小的心靈……所有這些都現實地擺在我們面前,且有愈演愈烈之勢。我們不得不發出這樣的疑問:教育的目的和功用難道僅僅就是為了提供一套好技能和謀求一個好職位嗎?功利化的教育和實用性的教育是否就是教育的全部?教育的本質和意旨是否還有更深的意義和指向?把所有的期望和重負都讓孩子一人擔當難道合乎教育的規律和人性的發展嗎? 我們曾不堪回首革文化之命的臭老九時代,我們曾感動于高考恢復后對知識價值追求的回歸,我們亦曾困惑功利教育追求短視的偏向發展,但我們又寄期望于教育民生和公益事業的強力推進。面對教育的前景和未來,我們沒有理由悲觀,也不必拘泥為生存而苦惱,而是要更理性地、冷靜地進行科學的反思。 衡量教育發展的種種因素,最短缺、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呢?是資金還是師資?是理念還是方法?是包辦還是自主?仔細研磨,盡管各種因素都有影響,但真正關鍵的應該是支撐和引領教育的理念,是那種有體制和機制保證的教育理念。實際上,我們并不缺思路和辦法,也不乏他山之石,更不缺充滿揮灑激情的能人,但我們最欠缺的是孕育教育的土壤、環境和觀念。人才養育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產品”的特點是一人一趣,各不相同,所以我們應該更努力地致力于還教于教,讓教育多點自主,多點空間,少點行政干預,少點各方查檢,這樣才能實現自主辦教,才能多途并進,才能品德量才。只要符合個人的天性,適應個人的能力,人人就都是有用之才,可用之才,堪用之才,教育也才能真正體現出它的功能和價值。 知識如同思想一樣是難以窮盡的,沉湎于有形的知識技能,終究是疲于奔命,也終難成才。要使教育的旨意和本質能夠立得住,站得起,走得久,就得把做人的理念、做人的方法教而育之。有了撐起人之為人的信念和精神,就有了立身處世的動力和源泉,也有了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的實力和資本。要使教育的本質和功能得到充分的體現和發揮,更需要既能脫俗又不能免俗的教育留住那份獨立和自由。不功利,不媚俗,按教育規律來辦事,按人才特點來辦教。要保證教育健康運行,更需要精心呵護和培育好教育發展的土壤和內在環境,讓學生學習有幸福感,讓教師為教有成就感,讓社會感知有信任感,讓事業發展有安全感,這樣,在教化育人的過程中,每個人就都會成為快樂健康、有不斷追求的人。 (作者系《江西教育》專欄作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