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業萬貫,不如教子成才 “孩子的事情大如天!”、“家業萬貫,不如教子成才。”、“孩子是家中最大的財富。”都是有識之士的共識。現實中,很多父母對這一觀念的認識并不到位,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少人認為:只要給孩子留下豐厚的物質財富,孩子就能過上好日子,家族就能興旺發達。實踐證明,這樣的觀念是錯誤的。 民族英雄林則徐說過:“我兒不如我,要錢做什么?愚而多財,易增其過;我兒勝似我,要錢做什么?賢而多錢,易損其志。”有遠見的父母不會給孩子留下過多物質財富,而注重給孩子留下精神財富、精神遺產。我認為,教子成才的內涵應該是:“塑造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幫助孩子打好人生底色;教給孩子寫好大寫的“人”字;讓孩子成為有理想、有信念、有擔當、有社會責任心的有用人才。這樣做,看起來沒有刻意教兒子追求物質財富,但物質財富就會被源源不斷吸引過來。厚德載物是大自然的規律,亦富亦貴也是必然達成的結果。 二、破除“無師自通”教子觀念 在舊中國,教育孩子是不需要學習的,所有父母無一例外地憑上輩人傳承的老經驗教子。社會轉型期帶來的文化融合,使整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面對全新的家庭教育課題,不少父母卻沒有與時俱進,他們還用陳舊的老觀念教子,以致親子關系遭到破壞,孩子出現偏差,父母也吃盡苦頭。有的父母說:“我小時候非常聽話,父母也特別省心。哪像現在的孩子,不服管教,沒規沒距!”有的父母說:“我都四十多歲了,還讓我學習,那不是趕鴨子上架嗎?”“我的父母也沒有學習,不是照樣把我培養成人了?”朋友們,那是什么年代啊!進入二十一世紀十多年了,很多父母還抱著老觀念不放:“我生了你,養了你,你應該無條件服從我,你不聽話,我就懲罰你!” 對于持這種觀念的人,我有一個比方,好比互聯網時代的人還留了一條清朝的辮子呢! 時代呼喚父母與時俱進。社會轉型期的家庭教育,給父母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簡單粗暴能解決的問題,溫和友善、循循善誘一定能夠解決,而結果卻大相徑庭。前者是破壞性的,后者是建設性的;前者是負能量,后者是正能量;前者是對孩子詛咒,后者是對孩子祝福。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無師自通教子已經成為了塵封的歷史,憑老經驗教子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與時俱進、求新求變是金光大道,抱殘守缺、故步自封是死路一條。跟上時代的步伐,接受新觀念,學習新知識,研究新問題,和孩子共同成長,是當代父母應該采取的態度。 三、做孩子榜樣是家教真經 父母是孩子接觸最早、接觸時間最長的人,故而是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人。“孟母三遷”、“近朱者赤”強調的都是環境的作用。可以說,父母是什么樣的人,孩子最有可能成為那樣的人。 大量家教實踐表明:做孩子榜樣是既能讓父母受益、又能讓孩子受益的事情。其實,父母最應該感謝孩子。孩子把父母推舉到了榜樣、楷模的地位;給了父母二次成長的機會;給了父母追求進步的動力。在家教實踐中,父母通過內外兼修,逐漸成為了一個有素質的人,有諸多智慧的人,有較高說話藝術的人,有一定人格魅力的人。孩子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如沐春風,如飲甘露,健康成長,成人、成才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能做到這些,父母不但沒有了后顧之憂,生活質量、婚姻質量、幸福指數都會大幅度提升,事業也會不斷上臺階,將來家族興旺、世代輝煌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進入此種境界,我們的生命就天天在歌唱了! 四、再富不能富孩子 改革開放帶來經濟高速發展,整個社會富裕了,每個家庭都富裕了。富裕本來是好事,但怎樣教育富裕家庭的孩子,很多父母心中并沒有譜。不少父母認為,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讓孩子在物質上應有盡有,就是愛孩子。實踐證明,這是極端錯誤的觀念。一個在物質上極度滿足的孩子,精神追求一定是匱乏的。物質最能侵蝕一個人的精神,物質極易消磨一個人的意志。物質上的富翁,最有可能會淪為精神上的乞丐。蘇格拉底說:“追求精神是追求神圣,追求物質是追求世俗。”一個人基本生活需求滿足之后,決定其生活質量、幸福指數以及持續發展的,往往是精神追求。 大量事實表明:很多孩子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大多和物質有關。我們常常觀察到這樣一些現象,凡是穿名牌服飾、手拿高檔手機的孩子,學習成績大多不敢恭維;而那些學習優秀的孩子,對物質的需求往往比較淡漠。據有關資料說,某沿海城市一些富裕的父母非常鬧心。物質財富沒能給他們帶來幸福、快樂,帶給他們的卻是揪心扯腸。他們的孩子,在揮霍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在制造著罪惡,甚至給自己帶來災難。一個沒有正確價值觀的人,過多的物質財富能給他們帶來什么呢?無非干些吸毒、賭博、嫖娼、等下三濫的事情。可以說,物質財富是一些富二代頹廢和墮落的催化劑。 有一個孩子,初中畢業后,不想上學了。爸爸為了鼓勵他上學,買了一輛寶馬車。孩子開著車上了三天學,再也不愿去了。他有很多事要干,參加車友俱樂部,學駕照,帶女友兜風等等。由此可見,憑物質刺激讓孩子追求進步,無異是南轅北轍。 以上案例雖然是少數,也應該引起所有父母深入思考了。滿足孩子基本生活需求,是父母義不容辭的責任。但過度滿足,只能給孩子增添負能量。一個物質上極度充盈的孩子,一定是不思進取的孩子,一定是沒有危機感的孩子,一定是不知道感恩的孩子,一定是沒有作為的孩子。 五、家庭教育要有危機感 改革開放取得了偉大的成就,這是婦孺皆知的事實。但是,有陽光必然有陰影。經濟發展衍生的道德滑坡、信仰危機,價值觀混亂也是有目共睹的。當今時代,人心浮躁,充滿誘惑,孩子們極易受到負面思潮的影響。孟子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父母要有較強的危機感,要常懷憂患意識。沒有危機感是最大的危機。 你的孩子現在比較正常,你保證不了以后他不會出現偏差;你的孩子在小學學習優秀,你也保證不了他到初中不會厭學;你的孩子現在有理想、有追求,你也保證不了以后他的靈魂不被污染。假如你在教育孩子方面出現了問題,那可不是寫寫檢查、扣發工資的問題。比如:孩子出現叛逆、厭學、輟學、沉溺網絡、違法犯罪等等,由此給你帶來的麻煩和懲罰將是終生的,甚至是祖祖輩輩的。 上醫治未病,下醫治已病。要想讓這塊地里不長雜草,最好的方法是種上莊稼;要想讓孩子的靈魂無紛擾,最好的方法是培養他的美德。父母要善于給孩子傳遞正能量,給孩子制造希望,要善于在孩子心中播撒理想、信念的種子。要做到這些,父母首先要成為一個有理想,有信念,有正確價值觀,有諸多美德,充滿正能量的人。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六、善于把壞事轉化成好事 事情無好壞,思維在作怪。同時一件事,看開了是天堂,看不開是地獄。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家教中也會常常遇到不如意的事,甚至所謂的“壞事”。內心充滿陽光的人,會有這樣的思維模式;再糟糕的事情都蘊含著美好的東西,壞事的另一面一定是好事。優秀父母的一項基本修煉,就是要學會光明思維,善于發現“壞事”背后蘊含的閃光點,挖掘消極事物反面的積極因素。 比如:孩子考了倒數第一,父母可以這樣對孩子說: “女兒啊!現在我們沒有思想負擔了,不擔心再退步了,光剩下進步了!” 孩子有一道題沒有得分,父母可以這樣對孩子說: “兒子啊!這道題雖然沒有拿到分,但這一步你做對了,你在學習上很有潛力!” 孩子遲到了,挨了老師批評,父母可以這樣對孩子說: “媽媽特別理解兒子的心情,任何人碰到這事都會鬧心。老師的批評不是針對你這個人,而是針對這件事。仔細想想,這件事也沒有什么了不起!如果你能把老師的批評化作成長的力量,從此克服掉磨蹭、拖延的習慣,這不是天大的好事嗎?如果是這樣,老師的這次批評還能成為你值得珍藏的記憶呢!” 孩子考試不理想,父母可以這樣對孩子說: “兒子啊!你的總分雖然下降了,但數學考得非常好,媽媽為你感到自豪!再者,通過考試,發現了自己薄弱的知識點,找到了差距,有了努力方向,這不是令人高興的事情嗎?” 七、急功近利是教育之大忌 在家教中,不少父母心浮氣躁,急功近利。有的父母說:“孩子再有幾個月就要中考了,學習一點不在狀態,我急啊!”“孩子有兩星期不上學了,我心急如焚。孩子天天泡在網上,沒有一點要上學的意思,我該怎么辦呢?”針對這類家長,我會這樣引導:“言為心之聲,面為心之色。你這種急躁的心理狀態,一定會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孩子要不和你對抗,才不符合情理呢!孩子要能因為你著急而追求進步,那才是怪事呢!” 沒有和諧就沒有教育。沒有了對抗,教育才能進入良性循環。父母情緒化了,內心和諧破壞了,親子關系也會遭到破壞。親子和諧破壞了,還談什么教育? 下面兩句話與家長朋友共勉: “父母能守住自己的心,孩子的心就不會走遠。” “一個人的自我拯救,并不是讓自己脫離苦海,而是讓自己淡定下來、心靜如水,這是對自己最好的救贖!”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品格塑造品格、靈魂陶冶靈魂的工程。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時非常用心,每一塊石頭他們都要精心堆砌。他們說:“既然我們是在為永恒建造某種東西,有必要匆匆忙忙嗎?” 作者簡介 賈容韜,北京和潤萬青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專家,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注冊高級心理咨詢師,全國實力派家庭教育專家,全國資深戒除網癮專家。2008年,中央文明委授予他“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2012年,他被全國婦聯、中國家庭教育學會評為“中國家庭教育十佳公益人物”。2014年,賈容韜家庭被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等五部門評為“河南省五好文明家庭”、“河南省書香家庭”。 著有《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真的不是孩子的錯》、《中國家教原則》、《感動孩子》等書。其中《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入選中國教育學會 “當代父母必讀的中外100本書”。 《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教育報》等數十家媒體對他進行過報道。央視12套把他的《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理念制作成家庭教育公益宣傳片向全國傳播。央視3套《文化視點》欄目也對他的事跡進行了報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