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音”的由來 在遠古的黃帝時代,有一個叫神農的音樂家,創造了五弦琴,當時用五弦琴彈奏的音樂使用五聲音階,即宮、商、角、徵、羽。分別相當于現行簡譜的1(do)、2(re)、3(mi)、5(sol)、6(la)。每個音都可以作為主要音形成一種獨特風格的調式。古人把五音與五行(土、金、木、火、水)還有人的五臟(脾、肺、肝、心、腎)、五志(思、憂、怒、喜、恐)一一對應起來,然后適當選擇和運用“音樂”來影響人體氣機的運化,平衡陰陽,調理氣血,保持體內氣機動態平衡,改善人的健康狀況。“樂(樂)”和“藥(藥)”在正體字中本來音形義都是幾乎相同的。音樂與藥物治療一樣,對人體具有調治的能力。在古代,真正好的中醫不用針灸或中藥,用音樂。一曲終了,病退人安。 中醫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五音療疾”的理論,《左傳》中更說,音樂像藥物一樣有味道,可以使人百病不生,健康長壽。古代貴族宮廷配備樂隊歌者,不純為了娛樂,還有一項重要作用是用音樂舒神靜性、頤養身心。在聆聽音樂中讓曲調、情志、臟氣共鳴互動,達到動蕩血脈、通暢精神和心脈的作用。生理學上,當音樂振動與人體內的生理振動(心率、心律、呼吸、血壓、脈搏等)相吻合時,就會產生生理共振、共鳴。這就是“五音療疾”的身心基礎。 百病生于氣,止于音 這里的“氣”不僅是指人的情緒,五臟的臟氣也包含其中。每個人自身的身體結構不同,五臟在臟氣上有差異,如果運用五行相生、相克之原理,配合不同的音樂,使它們相互制約,就可以使用五音來防病、養身。 音樂有歸經、升降浮沉、寒熱溫涼,具有中草藥的各種特性。同樣需要炮制,哪怕相同的樂曲,使用不同的配器、節奏、力度、和聲等等,彼此配伍,如同中藥處方中有君臣佐使的區別一樣。 用音樂治療,有正治(以水克火)和反治(以毒攻毒)之分。例如讓情緒興奮者聽平和憂傷的樂曲,是最常用的正治方法,還可以使樂曲與情緒同步,幫聽者宣泄過多的不良情緒,例如以如泣如訴的樂曲帶走悲傷、以快節奏的音樂發泄過度興奮的情緒,即為反治。 脾臟喜聽宮調式樂曲 這類樂曲風格悠揚沉靜,猶如“土”般寬厚結實,可入脾。代表曲《十面埋伏》。暴飲暴食、思慮過度等都會使脾胃負擔過重而產生腹脹、便稀、口唇潰瘍、肥胖、面黃、疲乏、胃下垂等不適。欣賞該樂曲適宜在進餐期間,或餐后一小時內,在樂曲的刺激下,能有節奏地對食物進行消化和吸收。 肺臟喜聽商調式樂曲 這類樂曲風格高亢悲壯,鏗鏘雄偉,具有“金”之特性,可入肺。代表曲《陽春白雪》。由于肺和外界接觸頻繁,污染的空氣和各種致病的細菌很容易襲擊肺臟,產生咽喉部潰瘍疼痛、咳嗽、鼻塞、氣喘、感冒等疹狀。在下午3點-7點體內肺氣較為旺盛時段聽。 肝臟喜聽角調式樂曲 這類樂曲親切爽朗,有“木”之特性,可入肝。代表曲《胡笳十八拍》。如果長期被一些煩惱的事情所困惑,肝臟就會使體內本該流動的氣處于停滯狀態。產生憂郁、易怒、口苦、舌邊部潰瘍、眼部干澀、膽小、容易受驚嚇等現象。可在一天中陰氣最重的晚上7點~11點時段欣賞該曲,有利于克服旺盛的肝氣,以免過多的肝氣演變成火。 心臟喜聽徵調式樂曲 這類樂曲活潑輕松,具有“火”之特性,可入心。代表曲《紫竹調》。如果生活和工作壓力大、睡眠減少以及缺少運動等不良因素不斷傷害心臟,很容易引起心慌、胸悶、胸痛、煩燥、舌尖部潰瘍等癥狀。晚上睡覺前,聽上一段《紫竹調》,讓心氣平和下來,對補益心臟有較好效果。 腎臟喜聽羽調式樂曲 這類樂曲風格清純、凄切哀怨,如天垂晶幕,行云流水,具有“水”之特性,可入腎。代表曲《梅花三弄》。當身體內的其他器官缺少足夠能量時,通常從腎中抽調久而久之,腎的能量就會處于匱乏的狀態,從而產生面色黯淡、尿頻、腰酸、黎明時分腹瀉等現象。上午7點~11點是一天中氣溫持續走高的時段,在這個時段里,體內的腎氣也會受外界的感召,在樂曲的刺激下,可以促使腎中精氣隆盛。 長春觀道學講堂第十講 題目:九九道德經之為《善佑善,上善若水,海納百川處其下》 講課:臺灣學者韓榮華博士 時間:2015年5月10日/乙未年三月廿二(星期日) 上午09:29 地點:武漢長春觀道藏閣二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