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秩老人養生自述 宗旨是:順應自然把握陰陽 他不說是養生之道或養生經驗,因為他今天自夸,說不定他明天就走了。 近來談養生、談長壽的經驗和文章好像很時髦很吃香,遍地開花。基本的、普遍接受的是:合理膳食適量運動 戒煙限酒 心理平衡。但展開來仍很復雜。所以他仍我行我素,很少一顧,懶得閱讀。由于還是有人問他,是怎樣活到九十歲的。為此,也就想想作一歸納,和談點他的做法。 總結一句話是:順應自然 把握陰陽。 大多數的養生文章都談到吃什么、補什么、怎么吃、怎么養。什么紅黃藍白黑,什么一二三四五……他對此都不愿一顧,因為它太費神、太勞累、太費錢,而且也不是天天都能如意采購得到。而且這些養生文章中還夾著不少是在做廣告,搞推銷的盈利目的,良莠不齊雜草叢生。有些人則是想取巧,想走捷徑。而被誤導。 他相信的是順應自然。而且還要鍛煉去適應自然。是靠努力。 有篇文章叫什么地理自然環境學(名字可能忘了而不對頭),講的是自然地理中,各個地區各種元素分布含量比例都不一樣、都有區別。而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人們其體內的元素含量比例也與該地區的元素含量各有區別。要想一致,則需要適應時間。需要時間去適應。為此當一個人去到一個新的地區時,會產生水土不服的現象,原因就在于此。要水土服,必須要有一個適應過程,也就是要有時日。這就是順應自然的道理。 現代的社會交通發達,流動頻繁,這種地區的適應能力也早已改變,適應能力增強了。所以水土不服也早已減少。但其原理不變。 過去的中藥還強調要道地藥材,那是指地區差別,不同的地區的藥物有不同的效力。現在可好,到處移植,人工培植,人工施肥,還有什么轉基因、抗生素……等等的人工干預,所以藥材的、補品的……都早已變了種、變了味,還能有什么補品價值。所以別想從哪些補品中來得益,還是鍛煉自己的適應能力才是上策。 人是強大的,人是從與自然搏斗中生存下來的,要想生存還要不斷搏斗。 人是從與貧窮、饑餓、細菌、病毒的搏斗中取得勝利而健康長壽的;解放前的平均壽命是35歲,現在已經到了八十歲。 現在要對抗疾病的方向則與之相反,是要與“吃得太好、動得太少、斗(過度的競爭、不當的勾心斗角——心理太緊張、腦力消耗太多)得太多”,進行努力“搏斗”才能保持、取得更加健康、更加長壽的未來。這還得、也得靠努力。 現代社會是知識經濟社會,是腦力社會,因此影響健康長壽的主要因素是腦力,是腦。是用腦過度,是用腦不當。是體力太少。是生活方式病,是心理疾病、是情緒疾病。現在九十歲以上的,百歲的老人,談健康長壽的經驗都是談到心態、談到心理平靜、寧靜、和豁達樂觀……其原理、其理由就來于此。所謂的把握陰陽。這里也包含著陰陽。 他的九十歲自勉是:生老病死自然律 健康長壽靠努力 軀體運動常不懈 心理駕馭度百歲。展開來的意思是: 一,不怕死,死是鐵定規律,任何人都逃不掉,越怕那就越緊張,損害大腦神經,有害有弊而無益;不怕,坦然處之,心理寧定、反倒有益。 二,不怕不等于莽撞,而要有努力,對待健康要積極主動爭取,等待是等不到的。 三,生命在于運動。在運動中取得平衡。這個動,一是軀體動,動才能不早衰,才能延緩衰、骨密度也能不斷更新而不疏,驅體強勁有力;二是腦子動,動而思維旺盛,腦力不衰,癡呆不生。心理力強盛,心理主宰,生理功能才能平衡、強盛,器官功能良好,吃得下、睡得著、動得動、玩得歡、想得開。腦子動要正動,要動正能量的動;不要逆動,不要動歪腦筋,歪腦經不僅不能增壽,而且要折壽、損壽。 四,心理最重要,心理是主宰。心理不僅只是安定、寧靜、豁達、樂觀,從容, 這些詞似乎仍是被動的;應該用更精確的詞進行表達,用“駕馭”似乎更貼切而且是主動的,想想很多詞難以表達,所以找了 “駕馭” 這個詞。順其自然,而且心理要學會駕馭,要能自控,這就是把握陰陽。 心理能駕馭,那么全身所有的肢體、器官及其所有的功能都在“駕馭”制控之下,通暢順利健康強力地安全地運轉。(這個機理、原理還可以參考:“情緒是生理與心理的橋梁” (原稿刊于1992.2.7日《文匯報》"養生"版第九期http://yx./yixuezhishi7.htm : http://www./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586 ) 這也就是陰陽,這就是平衡對立、矛盾統一對立。(關于陰陽待續) 2015-5-8寫于有感 續: 養生理念:“順應自然”是第一部分,全部內容,包括了“把握陰陽”這個規律。 關于陰陽的理論歷史和實踐: 陰陽是一對,對立面就是一對,缺一不可,缺一就不是一對。 過與不及也是一對對立統一體:過則不行,不及也不行。“中(中庸)”最好、最平衡。用“度”的術語來說,就是適中,就是中庸。也就是“和”。 更簡單的比喻:上與下、多與少、左與右、高與低、厚與薄、光明與黑暗、禍害與福祿;利與弊、熱與冷、暑與寒、內與外……這一對對的內容就是陰陽。兩者不可缺一,缺一就不是陰陽。兩者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 陰陽是最高的一對。最基本的一對。 統一是運動中統一。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永恒的。運動中的平衡是最好的平衡。獨輪車(不是老式木制的獨輪車)無法直立,運動中就能直立。 把握陰陽,就是要精確深刻了解這些原理。予以把握。 禍福相依、利弊(害)相隨,遇到福時,必須警惕禍災;得到利時別忘了弊害的跟隨。健康與疾病是一對、生與死更是一對。離開了疾病無所謂健康;沒有死哪有生。所以深刻地了解這個陰陽原理,對死根本不需要恐懼,更不需要忌謂。但這不等于莽撞。 我的陰陽觀把握和實踐: 我現在觀察到自己沒有嚴重的慢性危及健康的疾病,癌癥似乎也不大可能,但PSA檢查已連續超過正常值三四年了,今年則高到13.360(目前準備再復查一次)但仍沒有被它嚇到。我要出問題,最難料的是突然心臟停博,發生猝死。所以我的應對措施是在昏迷發生前進行胸前區用拳叩擊,這兩年曾經疑似發生過數次,停博兩次,甚至是好像到達三次。但當我如果停博三次以上,就立即叩擊,我的拳握住已在胸前。此外我還在研究這種猝死是否是絕對毫無規律可言,但當我研究模糊科學時,發現模糊也是一種科學,也有規律存在,因此猝死也有模糊中的規律。也是可以預防和可以采取相應的措施的。而這也是一種把握陰陽。 又如,另一個致死性的疾病事件是老年人的骨折,有時還有防不勝防的可能性存在。那么我的應對是加強軀體、加強肢體的運動從運動中加強骨密度。從運動中提高平衡的反應能力。這樣即使不慎摔倒,也能抗擊骨折的發生。還有當摔倒時,正確判斷是否有骨折,從而決定采取應對的措施。數月前我曾經不慎重重地摔倒在地,當時徹骨痛心簡直不能動彈。但憑我的醫學知識,判斷沒有骨折。那么要康復不留后遺癥,必須及早積極運動。這也是一種把握陰陽。結果未到一月,我徹底康復了,未留一點后遺癥。 這些措施就是我的“把握陰陽”理論和實踐。 健康時必須想到病、預防病。 現在的人們,健康時不知道保護健康,而隨意糟蹋健康;等到疾病發生,又憂心忡忡,怕得要死,拼命吃藥、吃補品。這就是不懂得這個規律、不懂得把握陰陽。 中醫的四證八綱:望、聞、問、切;表里、寒熱、虛實、陰陽。也是一對對的對立統一體,也是陰陽的對立統一體。 失衡就是異態,平衡就是常態。陰盛陽亢,陰衰陽虛都是病態,盛則瀉之,虛則補之,這就是把握陰陽法則的治療法則;通則不痛,不通則痛,是對病的根據陰陽規律的辯證判斷認識、治療根本法則。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其理相通。按照現代語來說,是最最科學的科學依據。 陰陽的概念,陰陽的學說、陰陽的規律,也可以說是宇宙中的根本法則、根本規律。 這就是中醫的科學。認為中醫不科學,那是無知。 更多的陰陽論述參見拙編的“把握陰陽” 附件: 把握陰陽 什么是陰陽 陰陽是一對矛盾統一體是宇宙中最基本最根本的法則。 陰陽對立統一、互根互動、消長轉化的陰陽學說,太極圖是最好的表達。 陰陽的概念最早見于《周易》。《易傳·系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道含有根本道理,規律之意。《周易》認為,“陰陽調和,生生不息”。《易經》以一為陽,二為陰為基本符號,演化生成八卦、六十四卦,用來描述世間萬物的陰陽組成和變化。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類經·陰陽類》注曰:“道者,陰陽之理也。” 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四十章),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由陰陽組成的。 陰陽學說 我們的祖先從天地自然中男女、雌雄、日月等現象,逐漸悟出“陰陽”的概念,進而逐漸形成陰陽對立統一、互根互動、消長轉化的陰陽學說,并形象地用一對黑白頭尾環抱成一個圓的魚來表示陰、陽之“象”。這就是陰陽魚圖,又叫太極圖。在我國古代的許多經書典籍里,陰陽學說無所不在。 《莊子》用陰陽的“氣變”、“形變”、“氣聚”、“氣散”,來說明人體形成和死亡的關系,認為人要做到“陰陽調和”,“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認為對人的傷害,“寇莫大于陰陽”,如果陰陽失調,就會生病乃至死亡。 陰陽學說中的唯物辯證法。 依照辯證唯物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我們可以用“相對、互根、消長、轉化”八個字,來概括陰陽學說的深刻內涵。 1、陰陽相對:自然界一切事物都存在著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周易·系辭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天地、日月、晝夜、動靜、熱寒、男女、外內、上下、升降、氣血、腑臟等等,都是陰陽對立的關系。其中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晝為陽,夜為陰;動為陽、靜為陰;熱為陽,寒為陰;男為陽,女為陰;外為陽,內為陰;上為陽,下為陰;升為陽、降為陰等等。就人而言,物質的形態結構為陰,機體的功能活動為陽;血為陰,氣為陽;臟為陰,腑為陽。再具體到每一個臟,還有陰陽,如心陰、心陽,腎陰、腎陽,肝陰、肝陽等等,誠如《黃帝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所說:“人生有形,不離陰陽。” 2、陰陽互根:自然界一切事物的陰陽兩個方面,不僅相互矛盾對立,而且相互依存統一。陰依存于陽,陽依存于陰,陰陽相互為用,都以對方的存在作為自己存在的基礎。沒有天,無所謂地;沒有地,也無所謂天;沒有晝,無所謂夜;沒有夜,也無所謂晝;沒有熱,就沒有寒;沒有寒,也無熱可言。 人的生命也是如此。生命物質的形態結構為陰,是生命的內在基礎;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是陽,是生命的外在表現。形態結構良好,功能活動才能正常;功能活動正常,才能保障形態結構良好。反之,組織器官的形態結構遭到破壞,其功能活動就必然喪失;組織器官如果長期功能活動紊亂,也必然導致其形態結構發生病變。舉例來說,許多胃和十二指腸潰瘍患者是因為長期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胃腸消化功能紊亂,進而引起胃和十二指腸局部形態結構病變而發生潰瘍;也有些胃和十二指腸潰瘍患者,是由于直接損傷了胃和十二指腸的形態結構(如強酸、強堿、粗糙硬物等造成的損傷),從而使其胃和十二指腸的消化功能發生紊亂、破壞,甚至喪失。 中醫認為,失去了陰陽之間的相互依存(互根),就會“孤陰不生,孤陽不長;陰陽離訣,精氣乃絕”,疾病降至,生命也將不復存在。《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3、陰陽消長:相互對立卻彼此依存的陰陽,并非處于靜止不變的狀態,而是處于“陽消陰長,陰消陽長”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靜是相對的,動則是絕對的。一天里,從0點到12點,是陰消陽長;從12點到24點,則是陽消陰長。一年里,從冬經春到夏,是陰消陽長;從夏經秋到冬,則是陽消陰長。人體生命活動陰陽矛盾運動的基本形式是陰陽之氣的升降、出入。陽主升而陰主降,陽主出而陰主入。人體的生理功能活動及人體與自然界的物質交換,都要通過陰陽之氣的升降、出入來實現。人體的清陽上升,濁陰下降;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以及脾升胃降、肝升肺降等,都是陰陽升降、出入運動的具體體現。 陰陽之間這種升降出入、此消彼長的運動和變化,在一定限度內,保持著一種動態平衡,從而保持了事物量的正常發展與變化,保證了事物的質的穩定性。自然界中的春夏秋冬四季,人的生命過程,世間萬物的演變,都是如此。這里的關鍵詞是兩個:度和動態平衡。這是陰陽學說里,兩個極其重要的概念。 度度,是陰陽消長量變引起質變的界限。在這個界限內,陰陽消長量的變化不引起事物的質的改變;超出這個界限,陰陽消長量的變化,就會引起事物的質的改變。例如一個大氣壓下,水的沸點是100攝氏度。在此限度內,水分子間的吸引力和逸散力此消彼長,不斷發生著量的變化,而水的性質沒有改變。一旦溫度達到了100攝氏度,量變就引起質變,水就從液體變成了氣體。人們從生活中懂得了這個道理,因此做什么事都知道要適度,不出格,“隨心所欲,不逾矩”。 動態平衡,是“陽消陰長,陰消陽長”對立統一運動的常態;也是世間萬物在質的規定性內,矛盾運動的正常狀態。在生命科學中,稱之為“穩態”。一旦陰陽失衡,事物就失去常態,生命也失去穩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素問·調經論》亦說:“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 用陰陽學說來觀察人的生命過程:健康,就是陰陽的平衡狀態;疾病,就是陰陽的失衡狀態;死亡,就是陰陽的離絕狀態。現在有些年輕人,由于不良的生活習慣而使陰陽平衡遭到嚴重破壞,早早地就出現了衰老之象,就得了老年病。因此,所謂養生,無非就是養護身體的陰陽平衡;而治病,也無非就是矯正陰陽的失衡。如此而已,豈有他哉! 4、陰陽轉化:在一定的條件下,陰陽雙方相互轉化:陰轉化為陽,陽轉化為陰。中醫中常說的病情“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就是陰陽轉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男人到了老年,常常寡言少語、靜坐不動,一副陰多陽少之象;相反,女人到了老年,卻往往嘮嘮叨叨、里外忙活,一派陽多陰少之象。這正是人的生命在老年狀態下,陰陽相互轉化的一種表現。 陰陽學說在當代的思想光輝。 當代科學認為,物質的存在和運動是因為存在正負粒子、作用和反作用力、引力和斥力等相互對立的因素,沒有這種相互對立因素的存在和相互作用,客觀世界便不可能存在。物體分子、原子、電子等合成、分解的過程中,伴隨著新物質的產生和能量吸收與釋放,表現為陰陽對立統一的關系。 陰陽學說中的陽左旋和陰右旋兩種運動方式,與當代天文學復合時空論認定的宇宙空間有左旋和右旋兩類空間頗為吻合;也與生物化學發現的單糖、氨基酸等生命物質具有左旋和右旋兩種旋光結構等,有驚人的一致。 著名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在香港大學發表演講時說:“近代物理學與中國太極和陰陽二元說,有相似之處。” 丹麥物理學家玻爾創立了量子力學中著名的“測不準原理”。玻爾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十分崇拜,他選擇太極圖作為他的爵士徽章并將它印在自己的衣袖上。化學諾貝爾獎獲得者普里高津說:“玻爾對他的互補概念和中國的陰陽概念間的接近深有體會,以至他把陰陽作為他的標志。” 美國當代著名物理學家F·卡普拉非常崇拜東方文化和陰陽學說,他認為太極圖與現代物理學中的S矩陣理論最為接近。他比較了太極八卦圖同強子八重態之后在《物理學之道》一書中說:“陰和陽的相互作用是最基本的對立面,是導致道所在運動的基本原理。然而中國人并沒有到此為止,他們進一步研究陰和陽的各種組合,從而發展了一套宇宙的原形。” 太極圖這個神秘的標志顯于萬物、隱于細胞,它在浩瀚宇宙的各個角落留下閃光的痕跡。太極用深刻簡明的哲理,詮釋了天、地、人及自然界中一切事物的相互關系及規律。 陰陽學說是對世間萬物共同本質(共性)的深刻揭示。 總結陰陽學說的上述內容,我們可以看出,陰陽學說深刻揭示了世間萬物的共同本質,也就是世間萬物的共性。其主要內容有以下五個要點: 1、世間萬物都是由其內在的陰、陽兩個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矛盾體構成的。 2、世間萬物內在的陰、陽兩個矛盾體始終處在不斷的運動中,而且在這種不斷的運動中實現著此消彼長的量變和相互轉化的質變。 3、世間萬物內在的陰、陽兩個矛盾體的不斷運動,在一定條件下,處于動態平衡的狀態,因而保持了事物性質的基本穩定;然而,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是絕對的,一旦該限定的條件發生改變,事物內在陰、陽兩個矛盾體的動態平衡就被打破,當超出自其穩定能力時,就必然引起舊的陰、陽矛盾體解體,而新的陰、陽矛盾體誕生。 4、世間萬物不僅有各自內在的陰、陽矛盾運動,而且相互之間也存在著外在的陰、陽矛盾運動。事物與其外在其他事物的陰、陽矛盾關系,構成了事物的外在環境,這也就是事物內在陰、陽矛盾運動的外部限定條件。 5、世間萬物內在的陰、陽矛盾運動,是其存在、發展和變化的內在基礎;世間萬物之間的陰、陽矛盾運動,是其存在、發展和變化的外在條件。這也正是辯證唯物論的“內因是基礎,外因是條件”。 參考資料: 中醫學說:天人合一 ,人是小天地,人本論、整體論 四診八鋼:陰陽虛實表里內外 陰盛陽亢 陰虛陽衰 把握陰陽、調控陰陽、恢復陰陽平衡, 辨別陰陽:實則瀉之、虛則補之 把握度、虛則增 實則減 宇宙中,人類可見可知的物質成分只占4%左右,還有27%左右是未見未知的暗物質,另外七成左右則是同樣神秘的暗能量。 每秒上億暗原子穿身而過 宇宙中暗物質的成分占比極大,它們與普通物質一樣具有質量,卻與普通物質不發生電磁作用和強相互作用。因此,暗物質可以在普通物質中穿梭來往,幾無阻攔。在人類所在的銀河系,暗物質更是比普通物質多20倍以上。 每秒鐘大約有上億個暗物質原子穿透我們的身體,但人體內的原子數量達1億億億個,也就是10的23到24次方,因此一天中體內某個原子被撞到的概率不足一次。更何況,暗物質穿身而過的速度達每秒220公里左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