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一)定義
皰疹(herpes)分單純皰疹和帶狀皰疹,單純皰疹(herpes simplex)是一種單純皰疹病毒所致的皮膚病,好侵犯于皮膚粘膜交界處,表現為局限性簇集性小皰,帶狀皰疹(herpes zoster)則是由皰疹病毒引起的,沿一側周圍神經帶狀分布的密集性小水皰及神經痛,局部淋巴腫大為主要特征的急性病毒性皮膚病。
(二)病因及發病機制
單純皰疹由單純皰疹病毒(分為Ⅰ型和Ⅱ型)引起,人體是其唯一自然宿主,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時,促進本病發生,病理上表現為表皮內水皰、表皮壞死、多核上皮巨細胞、嗜酸性核內包涵體和顯著中性白細胞及淋巴細胞炎癥浸潤。
帶狀皰疹是由于體內潛伏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被激活,這種病毒自首次感染患者后,長期潛伏于機體神經細胞中,免疫功能低下時誘發,其組織病理與前者相似,但后者炎癥較前者重。
(三)臨床表現
單純皰疹在臨床上分為原發型和復發型兩種,原發型表現為皰疹性齒齦口腔炎、皰疹性外陰道炎、接種性單純皰疹,皰疹性濕疹、播散性單純皰疹、新生兒皰疹等,復發型有口唇皰疹(顏面皰疹)、生殖器皰疹、皰疹病毒Ⅱ型感染癥、復發性皰疹性角膜結膜炎等。
帶狀皰疹起病突然或先有痛感,損害為炎性紅斑上發生群集性綠豆大小水皰,間有出現丘疹、大皰或血皰,各群之間皮膚正常,皮疹常沿外周神經作帶狀分布,單側性多見,以肋間神經和三叉神經區多見,其交是上肢臂叢神經和下肢坐骨神經區,偶可影響眼部,引起角膜炎、虹膜炎、全眼球炎等,病程2~3月或更久,局部淋巴結常腫大,有壓痛,嚴重者可發熱,并有不同程度疼痛感。
二、藥物治療
(一)藥物治療原則
單純皰疹全身治療當采取對癥,抗病毒和免疫治療,局部治療以干燥、收斂、預防感染為原則,忌用皮質類固醇激素軟膏,因可抑制血清中干擾素。
帶狀皰疹亦應采用全身和局部療法,原則為抗菌素病毒、消炎、止痛、保護局部,防止繼發感染、縮短病程等。
(二)治療藥物類別及常用藥物
(三)治療藥物個論
1、抗病毒劑
阿昔洛韋(Acyclovir)
[別名]無環鳥苷
[作用與用途]本品為高效廣譜抗病毒藥,選擇性抑制病毒復制,只在被單純皰疹病毒感染的細胞中轉變為三磷酸化合物,從而抑制病毒DNA聚合酶,阻止病毒DNA合成,對正常細胞幾乎無影響,比其他抗病毒藥物毒性低得多。
[體內動態]口服吸收率低(約15%),按5mg/kg和10mg/kg靜脈滴注1小時后,平均穩態血藥濃度分別為9.8ug/ml和20.7ug/ml,經7小時后谷濃度分別為0.7ug/ml和2.3ug/ml。1歲以上兒童用量為0.25g/m2者其血漿藥物濃度變化與成人5mg/kg用量用近,而用量為0.5g/m2者與成人10mg/kg用量者相近,新生兒(3月齡以下)每8小時滴注10mg/kg,每次滴注持續1小時,其穩態峰濃度為13.8ug/ml,而谷濃度則為2.3ug/ml,腦脊液中藥物濃度可達血漿濃度的50%,大部分全內藥物以原形自尿排泄,尿中尚有占總量14%的代謝物,部分藥物隨糞排泄,正常人T1/2為2.5小時;肌酐清除率每分鐘15~50ml/1.73m2者,T1/2為3.5小時,無尿者可延長到19.5小時。
皰疹的治療藥物類別及常用藥物
類別 常用藥物
單純皰疹 局部用藥 抗病毒劑 40%皰疹凈二甲亞砜溶液、阿昔洛韋、酞丁胺等
抗菌止癢劑 樟腦、龍膽紫、爐甘石洗劑等
防感染藥 抗生素類
內用 抗病毒劑 阿昔洛韋、阿糖胞苷、干擾素、干擾素誘導劑等
免疫制劑 左旋咪唑、轉移因子等
帶狀皰疹 全身用藥 止痛劑 顱痛定、安乃近、卡馬西平、阿米替林、多慮平、丙咪嗪、酰胺咪嗪、苯妥因鈉、賽庚定、泰爾登等
抗病毒劑 嗎啉胍、阿糖胞苷、無環鳥苷等
免疫制劑 轉移因子、胎盤球蛋白、丙球免疫血清等
外用 止痛劑 1%達克羅寧、5%苯唑卡因、1%磷乙酸等
帶狀皰疹系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此病毒一般潛伏在脊髓后根神經元中。當機體抵抗力低下或勞累、感染、患腫瘤時,病毒可再次生長繁殖,并沿神經纖維移至皮膚,使受侵犯的神經和皮膚產生劇烈的炎癥。皮疹一般有單側性和按神經節段分布的點,由集簇性的皰疹組成,并伴有疼痛。年齡愈大,神經痛愈重。
癥狀:帶狀皰疹輕者不痛,但有癢感,或只見紅斑而沒有明顯皰疹;重者疼痛明顯,坐臥不安,皮膚可以出現大皰、血皰甚至壞死。
單純性皰疹亦稱為發熱性水皰,是由單純皰疹病毒所致的疼痛性感染,他可以在全身出現,但最常見于牙齦上、口腔外側、嘴舌外側、鼻子、頰或手指上。水皰形成后,破損產生滲出液,其后產生黃白色的痂殼最終脫落。在痂殼的下面產生新的皮膚。潰瘍通常持續7~10天。
癥狀:單純皰疹常見齡口炎,起病時局部先呈充血,隨即發生圓形小泡,破裂后成淺表潰瘍,內含微量纖維性滲出物。
生殖器皰疹是由單純皰疹病毒Ⅰ型、Ⅱ型所致性病之一單純皰疹病毒可引起皮膚、粘膜及多種器官感染。它可以通過性接觸感染而發生生殖器皰疹。近年來發病率明顯升高。在國內它還屬性病中新一代成員,人們對它的危害性沒有足夠的認識。
癥狀:生殖器皰疹的患部先有燒灼感,很快在紅斑的基礎上發生成群的小水皰,多見男性包皮、龜頭、冠狀溝、陰莖等處,偶見于尿道;女性常見于陰唇、陰蒂、陰道、宮頸等處。
本病是由DNA病毒的單純皰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所致。人類單純皰疹病毒分為兩型,即單純皰疹病毒Ⅰ型(HSV-Ⅰ)和單純皰疹病毒Ⅱ型(HSV-Ⅱ)。Ⅰ型主要引起生殖器以外的皮膚、粘膜(口腔粘膜)和器官(腦)的感染。Ⅱ型主要引起生殖器部位皮膚粘膜感染。此兩型可用熒光免疫檢查及細胞培養法相鑒別。人是單純皰疹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病毒經呼吸道、口腔、生殖器粘膜以及破損皮膚進入體內,潛居于人體正常粘膜、血液、唾液及感覺神經節細胞內。原發性感染多為隱性,大多無臨床癥狀或呈亞臨床表現,僅有少數可出現臨床癥狀。原發感染發生后,病毒可長期潛伏于體內。正常人群中約有50%以上為本病毒的攜帶者。HSV在人體內不產生永久免疫力,每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時,如發熱、胃腸功能紊亂、月經、妊娠、病灶感染和情緒改變時,體內潛伏的HSV被激活而發病。研究證明,復發性單純皰疹患者可有細胞免疫缺陷。一般認為HSV-Ⅱ型與宮頸癌發生有關。
1、損害為密集成群的針尖大小的水皰,常為一群,亦有2-3群,破裂后露出糜爛面,逐漸干燥結痂.自覺燒灼和癢感。
2、多發生于皮膚、粘膜交界處、以顏面及生殖器為多見,如口角、唇緣、眼瞼、包皮、龜頭、尿道、陰唇、及外陰陰道等部位。
3、重者常引起附近淋巴結腫大。
4、歷時1周左右自愈、可反復發作。
帶狀皰疹俗稱“纏腰龍”,是由單純皰疹病毒1型和2型(HSV-1、HSV-2)、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所致的一種急性、炎性和充滿液體簇集性小水皰的皮膚病。常見于50歲以上的成年人。其初次或原發性感染表現為水痘,多見于兒童;再次或繼發性感染即為帶狀皰疹,主要見于成年人。該病病變局限,病程有自限性,感染后常可獲得終生免疫。
引起帶狀皰疹與水痘的病毒系同一種,原發性感染表現為水痘,以后病毒可進入脊髓后根神經節或顱神經的感覺神經節內潛伏下來。潛伏的病毒可從此不再引起癥狀,或在數年后被重新激活而導致帶狀皰疹發生。當因某些其它疾病而致免疫力下降,或使用免疫抑制藥時,均可促使病毒復活。
1、發疹前數日往往有發熱、乏力、食欲不振、局部淋巴結腫大,患處感覺過敏或神經痛,但亦可無前驅癥狀。皮損表現為局部皮膚潮紅,繼而出現簇集性粟粒大小丘疹,迅速變為水皰,皰液澄清,皰壁緊張發亮,周圍有紅暈。
2、皮損沿一側皮神經分布,排列成帶狀,各簇水皰群之間皮膚正常。皮損一般不超過正中線。
3、神經痛為本病特征之一,可在發疹前或伴隨皮疹出現。兒童患者往往較輕或無痛,老年患者則疼痛劇烈,且常于損害消退后遺留長時間的神經痛。
4、發病迅速,病情急劇,全程約2周。愈后可留有暫時性色素沉著,若無繼發感染一般不留疤痕。
帶狀皰疹常發生于春、秋季,患者會出現全身不適、畏寒、發熱、惡心、嘔吐、腹瀉、排尿困難等癥,或在皮膚的某一區域有蟻行感和瘙癢。帶狀皰疹好發于側胸、股、腰腹、顏面及四肢等部位,常為單側性,不超過體表正中線。如沿三叉神經眼支發病則較嚴重,可引起角膜潰瘍、全眼球炎甚至失明。
帶狀皰疹發作后,局部先有過敏的癥狀以及灼熱感和神經痛,約3日~4日后出現簇集成群的粟粒大丘皰疹,迅速形成水皰,皰壁緊張發亮,周圍紅暈,沿神經分布,排列成帶狀。發疹3日~4日后皰液由透明變為混濁,隨后干燥結痂,脫后不留瘢痕。病變處對任何刺激均十分敏感,如輕微觸摸則可引起劇烈疼痛,局部淋巴結也有腫痛。
生殖器皰疹臨床表現有陰部自覺灼熱。生殖器局部出現多發成片的小丘疹或水皰,繼而可變為膿皰或潰瘍,同時伴有排尿不暢、發熱、頭痛、關節痛、淋巴結腫大,結合不潔性交史和實驗室檢查發現生殖器有單純皰疹病毒,即可診斷本病。
生殖器皰疹臨床表現中可分為原發和復發兩種。原發指首次感染病毒,一般從接觸到發病約2-10天,也就是潛伏期。患病部位先有燒灼感,很快在紅斑基礎上發生3-10個成群的紅色丘疹,伴有瘙癢,丘疹很快變成小水皰,3-5天后變為膿皰,破潰后形成大片的糜爛和潰瘍,自覺疼痛,最后結痂愈合。整個病程可持續20天左右。男性好發于龜頭、冠狀溝、尿道口、陰莖、陰囊、大腿和臂部等處。女性好發于陰唇、陰阜、陰蒂、肛周或陰道。約90%的病人,病毒可同時侵犯子宮頸,出現陰道分泌物增多或下腹痛,并可并發宮頸炎和子宮炎。大多數男女病人雙側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后期炎癥波及尿道、膀胱時,可出現排尿困難、尿痛、尿頻、嚴重者可發生尿潴留等現象。此外,還可能有其它癥狀同時出現,如發熱、全身不適、頭痛、頸項強直、腦膜炎和骶部神經系統功能不全。
男性生殖器皰疹,是由第2型單純皰疹并段因起的性病,故又稱為性皰疹或2型兩種,1型多引起腰以上的皮膚、眼、口腔等部位的皰疹。2型多引起腰以下和外生殖器皮膚的皰疹,單純皰疹病毒在人群中廣泛存在,人是唯一宿主,病人及帶病毒的唾液、尿、糞便中都含有病毒,通過皮膚、黏膜直接接觸病人或帶病毒者,經接吻、性交等多種方式傳播。男性生殖器皰疹好發于陰莖包皮、冠狀溝及龜頭部位, 肉眼可見到大小不大等的水皰及破裂后的糜爛面,并且有少許膿性滲出物,破潰的患處是煤毒螺旋體及愛滋病毒入侵的門戶。首次發病者在頭三個月內傳染性較大,有的人一生發病一次,如果反復發作者,常常發病在原處。
感染后平均約4~5日,外陰患部先有灼熱感,隨即發生成群丘疹,可為一簇或多簇,繼之形成水皰(圖)。數日后演變為膿皰,破潰后形成糜爛或淺潰瘍,自覺疼痛,最后結痂自愈,病程約2~3周。皮損多發于男性的包皮、龜頭、冠狀溝和陰莖等處,偶見于尿道口;女性則多見于大小陰唇、陰蒂、陰阜、子宮頸等處,亦見于尿道口。原發性生殖器皰疹,往往伴有全身不適,低熱、頭痛等全身癥狀,局部淋已結腫大。本病常復發,復發性生殖器皰疹較原發者輕,損害小,往往無全身癥狀。男性同性戀可出現肛門直腸HSV-2感染,其發病率僅次于淋球菌所致的肛門直腸炎,臨床表現為肛門直腸疼痛、便秘、分泌物增加和里急后重,肛周可有皰疹性潰瘍,乙狀結腸鏡檢常見直腸下段粘膜充血、出血和小潰瘍。
生殖器皰疹治療以外用產品和內服產品共同作用為主。
1、皰必消搭檔對生殖器皰疹病毒的控制和提高人體內免疫力并增強抗病毒能力的抑制療法,療效較肯定。
2、患者不必過分緊張,規律生活,加強鍛煉,經治療后,隨身體免疫能力的增強,復發次數會逐漸減少或不再復發。
3、因性伴常為無癥狀的病毒排放者,因此應積極動員性伴進行檢查治療。
4、治療期間避免勞累、飲酒,忌性生活。需要時請使用避孕套,但要知道避孕套不能完全隔斷生殖器皰疹的傳染。
5、患生殖器皰疹的懷孕婦女分娩時最好進行剖腹產。
6、準備結婚、懷孕的雙方,應等完全消除后較為穩妥。
7、對易沾染病毒的生活用品應加強消毒,洗曬。
8、為減少再次感染,應改變不安全性行為方式。
(一) 中藥抑制療法
目前最為有效治療方法:生殖器皰疹是一種頑固的疾病,很難將其根治,傳統藥物一直對于生殖器皰疹束手無策。皰必消搭檔是采用中草藥成分,運用獨特的合成技術研制出的藥物,能將生殖器皰疹治愈不再復發。皰必消搭檔內服和外用全面調節。外用康復液藥物中富含活性極強的蛋白溶解酶,能快速溶解皰疹病毒的蛋白外殼,使藥物成份迅速進入病毒內部破壞基因鏈。抑制病毒的DNA多聚酶活性,使其無法繁殖、斷子絕孫。另外西安醫科大學的尤凈可以進入病毒細胞內部,有效殺滅生殖器皰疹HSV病毒,溫和安全無副作用。
(二)抗病毒藥物治療
1.無環鳥苷(ACV)是一種開鏈嘌呤核苷,能抑制病毒脫氧核糖核酸合成,而對宿主細胞DNA的合成作用較少。被認為是目前最有效的抗HSV藥物。病情嚴重者可靜脈給藥,劑量為每公斤體重5mg,每8小時1次,共5~7天。一般病人可口服,每次200mg,每日5次,或每次800mg,每日2次,共服5~7天。能使病毒迅速減少,癥狀減輕,愈合時間縮短。外用3%~5%ACV軟膏也能減輕癥狀和縮短病程。該藥無明顯副作用。
對復發次數較為頻繁的患者,可預防性的服藥。方法是每次200mg,每日3次,連續服用6~12個月,部分病人可得到完全抑制復發。近年來新開發出無環鳥苷的類似物,如萬乃洛韋(valaciclovir)、法昔洛韋(famicidovir)、潘昔洛韋(pencidovir)等,具有療效確切、生物利用度高、用量小、半衰期長、服藥次數少等優點,已有報告用于生殖器皰疹的治療。
2.三氮唑核苷是一種鳥嘌呤核苷的類似物,有抗DNA和RNA病毒的作用。每天服800mg,共10天,能減輕疼痛和縮短病程。
3.酞丁安搽劑能明顯抑制皰疹病毒的復制,對原發性皰疹效果較好。
(三)疫苗與免疫抑制劑對嚴重的原發性生殖器皰疹和反復發作的病人,可試用非特異性疫苗如卡介苗、脊髓灰質炎疫苗,以提高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力,但其效果不太可靠,有免疫抑制和免疫缺陷的病人慎用。
(四)免疫增強劑對復發性生殖器皰疹患者可采用免疫增強劑以提高機體免疫調節功能。如左旋咪唑,每次50mg,每天3次,每連服3天后停藥11天,即每2周服藥3天。也可用左旋咪唑涂布液,涂于前臂屈側,每天1次,連續3天。每周用藥3天。
(五)純中藥治療生殖器皰疹:2004年至今皰康已經為5300多名皰疹(帶狀皰疹、單純皰疹、生殖器皰疹)患者解除了痛苦。2005年曾榮獲“國家質量合格評定信得過好產品”證書!皰疹專用產品“皰康”——專業治療帶狀皰疹、單純皰疹、生殖器皰疹。 “皰康”由多位全國著名皮膚病專家技術指導,是專門針對皰疹病毒研究的配方,本品選用優質原料,經多次科研成功,在特定工藝環境下生產的皮膚外用產品,見效快,不復發,是非常難得的皰疹專用產品。
“皰康”內含抗炎、抗病毒及高效滲透成分。可確保產品安全有效的抵達病灶,清除病因,并可迅速止痛止癢緩解癥狀。短期使用可形成皮膚保護膜,有利于皮損修復。對引起帶狀皰疹、單純皰疹、水痘、生殖器皰疹的致病菌有很好的抑殺作用。
1.對生殖器皰疹的護理首先要預防它的感染,特別是夏天,氣溫高,出汗多,加上局部的搔抓,很容易出現局部的感染,每天用清水清洗生殖器部位是必要的。當出現局部的感染后,要及時用消毒水清洗局部。常用3%硼酸水200mL外洗患部,也可用黃連素1片研末加入200mL沸開水中,待涼后清洗患部。
2.其次,避免局部的搔抓,不可用刺激性太強的藥品。現在最為可靠的還是皰疹修復液,患病后需注意預防感冒、著涼、勞累,以減少復發。治療期間禁房事。
3. 預防避免與發作期生殖器皰疹患者發生性接觸。復發性生殖器皰疹患者行性生活時應使用避孕套。早期妊娠婦女患生殖器皰疹最好中止妊娠,晚期妊娠感染HSV者宜做剖腹產。對復發性病人在前驅期口服無環鳥苷,有部分或完全保護作用。
生殖器皰疹的患者飲食上有何忌宜?
對于生殖器皰疹的患者,必要的忌口是防止復發的必要條件。如常吃辛辣發物,抽煙飲酒都對康復不利,特別是飲酒可促使本病復發,加重本病的癥狀,所以,患病后一定不要飲酒。多吃富含維生素、蛋白質的食物有助于疾病的康復,如新鮮的蔬菜、水果及牛奶、雞蛋等。
有哪些食療方有助于生殖器皰疹的康復?
(1)薏仁粥(《本草綱目》)
組成 薏苡仁60g
用法 加水適量,煮粥,加入白糖適量食用,每日1次。
適應證 用于陰部皰疹緩解期,具有健脾利濕、清熱解毒之效,長期應用可減少復發。
(2)苦瓜飲(《福建中草藥》)
組成 鮮苦瓜適量。
用法 絞汁1杯,開水沖服。
適應證 本飲具有清熱解毒利濕之功,可用于陰部皰疹中醫辨證屬于毒熱夾濕者。
帶狀皰疹(Herpes Zoster)是一種病毒性感染,又稱腰纏火丹、串瘡、蜘蛛瘡等。
本病是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所引起的。目前認為帶狀皰疹和水系同一病引起的不同臨床表現。初次感染VZV后,臨床上表現為水痘(兒童多見)或呈隱性感染,此后病毒侵入感覺末端,再經過移動并持久地潛伏于脊髓后根神經節的神經元中。免疫功能低下時,如某些傳染病、惡性腫瘤、全身紅斑狼瘡、外傷、放射治療、使用某些藥物(如砷劑、免疫抑制劑等),尤其是神經系統障礙時,均可導致病毒的再活動,激發本病。
臨床表現
好發于春秋季節,成人多見。發疹前往往有發熱、倦怠、食不振等前驅癥狀,經1-3天后,患處皮膚潮紅,進而出現多數成群簇集的粟至綠豆大的丘皰疹,迅速變為水皰,皰壁緊張發亮,內容透明澄清,互不融合。皮疹沿皮神經分布,單側發疹,不超過體表正中線,多呈不規則帶狀排列。常見于肋間神經、頸部神經、三叉神經及腰骶神經支配區,如顏面、頸、胸背、腰腹部,亦可侵犯眼、耳、口腔及陰部粘膜、神經痛為本病特征之一,可于發疹前或伴隨發疹出現。疼痛沿受累神經去配區域放射。老年患者常于損害消退后遺留較長時間的神經痛。病程約需1-2周,愈后可后遺暫時性色素沉著,不留疤痕,亦可因水皰破潰破形成糜爛或繼發感染。少數臨床表現不典型,常見的有:
1、不全型帶狀皰疹(頓挫型),僅出現紅斑、丘疹、不發生典型水泡。
2、大皰型帶狀皰疹,可形成豌豆至櫻桃大的水皰。
3、出血性帶狀皰疹,皰內容為血性。
4、壞疽型帶狀皰疹,皮疹中心發生壞疽,結成黑色痂不易剝離,愈后遺留疤痕。
5、播散型帶狀皰疹,在惡性腫瘤或年老弱的患者,在局部發疹數日內,全身出現類似水痘樣發疹,常伴有高熱,可并發肺、腦損害,病性嚴重,可致死亡。
(1)眼帶狀皰疹
眼帶狀皰疹為散發,以9-11月分發口香糖多見。臨床所見眼帶狀皰疹伴有同側三叉神經第一支受累,可見眼瞼紅腫、結膜充血、水皰及痂皮,可累及角膜形成潰瘍性角膜炎,后因疤痕形成失明。嚴重者可發生全眼球炎、腦炎、甚至死亡。
(2)耳帶狀皰疹
又稱Remsay-Hunt綜合癥,是由于VZV侵犯面神經及聽神經所致,臨床特點為耳部急劇疼痛和同側面癱,間伴重聽、眩暈等。可伴有發熱、局部淋巴結腫脹和肋腺炎。
(3)帶狀皰疹性腦膜炎
系病毒直接從脊髓神經前、后根向上逆行侵犯中樞神經系統所致。大多見于顱神經頸、或上胸脊髓神經節段受侵的患者。表現有頭痛嘔吐、驚厥或其它進行性感覺障礙,尚可有共濟失調及其它小腦癥狀等。
(4)內臟帶狀皰疹
病毒由脊髓后根侵及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的內臟神經纖維,引起胃腸或泌尿癥狀,當侵犯胸膜、腹膜時,則發生刺激癥狀甚或出現積液。
應與單純皰疹、皰疹性濕疹鑒別
單純皰疹
好發于皮膚粘膜交界處,不沿神經分布,常有反復發作,多見于發熱性疾病、胃腸功紊亂及月經不調等患者。
皰疹性濕疹
皮疹多形性,無一定好發部位,多對稱分布,自覺劇癢。
主要是止痛和防止繼發細菌感染。用1%樟腦、5%硫磺爐甘石洗劑、0.5%新霉素軟膏加撲粉外用,注射維生素B12。連累到眼部的,可用皰疹凈眼膏。必要時,可注射轉移因子或丙種球蛋白。此外,應查出誘發帶狀疤疹的疾病進行治療。
帶狀皰疹是一種急性皰疹性皮膚病,因其常見于腰脅間,蔓延如帶,故有“纏腰龍”之稱。在中醫學中,還有許多名稱,如“纏腰火丹”、 “蛇丹”、“蛇串瘡”等都是指本病。帶狀皰疹好發于春秋季節,成人多見。發病前局部皮膚往往先有感覺過敏或神經痛,伴有輕度發熱、全身不適、食欲不振等前驅癥狀,亦可無前驅癥狀而突然發病。患部先發生潮紅斑,繼而其上出現多數成群簇集的粟粒至綠豆大的丘皰疹,迅速變為水皰,水皰透明澄清,皰壁緊張發亮,皰周有紅暈。數群水皰常沿皮神經排列呈帶狀,各群水皰間皮膚正常。10余日后水皰吸收干涸、結痂。愈后留有暫時性淡紅色斑或色素沉著,不留疤痕。亦可因皰膜破潰形成糜爛,甚至壞死或繼發化膿感染。全病程約2~3周。
除典型的皮疹外,神經痛是本病的另一大特點。一般在皮疹出現前1~2天即有神經痛,直到皮疹消退。疼痛的程度輕重不等,且與皮疹的嚴重程度無一定的關系。通常兒童帶狀皰疹患者疼痛很輕或沒有疼痛,而老年患者多疼痛劇烈,甚至難以忍受。而且約30%~50%的中老年患者于損害消退后可遺留頑固性神經痛,常持續數月或更久。
由于帶狀皰疹發病較急,疼痛較劇,且在發病之初不斷有新疹出現,真如龍蛇爬行一般,有些患者會感到恐懼。而且在民間還流傳這樣一種說法,即纏腰龍如果在腰上纏繞一圈就會死人,這是毫無科學根據的。本病是由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皮損常沿某一周圍神經單側分布,一般不超過體表正中線,更不會圍成一圈。除常見于腰、腹部外,還可發生于胸部、四肢、頸部、耳、鼻、眼、口腔等。少數嚴重者可發生帶狀皰疹性腦膜腦炎以及胃腸道或泌尿道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與水痘是由同一種病毒(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但是臨床表現卻不一樣,這是為什么?我們知道水痘是一種傳染病,那么帶狀皰疹是不是也會傳染呢?表面上看,這兩種病沒有什么關聯。水痘好發于3~9歲兒童,無神經痛;帶狀皰疹多見于40歲以上的成年人,疼痛劇烈。二者的皮疹形態及分布特點也不相同。然而這是同一種病毒感染人體后先后引起的兩種致病過程。帶狀皰疹的發生不是由體外的病毒引起,而只能是由潛伏在體內的病毒復發所致。
具體的過程是這樣的:病毒初次感染人體后在體內大量增殖,形成病毒血癥,散布全身,導致人體發生水痘。水痘愈后病毒可持久地潛伏于脊髓后根神經節或顱神經的感覺神經節中,至成年后由于機體免疫力下降及理化因素刺激,潛伏病毒被激活,使受侵犯的神經節發炎及壞死,產生神經痛。同時,再活動的病毒可沿神經軸突至支配的皮膚細胞增殖,于是此神經節支配的皮區出現一串帶狀的皰疹,故稱帶狀皰疹。
這里有幾點需要說明:
① 大多數人在兒童時期會感染水痘帶狀皰疹病毒,但只有一部分出現水痘的臨床表現,還有很多人感染后無癥狀或癥狀很輕微而被忽視;
② 初次感染后人體產生持久免疫力,很少再患水痘,但特異免疫力不能清除神經節中潛伏的病毒,故不能阻止帶狀皰疹的發生;
③ 帶狀皰疹的發生是由于機體免疫力下降,其誘因有很多,如感冒、過勞、某些傳染病、惡性腫瘤、艾滋病、系統性紅斑狼瘡、放射治療、燒傷以及使用某些藥物(如免疫抑制劑及腎上腺皮質激素、銻劑、砷劑等)。可見,在人的一生中可先后患水痘或帶狀皰疹,也可只發生其中一種,或雖感染病毒而無任何表現。
理論上講,在帶狀皰疹患者的水皰液中有病毒,如果對本病毒無免疫力的兒童接觸了皰液會被感染發生水痘,但這種機會比較少。成年人則大多具有免疫力,故即使接觸也不會發病。所以,帶狀皰疹不會在人群中引起流行。帶狀皰疹患者也不需要特殊隔離,但應避免與兒童密切接觸。
西醫學對帶狀皰疹的治療原則為抗病毒、消炎止痛和防止繼發感染。抗病毒藥有阿糖腺苷、無環鳥苷及干擾素等。
消炎止痛藥如阿斯匹林、維生素B1、維生素B12等。局部患處可用2%龍膽紫溶液或復方地榆氧化鋅油(生地榆10g,紫草5g,冰片2g,氧化鋅油加到100g)外涂。若有繼發感染,可用新霉素軟膏外搽。
中醫學認為本病因情志內傷,肝經氣郁生火以致肝膽火盛;或因脾濕郁久,濕熱內蘊,外感毒邪而發病。
(1)熱盛證證見皮膚潮紅,皰壁緊張,疼痛劇烈,伴有口苦咽干,煩躁易怒,小便黃,大便干,舌質紅,苔黃,脈弦滑。治宜清瀉肝膽實火法,方選龍膽瀉肝湯化裁。亦可服用成藥龍膽瀉肝丸。
(2)濕盛證證見皮膚淡紅,皰壁松弛,疼痛較輕,納差或腹脹,大便溏,舌質淡,苔白厚或白膩,脈沉緩。治宜健脾除濕法。方選除濕胃苓湯化裁。
若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者,屬氣滯血瘀,治宜疏肝理氣,活血止痛法,方選柴胡疏肝飲化裁。
外用中藥皰必消可根據病情選用清熱解毒消腫或祛濕收干之藥水煎外敷,另外水皰未破者可用金黃散,水皰已破者可用四黃膏外涂。
此外,中醫針刺療法有明顯的消炎止痛作用,對后遺神經痛亦有療效。
皰必消搭檔專家提示不論何種方法,帶狀皰疹的治療應掌握時機,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經常有些中老年患者,在帶狀皰疹完全清退后仍疼痛不止,局部皮膚完好無損卻不敢觸及。這是為什么呢?
我們知道帶狀皰疹的發生是由潛伏在體內的病毒被激活而引起,其疼痛的體質是受累神經節的炎癥甚至壞死,疼痛的程度輕重及時間長短與皮疹不一定保持一致。尤其是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的各種機能都在減退,受損的神經組織修復也較困難,故很容易發生后遺神經痛。特別是平素體質較差,或治療不及時者,此種疼痛可持續數月甚至更久。
妊娠皰疹(PG)是一種罕見(發病率為1/4000)的發生在妊娠期和產后的紅斑、丘皰疹樣皮疹,且再次妊娠時又復發[10,11]。本病早最可于妊娠頭3個月發病,但多數發生在妊娠4個月之后至足月,分娩后緩解,于產褥期消失者居多,最晚于產后8個月消失,再次妊娠又復發。病因與發病機制尚不清楚,但已知本病與皰疹病毒無關,是胎盤內非正常表達的MHCII分子誘發免疫反應后,皮膚內發生的交叉免疫反應,屬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皮疹常出現于四肢,尤其是手和足,也呆累及軀干前表面,頭和顏面,但很少累衣粘膜,皮損呈多形性,開始為紅色蕁麻疹樣紅斑,以后成為丘皰疹,直至形成皰壁緊張,排列成環形的大皰,常伴有嚴重的燒灼感或瘙癢,致使孕婦坐臥不安,大皰破潰后結痂,愈后遺留色素沉著。皮損常新舊并存。皮膚組織病理學可見紅斑和水腫部位真皮血管周圍有多量嗜酸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浸潤,真皮乳頭明顯水腫,表皮內可見嗜酸粒細胞,細胞水腫和海綿形成,基底細胞局灶壞死,導致表皮下大皰形成,大皰內及期周圍有明顯炎細胞浸潤,主要為嗜酸性粒細胞,皮損周圍皮膚直接免疫熒光試驗示補體C3沿基底膜帶呈線狀沉積,用過氧化物酶標記的免疫電鏡顯示補體C3的局部位置以及IgG出現的位置是在基底膜透明板內,這與大皰性類天皰疹相同,皮損周圍間接免疫熒光試驗證明僅少數病例存在抗基底膜抗體IgG,已知妊娠皰診因子是耐熱的IgG,在體外能將正常人血清中的補體C3固定在正常人皮膚的基底膜區。關于本病對胎兒的影響,有報道稱與正常妊娠相比,早產兒和低體重兒比例增加,但原發流產和胎兒死亡的機會并未增加,然而,對患病孕婦的治療卻不容忽視。病情較輕,瘙癢重者,可選用對胎兒無害的抗組胺藥或鎮靜藥,嚴重者可選用口服潑尼松,但長期服用對胎兒不無影響,皮損局部可涂擦外用藥,如止癢水、止癢酊或蘆甘石洗劑等,糜爛面可涂1%龍膽紫液。
臨床表現
本病多發生在妊娠期4~5月,也可發生在妊娠早期和晚期,極少患者可在分娩后發病。
本病好發于四肢,尤其手、足、臀、臍周、腹部、頭面等處。發疹前有周身不適、發熱、畏寒、劇癢,以后出現多形性皮疹,表現為紅斑、水皰,呈環狀排列,類似皰疹樣皮炎,以后水皰融合成大皰,類似大皰性類天皰瘡,皰破裂形成糜爛和痂,痂脫落后形成色素沉著。間隔數日至數周發作一次,每次發作可以引起劇癢。20%的患者有粘膜損害。本病多發生在第一次或第二次妊娠時。多數患者所生的嬰兒是正常的,可有早產、流產和死產。10%的分娩后嬰兒皮膚上有小皰、大皰,常數周內自行消退。不再復發。
患者血液內及水皰內嗜酸性粒細胞可增高。10%患者有循環IgG抗基膜帶抗體。妊娠因子是一種IgG抗基膜帶抗體并能激活C3的因子,血液中含量極少,用間接免疫熒光法很難檢測到。它與疾病程度無平行關系,61%~85%的患者HLA—DR3陽性,HLA—DR3和DR4的共同陽性率是45%,而正常婦女僅3%。
22%的患者在妊娠8~9月皮疹可以自行消退,一般是在分娩后數日內癥狀減輕,多數病人在分娩后3個月恢復正常,當分娩后第一次
來月經時,常有輕微發作,每次經期發作可達2年之久,口服避孕藥可以引起本病的復發。
病理變化
紅斑損害:表皮棘細胞內和細胞間水腫,海綿形成和基底細胞變性、壞死。
水皰損害:表皮下水皰皰液內含有中性粒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皰頂基底細胞壞死。
電鏡觀察:見基底細胞下方胞膜破壞,在透明板內形成水皰,最后基板破壞。
直接免疫熒光檢查:紅斑及周圍皮膚基膜帶有線狀C3和IgG沉積。所有病例均有C3沉積,約10%~20%患者伴IgG沉積,IgA和IgM沉積少見。
免疫電鏡觀察:發現C3和IgG沉積在基膜帶透明板內。
診斷及鑒別診斷
孕婦的四肢及腹部發生紅斑、水皰,伴瘙癢,應考慮到本病。組織病理和免疫熒光檢查可以確診。
若產后皮損消退,再次妊娠又復發則可以確診。但需與下列疾病鑒別:
(一)妊娠毒血性紅斑 有多形性皮疹,但很少出現水皰,無大皰發生,直接免疫熒光檢查陰性。
(二)皰疹樣膿皰病 原發疹是膿皰,有嚴重的高熱、畏寒、吐瀉等全身癥狀,病理上有Kogoj膿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