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祖先認藥識藥用藥總結了很多經驗,寫了很多本草的書,鑒于我們的中小學教材里大量的介紹李時珍和他所著的《本草綱目》,所以大家都以為這本書是寫的最好的本草書,其實不然,不單是我個人認為,越來越多的醫者越發覺得《本草綱目》里有很多地方誤導了大家幾百年,最經典的例子就是細辛的用法,“細辛不過錢”的說法就是從《本草綱目》開始的,認為細辛有毒,我們用過大量細辛治病的例子可證明這種說法太過片面,影響了大家對細辛的認識和使用?!渡褶r本草經》里面對細辛講的很清楚:“氣味辛、溫,無毒。主咳逆上氣,頭痛腦動,百節拘攣,風濕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竅,輕身長年?!边@是多好的一味藥啊,而且無毒,是上品。上品的藥是可以常吃的,跟我們平常食療一樣。所以,我竭力推薦大家要熟知藥性必須認真研讀《神農本草經》,大家簡稱它為《本經》。 《本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撰人不詳,“神農”為托名。其成書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論,或謂成于秦漢時期,或謂成于戰國時期。原書早佚,現行本為后世從歷代本草書中集輯的。神農,古傳說中“三皇”之一,傳稱神農嘗百草始有醫藥,書名冠以神農為尊古之風的假托。現行本為清孫星衍、孫馮翼輯。孫星衍(1753~1818),字伯淵,又字淵如,清代江蘇陽湖(今武進)縣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第進士,歷官翰林院編修、刑部主事等,一生博覽群書,貫通經史、訓詁、諸子、醫藥,除輯本書外,尚有《素女方》、《秘授清寧丸方》、《服鹽藥法》等著,于古代醫籍整理多有貢獻。 書凡3卷,載藥365種,其中植物藥252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根據藥物的效能和使用目的不同,分為上、中、下三品,立為3卷分別論述。卷1為“上經”,論“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也就是說上品藥可常吃,如人日食湯飯五谷、蔬菜、魚肉、飛禽、蛋類、花草、瓜果、蟲介等;單一吃無毒養潤人生,善用者可以免災避禍、卻邪、辟瘟。卷2為“中經”,論“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補贏者,本中經”。中品藥味以植物果實塊根為多,大都無毒或有小毒,單吃短時有益無害?;蛴卸居纸舛?,為人所用,輔佐上下品,以發其性。卷3為“下經”,論“下藥一百二十五種,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疾者,本下經”。下品藥有毒,卻又能以毒攻毒,治療頑疾沉疴。其如戰爭時軍中可封王拜帥為將,善用之,調配有法,其奪關破城立寨為營是干才。 不過藥再好,任何病,也就是醫治個三分至七分,余分在于識天地之機,養頤兩字。養頤兩字,又包括衣、食、住、行、思、欲、力、天時、地利、人和。天下之藥,一日、一時、一主宰,八卦變易。天地人三八二十四,每一種藥,至少有二十四種藥性味性相似相同。一年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日分十二時辰,均有藥主。共計天下藥,一萬七千六百有余。藥味雖多,疾病仍舊縱橫肆虐;在于人寰已久沉溺眼前、鼻子尖下恩怨名利情欲勢利輕重了,迷失著本性。 《本經》里三品合三百五十六種,法自藥祖神農嘗百草之玄機,黃帝研病之神妙,周天三百六十五日,上中下藥品三種各一百二十味;惟下品藥多五味,以吻合東木、南火、中土、西金、北水五行。 《本經》系統地總結了我國秦漢以前的藥學知識和用藥經驗,為中藥學和方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至今仍是研究中藥和方劑的最重要的經典文獻之一。首先,在藥學方面,所論365種藥物的療效真實可靠,至今仍是臨床常用藥;創立了藥有“四氣”、“五味”的理論,和藥分上、中、下“三品”的分類方法,并反映了部分化學知識。其次,在方劑學方法,指出藥可單用亦可組方配用,創立了藥物之間“七情合和”理論和組方配伍的“君臣佐使”原則,總結了丸、散、湯、酒、膏等基本劑型。再次,在用藥方面,提出了辨證用藥的思想,所論藥物適應病癥達170多種,對用藥劑量,時間等都有具體規定。 《神農本草經》標志著中國藥學的誕生。后世對它進行注釋、補充,形成了眾多的本草文獻。較早的有漢魏之際的補注本《名醫別錄》、梁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494),后有明繆希雍撰《神農本草經疏》(1625),清張志聰撰《本草崇原》(1663)、葉天士撰《本草經解》、陳修園所著《神農本草經讀》、徐大椿撰《神農本草經百種錄》(1736)、鄒澍撰《本經疏證》(1837),今有尚志鈞著《神農本草經校點》(1981)等?!侗静莩缭?、《本草經解》、《神農本草經讀》三本書在諸書之上,但我個人最喜歡看陳修園的《神農本草經讀》,立論精辟易懂,大家可以多讀一讀。 |
|
來自: johnney908 > 《天干地支治病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