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小超人老梁
發表于 昨天20:30
改善視力、擺脫眼鏡,這是很多近視人士的共同心愿,在市場上,宣稱能夠恢復視力的產品和訓練方法也總是層出不窮。在這些“療法”當中,通過轉眼睛、變焦點等方法“鍛煉眼肌”、“摘掉眼鏡”的自然療法似乎格外受人青睞,網絡也常可以看到《xx天輕松改善視力》的鍛煉教程。 這種近視治療法其實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早在一百年前,眼科醫生威廉·貝茨(William H. Bates)就寫下《摘掉眼鏡完美視力》,創立了這套“鍛煉眼睛改善視力”的自然療法。然而,貝茨療法的理論與現代眼科學和視光學理論相矛盾,它的效果也沒有任何科學證據支持。在貝茨提出這種療法之初,他就受到了很多眼科同行的批評,現在美國視光學協會和美國眼科學協會更是毫不客氣地指出,這些“療法”統統沒有科學證據,它所發揮的只是一種安慰劑效應。 那么,貝茨的理論到底哪里不科學?眼部鍛煉的療法為什么不能真正幫助人們改善視力呢? 貝茨理論:南轅北轍的“眼外肌放松”貝茨認為,眼球通過改變形狀來聚焦,眼外肌緊繃(strained)是屈光不正的原因,因此放松眼外肌肉可以提高視力。于是,他創造了一系列的眼部訓練方法,包括捂眼、閉眼照太陽或燈光、轉動眼球、搖擺法、看多種彩色等等。 然而,他的近視理論和人眼的運作機制其實根本就不相符。 事實上,人類眼外肌的作用只是改變眼球方向,負責眼球聚焦的完全是另外一種肌肉——眼球內的睫狀肌。睫狀肌藏在虹膜的后方,它是一個環形的肌肉,身上有無數根小繩子(懸韌帶)“拉住”晶狀體赤道部。睫狀肌的收縮和舒張可以改變晶狀體性質,讓它變胖或者變扁,這樣一來就改變了晶狀體的屈光力。很多同學都經歷過散瞳驗光,點一滴散瞳的眼藥水(有效成分為托比卡胺),睫狀肌被麻痹無法收縮,眼睛不能聚焦,看東西就變得模糊了。但在這個時候,眼外肌并不受影響,眼球還是可以自由地轉動。從這里也可以看出,睫狀肌才是真正控制眼球調焦的肌肉。
另外一方面,眼球改變形狀對眼睛調焦的影響也微乎其微。在調節的過程中,睫狀肌收縮,使脈絡膜向前向內,鞏膜的周長因此減少,眼軸變長。眼軸長度變化對整體屈光力影響很小,它的屈光度大概只有?0.036D(注:屈光度D為焦距的倒數,國際單位制的單位是m-1),而晶狀體屈光力為16-19D。如果真要把眼球屈光力全部寄托在眼軸變化上,那么隨著眼球大幅度拉長,視網膜會脫離下來,我們干脆就看不見了。
現在的研究表明,遺傳因素以及每天戶外活動時間過少才是兒童近視的原因。那么,近視的眼球到底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睫狀肌厚度增加、睫狀突位置靠后和鞏膜纖維變薄,這些病理改變并不能靠自然療法來逆轉。除了近視度數無法降低,散光度數也無法通過鍛煉眼球運動來降低。散光往往與近視并存,存在散光時,看近看遠都模糊。驗光配鏡時,驗光師會告訴您近視度數和散光度數,而這個散光度數是由角膜和晶狀體前表面的曲率決定。 由此可見,把近視歸因于眼外肌疲勞和眼球形狀變化都是不靠譜的,閉眼轉眼珠、來回移動視線之類運動眼外肌的方法,也無法對調整眼球焦距的睫狀肌產生什么影響。最終,解決屈光不正問題,還是需要鏡框眼鏡、激光手術、OK鏡、眼內人工晶體植入等真正科學的治療方法。相信現代眼科學,而不是自然療法。 戴眼鏡會損害視力嗎?除了放松眼外肌的理論,貝茨還固執地認為長期戴眼鏡會讓視力下降,為此甚至經常在診室里砸碎患者的眼鏡。時至今日,也依然有很多人認為總戴眼鏡會讓近視加重。而事實上,這種說法并沒有證據支持。相反,矯正不當會才加速近視進展。對于孩子,屈光矯正到最佳甚至是強制性的。 需要警惕的是,“戴眼鏡損害視力”這種說法還可能帶來更多危害。如果近視人群因此堅持不戴眼鏡,開車時就會把自己和行人置于危險當中。對于兒童,不矯正的近視還可導致弱視。 陽光療法:眼睛很受傷在貝茨的近視療法中,還有一種更加極端的方法——讓眼睛直接暴露在太陽光之下。貝茨堅信陽光暴露可以使眼睛受益,他甚至聲稱“視力正常的人可以直視太陽或人造強光源,不會引起損傷或不適”[1]。這種觀點也極其荒謬。
長時間暴露在陽光下,除了皮膚曬傷,還會增加多種眼科疾病的患病風險,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翼狀胬肉、老年性白內障和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等疾病都與此有關。在到達地表的紫外線中,UVA占了95%,它不僅會曬黑皮膚、造成光老化,也可加速白內障和黃斑變性的進展。UVB雖然比例小,但能量大,如果過多接觸,也可引起角膜損傷,造成電光性眼炎。而直視強烈的陽光,就等于強迫眼球吸收這些高能量的光線。 所以,曬太陽提高視力是不可行的,相反,在陽光強烈的時候,還要戴太陽鏡保護眼睛。 “有效”的假象盡管理論站不住腳,實際效果也缺乏證據支持,但仍有不少患者在體驗了貝茨療法之后感受到了暫時的“視力變好”,這種情況其實是淚膜帶來的假象。
角膜表面有很薄的淚液,大約6-10微米,叫淚膜。每次眨眼睛,都是涂淚膜的過程。淚膜必不可少,除了保持角膜和結膜的濕潤,它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改善角膜的屈光力。角膜表面是不光滑的,淚膜則能夠幫助填充這些凹凸不平,使角膜變得光滑。大家一定深有體會,哭的時候,淚眼朦朧、看不清楚。而長時間盯著電腦看、眨眼次數減少時,淚膜蒸發,又會視物模糊。這時候多眨幾次眼睛,視野就能變得清晰一些。 貝茨方法中的掌心捂住眼睛其實是一種干熱敷,可以讓瞼板腺腺管里的油脂變得松軟,易于排出,補充淚膜中的油脂層,減少淚液揮發。而且另一種閉目轉動眼球的“療法”,其實也是在幫助均勻涂抹淚液。 然而,補充淚膜對治療近視并沒有真正實質性的作用,如果需要滋潤眼睛,滴一滴人工淚液也會比貝茨的方法更加快速有效。 時至今日,貝茨老先生已經逝世80多年了,他在眼科手術中使用腎上腺素止血的創舉對眼科學界有很大貢獻,然而在治療近視方面,他的理論和療法都沒有科學依據。現在,我們還是讓“貝茨療法”沉睡在故紙堆里吧。(編輯:窗敲雨) 參考資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