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三層樓:第一層是物質生活,第二層是精神生活,第三層是靈魂生活。 ——豐子愷 豐子愷(1898—1975年)漫畫家、作家、翻譯家、美術教育家和音樂教育家。文學創作以散文為主,主要有《緣緣堂隨筆》、《緣緣堂再筆》、《緣緣堂續筆》等;漫畫有《子愷畫全集》、《護生畫集》等。 他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被國際友人譽為“現代中國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是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啟蒙者之一。 ▌與弘一法師的師生緣 1941年,豐子愷進入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從李叔同學習繪畫和音樂。客觀的說,豐子愷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與其師李叔同的培養和影響密不可分。 李先生不僅教豐子愷如何作畫,更重要的是教他如何做人。他的教導,不是空泛的道理和言論,而是身體力行的教導,他做一件事,不做則已,要做就要徹底。正是這種認真的態度,給了豐子愷很大的影響,使得他銘記終身。 ▌中國漫畫第一人 1921年初,豐子愷只身去日本學習西洋畫法,這次短暫的日本之旅對他的一生影響甚大,可以說是其藝術道路上的一個轉折點和里程碑。 回國后,豐子愷開始了藝術上的“轉向”,用毛筆在紙上描下了“平常所縈心的瑣事細故”。他的勤奮和努力獲得了回報,其“子愷漫畫”一炮走紅,從此風行全國。 泰戈爾評價他的漫畫“用寥寥的幾筆,寫出人物的個性。臉上沒有眼睛,我們可以看出他在看什么;沒有耳朵,可以看出他在聽什么。高度藝術表現的境地,就是這樣。 朱光潛在《豐子凱的人品與畫品》里說:“他的畫里有詩意,有諧趣,有悲天憫人的意味;它有時使你悠然物外,有時候使你置生市塵,也有時使你啼笑皆非,肅然起敬。” 豐子愷把宏大敘事融入生活的點點滴滴,把每個人的精神都還原到最樸實無華的境地,只留下了真情和善良。 ▌緣緣堂 從《緣緣堂隨筆》、《緣緣堂再筆》到《緣緣堂新筆》和《緣緣堂續筆》中可見,緣緣堂在豐子愷生活中,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它不僅僅是豐子愷現實的家園,更是他的精神家園。 緣緣堂始建于1932—1933年,是豐子愷先生親自設計建造的軒敞明亮的黑瓦粉墻中國式民居,豐子愷曾在緣緣堂度過了5年安閑的創作黃金時期。1937年末,緣緣堂被侵華日軍炸毀。2月,流亡在江西萍鄉的豐子愷得悉消息后,奮筆疾書《還我緣緣堂》、《告緣緣堂在天之靈》、《辭緣緣堂》等文章,憤怒斥責日本侵略軍的殘暴行徑。抗日戰爭勝利后,豐子愷曾回故鄉憑吊緣緣堂遺址。l975年清明,豐子愷又重游石門,再一次專程憑吊緣緣堂遺址。 “緣緣堂”是豐子愷精神的樂園,也是豐子愷懷念恩師李叔同的一種方式。1927年初秋,豐子愷請求恩師為他的寓所起名,弘一法師讓他在小方紙上寫上許多他喜歡而又能互相搭配的文字,團成許多小紙球,撒在釋迦牟尼畫像前的供桌上抓鬮。結果豐子愷兩次都抓到了“緣”字,于是就取名為“緣緣堂”。當即請弘一法師寫成一幅橫額,裝裱后掛在寓所里。豐子愷后來遷居嘉興,又遷居上海,都把緣緣堂的匾額掛在居屋里,“猶是形影相隨,至于八年之久”。 人生是有緣的,然緣聚緣散,卻是強求不得的事情。緣緣堂所承載的,不僅是先生的生命之緣,更是信念之緣。而歷過滄桑依舊雍容恬靜,如此,安好。 他是學貫中西的藝術大師,他以畢生精力探索中西繪畫藝術的結合。他說:藝術是自然形成的,時代一定會有真誠的挽留和無情的淘汰。藝術市場是一面鏡子。但上帝只會關照一心去創作的畫家,而不是光照鏡子的人。智者所見略同。請關注下期《我負丹青丨吳冠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