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呉戈 5月中旬以來,教育部“陽光高考”平臺公布了各高校2015年自主招生報名審核通過的考生名單。別小看這份名單,處于教育部“自招新政”的第一年,這份名單背后實則蘊含著各高校面對新政的應對理念,而從中又可以窺探今年自主招生的未來局勢。 令人驚訝的是,各校通過的初審考生人數相差實在太過懸殊。 根據上海交通大學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CWCU)進行的2014年兩岸四地百強大學排行榜,我們選取了大陸排名前15的高校作為樣本進行研究分析,其中中國農業大學在2015年沒有自主招生計劃,故共有14所高校。其中,自招初審人數最少的是復旦大學,為356人;而人數最多的則是北京大學,達到了1900人——而與北京大學并列為中國最高學府的清華大學,則只有546人。 表1 樣本高校自招初審通過人數
絕對值比較有局限性,那么相對值如何呢? 由于2015年的招生結果還未出,我們便近似地采用2015年自招初審通過人數除以2014年新生人數,得到一個百分比,我們姑且將其稱之為“初審比”吧。一般來說,各高校自主招生錄取人數不超過該年招生計劃的5%——也就是說,“初審比”越高的學校,將會最終淘汰越多的考生,因為目標只能縮減到5%。 表2 樣本高校“初審比” 根據上述邏輯,我們發現報考吉林大學自主招生的考生似乎賺到了,因為吉大現在的“初審比”就已低于5%,也就是說如果這些考生都很出色,吉大完全不會因為政策限制而“不得不”淘汰一些人。“初審比”低于20%的高校還有復旦、清華、北航、浙大、武大,報考這些學校的考生還是比較靠譜的。 與之相反,北京大學以將近70%的比例位列樣本高校“初審比”第一高,而超過40%的高校則還有南開和中科大,風險有點高哦。 不過,位于“初審比”低區的考生也不可掉以輕心了。因為根據《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完善和規范高校自主招生試點工作的意見》(教學[2014]18號)的精神,“自主招生”已經明確定位為“主要選拔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優秀學生”,尤其要“著力解決自主招生中存在的‘掐尖’、‘小高考’”。 所以某種程度而言,今年的自招新政實則是為那些有特長的“偏才怪才”提供進入名牌大學的機會,而不是為那些考試成績本已優秀的學生提供一個“雙保險”,也就是所謂的“掐尖”、“小高考”。從這個角度而言,“初審比”過高的高校確實有些令人費解,難道有“偏才怪才”潛力的考生居然有這么多嗎?
在此次公示的自主招生初審通過名單之外,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還有一項“綜合評價名單公示”,其中清華大學5400人,北京大學1946人。這又究竟是怎么回事? 十八屆三中全會后,清華和北大一起向黨中央、國務院“主動請纓,承擔改革試點任務”,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在2014年7月召開第十一次會議,原則同意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上海市進行教育綜合改革,簡稱“兩校一市”。 此次兩所學校的“綜合評價”名單即是“兩校一市”的試點,也就是在自主招生突出“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之外,提供另一條綜合優秀的評價體系,即清華大學的“領軍計劃”和北京大學的“博雅計劃”。 在這些眼花繚亂的數字背后,該如何解讀?這正是我們所希望完成的工作。 1)初審通過人數與最終認定錄取人數。在此次公示的名單中,清華共有5946人(自主招生546+綜合評價5400),北大共有3846人(自主招生1900+綜合評價1946),但其實這些數字與最終的認定和錄取人數是沒有關系的。什么決定了最終認定錄取人數?是兩個學校的招生規模!按照往常的經驗,兩所學校的各項比例應當是一致的,雖然我們現在無法得知最終到底加上“綜合評價”會認定錄取多少比例的考生,但是兩所學校相對而言肯定是一致的。所以按照清華往常近3400人,北大2800余人的招生規模,就能推算出最終認定和錄取人數。 2)自主招生與綜合評價的名額分配問題。正如我們在之前所說,在自主招生這一塊,北大的“初審比”遠遠高于清華,所以前者會有大比例的考生被淘汰;而同時出于我們對兩所學校“總比例”一致性的認識,那么是否可以認為在綜合評價類別中,北大的淘汰率要遠小于清華呢?從單純的數學計算上來說,這種說法當然是正確的。但是在現實中,還有另一層因素,那就是考生的成本花費和入選預期之間的關系。 無論是自主招生還是綜合評價,還需要經歷如下選拔過程:高考之后,考生可自主選擇參加若干所高校的筆試,而后各高校會根據該筆試成績確定面試名單,并通過面試進行最終選拔。5月12日,清華大學公布了自主選拔測試方案,宣布將在全國設立30個自招筆試考點,而且考試時間定為6月12日上午,與其他任何一所高校的時間均不沖突——也就是說,考生不用必須趕到北京參加筆試,而是在時間和空間上都能以最低的成本進行選擇——不得不說,清華大費周章地設立這么多考點,確實就是在為更大范圍和更大群體的考生提供參加筆試的機會,不得不表揚一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