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謀人與古越人“那文化”有關
《中國文化報》主辦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經過14年艱苦探索研究,壯學專家、學者最新研究成果:從1965年發現迄今170萬年前的“元謀人”開始至今,整整38年過去了,迄今為止,無論國外與國內,仍然沒有一個人給“元謀人”劃分過民族成分。誰都知道元謀人,但誰都不知道元謀人是何種族也? 現在39歲的云南作家、壯學學者龍符先生在2003年的冬天,不經意地發現“元謀人”與“百越人”、壯學“那文化”有關。作為重大歷史學術問題,龍符的新劃分與結論,將改寫中國文化史和民族史,乃至世界史。從而引發中國學術界的一場地震,引發新聞界一次轟動…… 楚雄彝族文化研究專家劉堯漢先生曾提出:中華文明的源頭出自彝族的“虎文化”而文山壯族文化研究專家龍符先生則認為:“元謀人”才是中華文明之源。龍符傾其畢生精力和全部所有致力于壯族社會歷史文化的調查研究,他從民族學、人類文化學、田野考察、歷史學、考古學、哲學、文學、音樂、舞蹈、戲劇等多學科的綜合中開拓新視角,取得新的成果,成就斐然。 作為第一個破譯“元謀人”與“古越人”有關的壯族人,龍符先生經過14年的研究之后,得出最新學術結論,“元謀人”是中華文明之源頭和人類歷史開篇之始的話,那么,中華文明之源應該出自壯族的“那文化”。 龍符說:“如果要為13億中國人填寫籍貫的話,那么,我們所有的人都要填寫‘元謀’兩字地名,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都是‘元謀人’的后裔。” “元謀人”與“百越人”“那文化”有關,這是年近不惑之年的龍符最新壯學研究觀點,也許就是他這一生中最重要的學術發現之一。這一重大學術理論問題的科學探索,將會引發一場中國歷史文化界對“元謀人”的爭論與探索。不僅在亞洲,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會有一定的影響。 專家評價說:中國文明的源頭,要從“元謀人”“那文化”和“百越人”寫起,這是中國文明的搖籃與文化之光。龍符新論對中華民族的最大貢獻在于發現“元謀人”與“古越人”“那文化”有關的著名論斷,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找到民族的認同感與歸屬感。龍符這位改寫中國歷史的壯族學者,用壯族的“那文化”——這把金鑰匙,從而解開“元謀人”族屬問題“歷史懸案”的“千古之謎”! 如果說,壯學研究中的“那文化”是數學中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話,那么,中華文明之源“元謀人”,就是“皇冠上的明珠”。龍符就是摘取“皇冠上的明珠”的壯族人。 近10年來,中國壯學研究形成“那文化”學派。壯族有文字可考證的信史,有上下五千年。但中外學者對壯族的研究從建國到現在僅有100多年。云南壯學學者最早提出“那文化”課題,經廣西專家學者開展深入研究并發表論文證實,“那文化”是壯族稻作文化為主的文化圈,包括東南亞壯侗語支諸族的文化框架,形成了以“那”(水田、稻作)為中心的東南亞民族文化體系。 在中國壯學研究形成“那文化”學派的背景下,語言學家韋慶穩破譯西漢時期的《越人歌》;云南壯學家黃懿陸用壯語破譯東漢時期《白狼歌》;云南壯學家龍符用“那文化”破譯“元謀人”的族屬問題這一“千古之謎”,成為三大壯學成果而聞名于世。 據壯學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同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的中國壯族、布依、傣、侗、黎、水、仫佬、毛南族等八個少數民族,與東南亞越南的岱、儂、布依、熱依、泐、佬族,老撾的老龍族,泰國的泰族,緬甸的撣族,印度阿薩姆邦的阿洪人等11個民族,共19個民族,分布在8個國家,人口近1個億。是古老的同根生的民族,“同源異流的古老兄弟”。 “那”,意思是“田”,作為地名,中國壯族、越南岱族、儂族、泰族,泰國的泰族地區漢文一般音譯為“那”,也有譯為“納”的,云南傣族地區音譯為“納”。 從地圖上看,東起我國的廣州灣,西到緬甸西南部,南起泰國、越南、老撾中部,北到我國的貴州省中部,在這一廣大的地域內,都分布有含“那”字的地名。 也許有人會說,上述諸族并不在一個國家呀?龍符先生解釋說,對此,恩格斯早就說過:“全世界沒有一條國家分界線是與民族的自然分界線,即語言的分界線相吻合。”從語言學上早已證明,中國和東南亞壯侗語支諸族的分布,與國內的行政區劃及邊境國界無關。 總之,所謂“那文化”,就是以壯族稻作文化為主的文化圈,包括東南亞壯傣語支諸族。涵蓋我國及東南亞壯泰系列民族的文化框架,形成了以“田”(水田、稻作)文化為中心的東南亞民族文化體系。最終形成“據‘那’而作”,“依‘那’而居”,“以‘那’為本”的“那文化”。 了解“那文化”后就可以知曉“元謀人”與“古越人”“那文化”之間的關系了。龍符在《元謀人與古越人之關系——關于元謀人族屬問題的考證之一》長達1.6萬字的論文中指出:元謀人,眾所周知?!霸\”兩字是傣語,則眾所不知?!霸\人”發現地地名為“上那蚌村”,粳稻炭化物遺址分布地“大那烏村”都是傣族地名,與壯族“那文化”學有關。元謀縣是古越人——壯族之先民的早期居住地,為越人古地名“弄棟”之地,并為“弄棟王”節度,與傣族有關。壯族世居地的經緯度覆蓋元謀。該文首次破譯“元謀人”與“古越人”之族屬源流關系?!@也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對“元謀人”與“古越人”及傣族、壯族關系的提示,并認為“元謀人”的族屬問題與“越人”有關。 誰都知道,元謀縣出土了距今170萬年的猿人化石而名揚天下。但鮮有人知道,元謀地名是出自傣族語言,“元謀”為傣音漢譯,意為“神馬、飛馬”之義。 元謀至今遺留民族語地名500條,傣族地名為316條,占其總數的63.2%。在數量和分布上都占絕對第一。如此簡單的比較,當地古代的主體民族非傣族莫屬。這說明一個道理,當今居住其地的民族,遠古時期不一定屬于當地的主體民族。由此可見,元謀其地早期居民就是越人。 綜上所述,從語言學的角度論證,“元謀人”與“古越人”文化上的共同性,地域分布上相同,歷史年代一致以及族屬上一脈相承。正如蘇聯民族考古學家伊茨先生所說:“古代民族與一定的考古學文化若在文化特點上具有共同性,地域分布上相同,歷史年代一致此三方面吻合的情況下,認定這種考古學文化即此民族之遺存,是可以成立的?!薄@便是龍符“小心求證,大膽結論”的理論依據。 迄今為止,他研究發現,世界上已知最早的人類化石是非洲坦桑尼亞的拉托利人,距今370萬年前。而距今170萬年的元謀人,則是我國和亞洲發現最早的人類化石,不僅是中國而且是亞洲人的祖先。 在寫完《“元謀人”與“古越人”之關系》的第一篇1.6萬字的長篇論文之后,他又寫完《“元謀人”與“那文化”》1.8萬字的宏篇大論,作為“元謀人”考古研究的系列新論之二。他認為,“元謀人”與“古越人”“那文化”有關。雖然不能斷定“元謀人”就是“古越人”,但是,“元謀人”與“古越人”“那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文化聯系,同樣是有目共睹的科學真相和無可爭辯的文化事實。 無獨有偶。范宏貴教授在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壯族歷史與文化》一書里,《壯族地區發現的猿類和人類化石地點示意圖》中,“云南元謀人”名列其中。在由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同根生的民族》一書中,范宏貴教授再次在書中指出:“元謀,即傣、壯、布依族遷徙中停留長久的地方?!狈逗曩F的觀點有力地支持了他本人“元謀人”與“古越人”“那文化”有關的論點。 十分巧合的是,正當龍符提出“元謀人”新論之后,2003年12月13日《春城晚報》報道:元謀縣發現大量恐龍化石群。真是“天隨人愿!”學者和世界的目光一起聚集于此,難道不應驗了那名古話:“無巧不成書”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