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邪正雙方力量對比 —— 中醫祛邪三法 朱光 河南中醫學院 中醫學認為,任何疾病的發生都是在一定條件下,正邪相爭的結果。即如《內經》所言:“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遺篇刺法論》),“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疾病發生及發展的過程,始終存在著“正”、“邪”之間的力量對比和消長盛衰變化,并直接影響著疾病的發展和轉歸。 邪勝于正則病進,正勝于邪則病退。故治療當扶正祛邪,進而改變邪正雙方的力量對比,使疾病向輕或向愈。這是中醫學臨床治療的一條基本原則。 但是,由于邪之種類、性質、侵犯及停留部位等不同,疾病表現各異,千變萬化,因此,中醫治病祛邪也須隨機應變,靈活多樣。 予邪出路 因勢利導 邪分內外,各有其性。外來者如六淫,每通過口、鼻、肌膚等侵犯人體;內生者如痰、飲、水、郁、瘀等。中醫祛除病邪,首選的并不是與邪氣相對抗,而是充分了解邪氣的特性,把握最佳時機,以最便捷的方式達到驅邪目的,這就是予邪出路,因勢利導。 對此,《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具體的描述:“故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于內;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其栗悍者,按而收之;其實者,散而瀉之?!?span lang="EN-US"> 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也有深刻、明晰的認識:“凡逐邪者,隨其所在,就近而逐之?!薄爸鹦罢?,隨其性而宣泄之,就其近而引導之?!辈⒄J為“治外感如將(兵貴神速,機圓法活,去邪務盡,善后務細,蓋早乎一日,則人少受一日之害)?!敝軐W海在《讀醫隨筆》中更是直言“用藥須使邪有出路?!?span lang="EN-US"> 如感受風邪,因其性輕揚、升散,侵犯人體往往在上、在表,故當以辛味方藥如麻黃湯之屬開辟腠理,使風邪隨汗而解,此即所謂解表達邪。 感受濕邪,因其性重濁、黏滯、趨下,侵犯人體常常盤踞中、下二焦,故當因勢滲利,用澤瀉、車前子、茯苓皮之類使濕邪自小便而出。對此,王冰有言:“治濕之病,不下小便,非其治也?!?span lang="EN-US"> 又如邪實結滯于腸腑,腑氣不通,臨證可見于多種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這時無論其為因為果,均應作為治療的切入點,采用承氣類方藥通腑瀉下、蕩滌腸胃之法,使邪實自大便而解,每可收到熱退神清、咳減喘緩、腫消疸退等效。 若飲停胸脅或飲結腸腑、血蓄下焦者,也當選十棗湯、甘遂半夏湯或抵當湯等,通過瀉下祛除停飲和瘀血。當遇痰涎涌盛,或食滯于胃,漾漾欲吐時,化痰、消食均難奏速效,理當順其病勢,用皂莢丸、白金丸或瓜蒂散等借涌吐而促邪出。 至于治療溫病,因勢利導以祛邪的原則也有充分體現。如葉天士根據溫熱邪氣外來、由淺入深的發展規律,提出對衛氣營血四個階段應分別采取“汗、清、透、散”的治法;吳鞠通則發現了溫熱病由上而下的三焦傳變規律,提出應因勢采用“輕、平、重”的治法。 實踐證明,給邪找出路,邪祛正自安,是代價最小、且取效迅捷的治療方法,充分反映了傳統文化中順勢思維與“和為貴”的精神。 調內環境 毀病所依 現代醫學發現,很多疾病的“元兇”是各種致病微生物,如細菌、病毒、立克次體、支原體、真菌、螺旋體等,這些均屬于中醫“邪氣”的范疇。當這些微生物侵犯人體導致各種病變時,就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正氣不足,未能御邪或無力驅邪;二是體內有適宜邪氣生長留居的內環境。 對此,中醫在治療時仍然不是抗邪,而是通過調理、改變或破壞這種微生物生存的內環境收到療效,且可減少或避免藥物的毒副作用。 如引發結核病的結核桿菌,適合在干燥的環境中生存,故中醫有通過改變該病陰虛肺燥的狀態來抑制其繁殖的方法。又如,引發胃炎與消化性潰瘍的幽門螺桿菌,能在胃內濕熱、陰虛、虛寒、瘀阻等異常環境狀態下滋生,相應采取清熱燥濕、滋養胃陰、溫中健脾、活血化瘀等治法,即可改變幽門螺桿菌生存的條件,進而使其消亡。 再如乙型肝炎病毒,它在肝內的繁殖復制活動顯然都要受到肝內及其周圍環境的影響。中醫學認為這多因于濕的存在,表現為濕熱或寒濕,因此,通過清熱除濕或溫化寒濕,即可收到抑制病毒復制,或改善肝臟功能的效果。 逆勢而爭 糾偏對抗 中醫治療疾病是一個糾偏的過程,即以藥之偏性糾正病之偏性,進而使陰陽的相對平衡得以恢復。病之偏性表現形式為寒熱虛實,因而治療當遵循“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原則,此即所謂“正治”或“逆治”。 應該說,逆其病勢是中醫治病的一個基本思路和常用方法。但這種對抗的形式,如果用之不當則往往會出現毒副作用。 對于邪氣未盛者,用藥易于抑制,形成的對抗尚不甚明顯,對正氣的傷害也較為有限。而對于邪勢鴟張者,用藥輕柔則不能遏其病勢,用藥峻烈則又易致兩敗俱傷。如治療熱毒熾盛者,法當清熱解毒,但這類藥物往往過于苦寒,每有敗胃之弊。再如邪實壅結腸道腹中,治療當通導或攻逐,但易于損傷脾胃。 又如治療腫瘤的以毒攻毒,其代價也甚為明顯,那就是正氣破損,修復艱難。對氣滯血瘀之甚者,一般的理氣化瘀往往難以收效,破逐之法則又有耗氣動血之害。 因此,中醫在抗邪時強調要綜合判斷正邪的態勢,決不能勉力而為,只圖一時之快,而應做到中病即止,見好就收,爭取時機,留待正復,尤其強調要時時顧護胃氣。 對抗治療其實也是現代醫學的主要方法,幾乎體現于治療的每一個環節,如抗菌、抗病毒、抗腫瘤等??陀^來說,這種對抗療法具有很強的針對性,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若恣用濫施,任意殺伐,付出的代價也會極為沉重,“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甚則玉石俱焚。 筆者認為,糾偏對抗是祛邪之常法,予邪出路與調內環境則可視為祛邪之變法或巧法。在應用時,這三種思路或方法之間并無明顯的界定,關鍵是要靈活變通,協同作用,把握最佳時機,選擇最佳方式,順勢而祛,逆勢而制,力求祛邪務盡,且能趨利避害,做到“祛邪而不犯無過之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