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如果轉載請務必注明 武漢會戰結束以后,中國抗戰不可避免的成為了持久戰。針對持久戰和短期戰爭的不同,中日雙方都做了各方面的調整。其中,日軍的調整極為迅速和有針對性。日軍在武漢會戰結束僅僅5個月以后,就迫不及待的發動了一個局部會戰南昌戰役。南昌會戰可以說是持久戰階段,中日兩軍第一次大規模交手。此次作戰中,日軍在指揮官岡村寧次的領導下,將以往作戰方式完全改變,令人吃驚的使用了后來納粹德軍的閃電戰,以裝甲部隊為突擊力量,以空軍作為空軍火炮,加上在局部地區增加數倍重炮,于僅僅2周內占領了南昌。在中日大決戰的22次會戰中,南昌會戰的規模并不大,但意義卻是極為深遠,此戰對中國方面的沖擊是極大的,就像海灣戰爭對解放軍的沖擊一樣。下面就聽老薩了說說。
岡村寧次的計劃
早在武漢會戰期間,日本軍部給岡村寧次11軍的命令就是務必占領江西省北部,并且由此突入湖南省,切斷武漢地區國軍撤退路線。 岡村寧次為了實現這個目的,調用了101師團,106師團,27師團等4個師團10萬之眾在贛北地區作戰。 遺憾的是,贛北地區國軍早有準備,第九戰區的作戰部隊也有30萬左右。 最終,薛岳利用廬山一帶復雜的地形,重創了日軍作為攻擊箭頭的101師團和106師團。激戰中,101師團前前后后損失兵力超過7成,師團長伊東政喜腿部中彈受傷。而106師團更慘,他孤軍深入到萬家嶺地區,被薛岳大軍幾乎全殲,損失8成以上,連師團長松浦淳六郎也靠躲在亂草中才得以逃生。106師團前后傷亡已經達到百分之百,等于整個師團換了一遍。
受到這樣的重創,日軍殘余兵力根本無力攻占南昌,占領贛北的計劃也就無法實現了。
武漢會戰于1938年10月底基本結束,而會戰幾乎剛剛結束,岡村寧次就感到了巨大的威脅。 當時國軍雖然撤退出武漢地區,但西邊李宗仁第五戰區,東邊陳誠第九戰區(薛岳代理司令官)都同武漢近在咫尺,隨時可以發動反攻和切斷長江航運。
其中李宗仁第五戰區兵力雄厚,有6個集團軍13個軍34個步兵師和1個騎兵師和1個騎兵旅,不過他們控制的區域也很廣,包括皖西、豫南、鄂南和鄂西北廣大地域。 薛岳的第九戰區兵力也不少,名義包括8個集團軍21個軍52個步兵師,分布在湖南,江西,湖北南部廣大區域。
日軍岡村寧次11軍雖然在武漢地區也有約7個師團,2個獨立混成旅團,約30萬重兵,卻被迫在上千公里的范圍分散部署,這對于日軍的防御來說,是極為不利的。 岡村寧次這個家伙相當厲害,他分析當前局勢認為,如果保持現有態勢,對日軍極為不利。 現在日軍雖然占有軍力,火力,機動力的絕對優勢,卻由于控制區域過寬過長,導致被迫處于戰略防御的地位。 換句話說,日軍等于抱住自己的頭,把肚子,肩膀,四肢都留給國軍去打,等到國軍打了才揮手去擋。雖然國軍不見得能打疼日軍,但這樣總是極為不利的。 在岡村寧次看來,日軍決不能繼續這樣下去,必須效仿當年蜀國的諸葛亮,主動進攻,變被動為主動。 當年三國鼎立,其實實力最弱的就是蜀國。當時蜀國控制的四川還屬于邊遠的地方,由于交通不便,和中原基本隔離,所以經濟文化都不發達,人口也很稀少。 蜀國滅亡的時候,整個蜀國只有28萬戶人,總人口不過 94萬,全國兵力僅有10.2萬人。而劉備通過和劉璋的3年激戰占領蜀國的時候,人口更少,兵力更弱,蜀軍在諸葛亮的全盛時期,最高兵力不過才16萬人。 而他的主要對手魏國有人口450萬,軍隊約60萬,人口和軍隊都是蜀國4倍,力量對比差距明顯。 對于這樣的情況,諸葛亮是極為擔憂的。 因為實力懸殊,如果魏國摸清了蜀國的虛實,主動進攻,蜀國怕是守都守不住。 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和他的繼任者姜維以自己的雄才偉略,采用戰略進攻的方法,成功迷惑了魏國30年之久。 諸葛亮主動進攻,六出祁山,迫使張皇失措的魏國統治者出兵防御。鑒于諸葛亮敢于主動出兵,包括大將司馬懿在內的魏國高層都認為蜀國國力軍力肯定十分強大,所以只敢全力防御,根本沒有考慮主動出兵滅掉蜀國。 其實當時蜀國已經很困難,由于蜀漢經濟基礎薄弱,經不起連年戰爭,浩大的軍事開支,加上幣材緊缺,使蜀漢不得不實行通貨膨脹政策,所鑄行的多是大面值錢幣。沒有相應的社會物質基礎作為后盾而鑄行大面值減重錢幣,必然會引起物價飛漲。 同時蜀漢國民對長期的戰爭也極為厭惡,千方百計逃避兵役。有資料表明,由于諸葛亮連年出兵北伐,兵員不足,遂調各郡兵補充北伐部隊,然而各郡大約是以各種借口為由而拒不發兵,形成了“多不相救”的局面。眾望所歸的諸葛亮死后,軍隊中大量的士兵和職業兵戶更是紛紛逃亡,做為地方長官的呂乂,數年中僅在一個蜀郡就查出了萬余名逃避兵役者。至蜀漢后期姜維北伐期間,蜀漢已經出現了老百姓吃不飽,普遍面帶菜色的景象。 但諸葛亮的戰略,還是很成功的,至少在他活著的時候,魏國根本不敢主動進攻蜀國。 而他的繼任者姜維也九伐中原,保證了蜀國20多年的存在。
到諸葛亮死后,鐘會,鄧艾逐步摸清了蜀國的虛實,發動了進攻作戰。 結果,鄧艾率領區區幾萬人偷渡陰平,突入蜀國內部,長驅700里,根本沒有遭遇什么有力的攔截。鄧艾才驚訝的發現原來蜀國就這么一點本錢,根本不堪一擊。 最終魏軍逼近成都,毫無實力的劉禪趕忙投降,蜀國滅亡。 當時的鄧艾對諸葛亮的才華欽佩到了骨子里,他認為如果不是諸葛亮采用戰略進攻迷惑了魏國,以蜀國的實力,恐怕在30,40年前就滅亡了。
岡村寧次是個中國通,深知這個道理。 目前中日陷入持久戰,那么日軍就要避免的就是消耗戰。 所謂消耗戰就是長期作戰,也就是類似于武漢會戰這樣,一打就是3,4個月,雙方都損失巨大的作戰。 日軍當時在中國已經有120萬以上部隊,這是兵力使用的極限,其實目前日軍后方占領區大部分地區兵力已經極為空虛,到處都是國軍的游擊隊。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日軍一線作戰部隊,再陷入大規模長時間的作戰,出現幾十萬部隊損失的這種消耗,就長期來說,補充是相當困難的。 如果這樣幾年的打下去,最終日本國內也就必然會支持不住,被拖垮,被迫要從中國撤軍了。
所以岡村寧次認為,目前日軍必須以一種速戰速決的方式作戰,也就是集中優勢兵力和戰力,對國軍來個閃電戰。戰爭在短時間內必須結束,日軍損失必須很小,這樣無論輸贏,對日軍的危害不大。 如果陷入武漢會戰那種持久戰,日軍就極為不利。在武漢會戰后期,就連號稱日軍第一的第六師團戰斗力也大減,被迫作戰一周然后休整一個月。 總之,說一千道一萬,日軍要盡量避免長時間的作戰。
日軍的火力,機動力,后勤補給能力,通訊能力,組織能力全部優于國軍,加上掌握制海權和制空權,只要集中兵力,想給某一個戰區國軍給予重創,還是沒有問題的。
也是這樣,他連續發動了南昌會戰,隨棗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等等,都是采用戰略進攻來瓦解國軍的力量,保證自己的安全。 如果岡村寧次不進攻,就坐等國軍進攻,那么他就更為不利。 不過,岡村寧次當然比諸葛亮要好得多,因為諸葛亮的實力是弱的,而岡村寧次的11軍有20多萬大軍,戰斗力相比國軍具有絕對的優勢,可謂可攻可守可進可退。
 --------------------上圖的岡村寧次是很有一套的,他是一個職業軍人,很難對付的對手。后來岡村寧次成為侵華日軍總司令。下圖的薛岳能力很強,在抗戰中也屢立戰功,但南昌會戰是薛岳一生的恥辱。其實薛岳和岡村寧次能力相近,只是岡村寧次手上有一手好牌,怎么打都可以,薛岳手上只有一手差牌,所以只要稍有失誤,就會輸了。

日本人的細致準備
再回到南昌會戰來,為什么岡村寧次這么急于占領南昌呢。 南昌是國民政府的軍事首都,著名的五次圍剿的指揮部設在南昌,著名的廬山軍團訓練團總部也在南昌,南昌還是北伐中一個軍事重鎮,甚至中共也在南昌起義。 地形上,南昌位于贛江下游,鄱陽湖畔三角洲上,扼湘贛浙水陸要沖。浙贛鐵路與南潯鐵路在此
交會,向塘公路與京湘國道相銜接,公路線在江西剿共時廣泛修建,四通八達。南昌城四面環山,前依贛江,后倚撫河及錦江,河流縱錯,丘陵綿延,易守而難攻。
南昌在古代是南北驛傳陸運的中樞,所謂“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盧。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直到粵漢鐵路開通,其地位始由武漢
取代。 所以,南昌對于贛北來說,他的位置相當重要。如果占領南昌,即可保證江西省北部地區的控制權。 具體來說,主要是從兩方面考慮
第一, 南昌距離日軍控制的九江基地,僅有150公里左右,而當時中日沿著修水對峙,其實南昌距離修水僅有50公里。兩軍近在咫尺,薛岳在贛北的第九戰區兵力在4個集團軍20萬左右,這對于日軍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威脅。同時國軍在南昌有大型機場,這些飛機對于日本控制的長江航運也是有威脅,所以必須占領南昌,消除第九戰區對日軍的戰略壓迫態勢。
第二,南昌是浙贛鐵路的樞紐。當時浙江和江西大部分國軍控制區的物資運輸,主要依靠浙贛鐵路。一旦南昌被日軍占領,浙贛鐵路就被切斷,那么國軍物資運輸就只能依靠公路和水運。這樣一來,物資運輸量大大下降,浙贛兩省國軍的戰斗力也就會銳減,這對日軍來說,是非常有利的。
基于這兩個目的,岡村寧次認為必須占領南昌,摧毀南昌飛機場,切斷浙贛鐵路,再迫使國軍將戰線向南方撤退100公里,以保證九江地區日軍的穩定。
岡村寧次早在武漢會戰后期,就開始準備未來的南昌會戰。 可以說,岡村寧次這次的準備,極為充分,體現了這個老鬼子的厲害之處。 岡村寧次雖然是我們的敵人,但客觀說一句,這個家伙的能力相當不錯,是個出色的軍人。 對岡村其人,他的老對手,八路軍領袖彭德懷曾特別提到說:岡村這個家伙,是很厲害的一個 人,他有許多地方也值得我們學習的。山田醫生告訴我,他是日本三杰之一(合區川、東條),要注意他,這使我得了些益處。岡村有很多本事,能實事求是,細致 周密。每次進攻,他都要調查半年之久,做準備工作。沒有內線發動配合‘維持’,他不進行‘蠶食’。他不出風頭,不多講話,不粗暴,你從他的講話里看不出他 的動向來。他經常廣泛的收集我們的東西,研究我們的東西。他是朝鮮、東北的參謀長,老練得很,是歷來華北駐屯軍6個司令官里最厲害的一 個。
實際上,岡村寧次為了南昌會戰,整整準備了5個月之久,他的準備是各個方面的。
軍閥作戰,講究知己知彼,岡村寧次首先就研究自己。 在武漢會戰中,岡村寧次的第101師團,第106師團這兩個特設師團被國軍打得體無完膚,106師團還幾乎被全殲,岡村寧次覺得大大丟了面子。 痛定思痛,岡村寧次也總結了經驗。他認為,比如106師團這種特設師團,其實戰斗力遠比國軍強大。因為106師團的武器裝備同甲種第6師團是一致的,重武器極多,裝備強過國軍10倍。而就兵員素質來說,雖然106師團的官兵多是退役以后重新入伍的,但相比國軍來說,仍然好的多。因為這樣官兵都接受過日軍正式且完整的長期訓練,這些訓練跟甲種第6師團官兵也是完全一樣的(第106師團就是第6師團的影子師團,是第6師團的退役官兵組成的,兩個師團來自同一個地方),遠比草草訓練3個月,甚至到戰場上還不會打槍的國軍新兵來說要好的太多。 為什么106師團戰斗力相比第6師團較弱,在岡村寧次看來,主要還是戰斗意志上。 因為106師團的官兵退役以后就進入社會謀生,普遍在社會上混了3到5年,甚至更長時間,很多已經娶妻生子,沒成家的一般也有了女友或者未婚妻。相比第6師團從沒有社會經驗的18到20歲的新兵,106師團的官兵思想沒那么“單純”。 第6師團的年輕官兵,基本沒有社會經驗,由于從小接受軍國主義教育,所以他們多是一張白紙,愿意為所謂的天皇犧牲。 換句話說,這些官兵根本沒有自己的思維,也不知道世界的美好,他們只是用軍國主義思想武裝頭腦的機器人而已,不能算真正的人。
106師團這些人則不同,他們普遍有社會經驗,對于自己的利益還是比較在乎的,簡單來說,沒有人會主動愿意去死,讓老婆成為寡婦,讓孩子成為孤兒。對于他們來說,天皇 雖然重要,國家雖然重要,他自己的家庭也是重要的。 所以相比被軍國主義思想浸透到骨子里的第6師團,106師團的官兵打仗時候往往不愿意太拼命,沖鋒時候往往留一手,不愿意沖的太猛,不可能像第6師團的年輕兵那樣玩命的沖,在國軍重機槍面前一片片的倒下。防御時候,一旦四面都被突破了,他們往往就立即撤退,不會像第6師團官兵那樣,明明已經被四面包圍了,就是不退,最終全部被打死。 這些成年兵有很多社會上的習氣,主要都是很多考慮自己,不愿意隨便為別人送命。
另外,岡村寧次認為106師團官兵的訓練也有問題。由于武漢會戰極為激烈,前方急需要軍隊補充,106師團在日本國內倉促編組,簡單訓練3個多月后就立即送到武漢地區。這些退役已久的官兵尚且沒有適應新的軍隊生活,就參加激烈的戰爭,傷亡巨大,戰斗力不強也是可以理解的。
針對這些情況,岡村寧次細心的做了改進。 用岡村寧次的話來說,101師團和106師團的官兵也是日本人,日本人同日本人之間能相差多少呢? 在武漢會戰結束以后,岡村寧次立即為幾乎全軍覆沒的106師團,101師團補充了大量新兵,讓他們迅速恢復實力。 而且,岡村寧次對這兩個師團進行了長達4個多月的戰前集訓,強化作戰能力,強化對武漢地區贛北地區的適應能力,強化官兵對武器實用的熟練程度。 大家都知道,戰前適應性訓練一般2到3周,就算是特種部隊也不會超過2個月,而此次訓練長達4個多月,可見岡村寧次花費了多大的力氣。
這些訓練對101師團和106師團還是相當有幫助的,他們的戰斗力提升非常明顯。這點在南昌會戰中很好的體現出來。
雖然訓練上加強了,但岡村寧次對101師團和106師團的官兵素質較低,比不上甲種野戰師團,還是一目了然的。 大家都知道,日軍中軍官對士兵具有絕對的威信,下級軍官可以隨意打罵士兵,士兵絕對不能還手。在作戰時候,軍官對于士兵就是上帝,讓你死就得死,讓你活就要活。但在101師團,岡村寧次的一個同僚老將軍,親眼看來一個軍官給士兵打洗腳水,討好他。為什么呢?因為這個士兵原本是淺草黑社會的頭子,他的軍官沒參軍之前是絕對不敢招惹這種人的,現在也極力討好他,害怕退役以后被這個黑幫分子暗算。 看到這種場景,岡村寧次認為訓練只能解決一部分問題,還要在其他方面想辦法。 由于官兵自身能力提升是有限的,那么想在短期內大幅度提升戰斗力最好的辦法,就是增加軍隊的火力。 岡村寧次在研究武漢會戰日軍屢屢失利的教訓,認為日軍并沒有完全發揮火力的優勢。 日軍的重武器相對國軍,在數量上至少有50倍的優勢,質量上更不用說。既然有這些優勢,為什么不全力發揮呢。 之前武漢會戰中,由于參戰部隊數量多,重武器必須配屬到各個部隊,所以對于單個師團來說,一般重炮也就是30門到50門左右。 此次南昌會戰,岡村寧次認為主要的突擊力量應該只有不到10萬人,那么他可以把20萬大軍的重武器全部用在這10萬人身上,從而大大的增強突擊部隊的重火力,從而彌補師團戰斗力的缺陷。
同時,岡村寧次為了速戰速決,也強調必須短時間內攻破國軍修水防線,然后高速突進。所以,大量使用重武器進攻,也就成為必須的事情了。
實際上,岡村寧次此次使用的重武器極為驚人,以重炮為例,他的數量和質量絕對是前所未有的。
對于主要攻擊部隊101和106兩個師團,岡村寧次特別配屬了野戰重炮兵第6旅團,加上兩個師團自身的重炮部隊,重炮總數已經高達170多門。 具體包括: 野戰重炮兵第6旅團
野戰重炮兵第10聯隊,“四年式”150毫米口徑榴炮24門
野戰重炮兵第13聯隊,“四年式”150毫米口徑榴炮24門
野戰重炮兵第14聯隊,“四年式”150毫米口徑榴炮24門
6馬牽引,最大射程為8800米
野戰重炮兵第15聯隊,“十四年式” 100毫米口徑加農16門
機械牽引,最大射程為15300米
獨立山炮兵第11聯隊,“四一式”75毫米口徑12門
攻城重炮兵第2大隊,“八九式”150毫米口徑口徑加農4門
野炮兵第101聯隊,“三八式”75毫米口徑34門(屬101師團)
野炮兵第106聯隊,“三八式”75毫米口徑32門(屬106師團)
除了以上的170多門重炮以外,每師團的4個步兵聯隊尚有山炮野炮56門,兩個師團即達112門和配屬的8個迫擊炮中隊(這還不算日軍聯隊,中隊,小隊配備的92步兵炮等一線作戰火炮)。 這樣一算,也就是101師團和106師團用于攻破修水國軍防線的重炮高達300多門,日軍參戰炮兵的總人數幾乎和進攻的步兵相等了。
這是連淞滬會戰,徐州會戰,太原會戰,日軍重炮密度強度都無法企及的可怕數量。 至于國軍方面,可憐一個第九戰區居然只有一個蘇制野炮營9門火炮,另有一個機動炮兵團30多門火炮,整個戰區可以使用各種口徑火炮只有約50門而已。
以上的就已經夠觸目驚心的了,更可怕的是,岡村寧次此次還改變了以往的作戰方式。
 -----------此次南昌會戰,日軍炮兵和步兵的比例幾乎是1:1,這在整個二戰歷史上也是極少有的。當然,大量使用炮兵讓日軍短時間內就突破國軍堅固陣地,也大大減少了傷亡。日軍重炮部隊還是相當厲害的。

岡村寧次的閃電戰
岡村寧次花費了4個多月時間,對贛北國軍陣地做了細致的研究,尤其是國軍重兵駐防的修水河陣地。 該軍的作戰主任參謀宮崎周一大佐,參謀天野正一中佐,幾次乘飛機至修水以南,對鄱陽湖兩岸,南潯鐵路,虬津、灘溪、萬埠等地的公路、九嶺山區北部的地形, 守軍在修水以南、南昌附近的工事構筑,防御體系,兵力配備,重武器位置等戰場情況進行了空中偵察;選定了渡河點和進軍路線,為強渡修水提出了集中使用航空 兵和炮兵的方案。 日軍還將空中偵察的結果和照片,分發到每一個軍官手中,讓基層軍官也了解進攻的具體路線。
岡村寧次和幕僚們分析局勢,認為國軍在南昌一線部署還是比較嚴密的,兵力雖然相對分散,但只要戰爭一開始,必然會集中起來。
江西省的地形其實對日軍尚屬于有利,因為江西的東南西都是山地,唯有北部屬于丘陵地區,地形相對平坦,適合日軍大部隊移動。
但如果采用日軍傳統的作戰方式,也就是以步兵為主力,分路推進,最終在一點回合,恐怕無法速戰速決占領南昌,有可能陷入持久戰消耗戰,這對于日軍極為不利。
以往日軍作戰完全以步兵為核心,以攻打徐州為例,三路日軍分別從南邊,東北面,北面三個方向進攻,最終在徐州回合。 這種打法的優點是迫使國軍分散兵力應急,這樣便于日軍各個擊破。同時從各個方向進攻,最后來個向心包圍,可以合圍殲滅國軍主力。
但是這種打法也有個最大的缺點,就是各路日軍協調一定要好,不能出現某支部隊前進的過快的情況。因為一旦某支部隊沖得太前,其它部隊就無法有效掩護他,就容易出現孤軍深入,被國軍集中部隊殲滅。臺兒莊戰役的第10師團就是一個好例子。 由于這種情況,所以這種打法的日軍推進速度不可能很快,一般來說基本就是步兵步行的速度。如果速戰速決采用這種方式,基本是不可能的。因為國軍是靠雙腳走,日軍也是雙腳走,就算有汽車可以幫忙運輸物資和部分官兵,大部分日軍還是必須走路的。所以國軍日軍前進速度差別不大,日軍機動性的優勢不大。
岡村寧次此時分析南昌局勢,認為采用傳統的作戰方式是不行的。 當時國軍將3個軍的重兵放在修水一線陣地,后方的部隊不多,但距離也不遠,最遠的不過100多公里。 一旦修水防線打響,國軍援軍各部立即會向一線開進。日軍突破修水陣地需要一段時間,等到前進到修水河南昌之間的時候,國軍后援部隊已經到位了,那么就是一場持久戰。 當時日軍最需要避免的就是持久戰,打久了日軍戰斗力下滑,后勤補給也供應不上,傷亡就會迅速增加,這是很悲劇的,重蹈106師團之前的覆轍。
那么,岡村寧次認為,此戰既然目的不是殲滅國軍主力,而是占領南昌,就沒有必要分路合擊,可以以一點突破,然后迅速閃擊南昌。日軍必須在短時間內突破國軍修水防線,然后以極高的速度推進,搶在國軍后援部隊到位之前攻占南昌。
對于短時間攻破修水防線,岡村寧次認為很有把握,因為他為101師團和106師團配備了300多門重炮,這是曠古絕今的。他預計頂多1天的炮擊就可以把國軍防線徹底炸平。 但對于如何高速推進,占領南昌,一時卻沒有好辦法。因為日軍步兵部隊行軍速度是有限的,就算全軍輕裝突襲,一天也走不了多遠,人總不可能飛起來。 就在岡村寧次素手無策的時候,他的作戰主任參謀宮崎周一大佐建議使用裝甲部隊作為突擊力量。 宮崎周一大佐是個很有新思維的人,這種人在日軍中是很少有的。 他認為將11軍現有的裝甲部隊全部集中起來使用,在日軍剛剛突破修水防線以后,就立即使用裝甲部隊全線突襲,向南昌高速推進,可以發揮極大的作用。 宮崎周一大佐認為,目前日軍可以使用的坦克高達100多輛,如果集團使用,就是一股可怕的力量。 而國軍裝備低劣,整個第九戰區反坦克炮估計只有20門不到。就算這100多輛坦克停在原地開炮不動,國軍第九戰區的反坦克炮想消滅他們恐怕也要幾天時間。所以實際上,缺乏反坦克武器和反坦克訓練的國軍,根本無法抵抗如此數量的日軍坦克部隊的沖擊,占領南昌還是很有把握的。 況且南昌一線距離修水防線不過50多公里,就算迂回繞路,也不過100多公里,根據坦克行軍速度,如果沒有遭遇激烈抵抗,短則一天半,最多三天就可以趕到。 國軍步兵增援上來則至少需要5天以上,那么日軍坦克完全可以趕在國軍大部隊到來之前占領南昌以北大部分地區,根本不會遭受到什么強烈攔擊,最終迫使國軍放棄南昌。
岡村寧次開始對這個建議沒有采納,因為這個概念太新了,當時世界各國還從沒有裝甲部隊集中起來獨立作戰的先例。 對于坦克能否獨立作戰,在世界軍事界也尚且沒有定論。 后來德軍大規模使用裝甲部隊進攻波蘭,還是半年后1939年9月的事情,閃電戰最為出色的法蘭西戰役,則干脆是1年后1940年6月的事情了。
岡村寧次認為,雖然國軍缺乏反坦克武器,日軍坦克突擊國軍后方不會有什么大的威脅,但日軍裝甲部隊從來沒有這樣集中起來作戰過,所以是否能夠作戰也很難說。 平時日軍坦克其實僅僅作為自行火炮使用,也就是在日軍步兵進攻時候,坦克在步兵的前面幾十米到幾百米掩護作戰。 其實當時除了德國以外,美國和蘇聯也對于是否能夠獨立使用坦克作戰高度懷疑,英法則干脆否決了坦克可以獨立作戰,他們把坦克分散到步兵師里面使用,作為可以移動的火炮。
此時,提現了岡村寧次這個老鬼子的厲害之處,他的思維遠比美蘇英法的高層要新穎和務實。
他思考再三,認為如果不將坦克集中起來突擊,根本無法短期內占領南昌,所以這個很值得試一試。
岡村寧次決定,將戰車第5大隊的“八九式”中戰車38輛、“九四式”輕戰車22輛,戰車第7聯隊“八九式”中戰車38輛、“九四式。輕戰車20輛;獨立輕戰車第9中隊的“九四式”輕戰車17輛,一共135輛坦克,合編為戰車集團,由原第5戰車大隊長石井廣吉 大佐統一指揮。 因為坦克沒有步兵協同無法獨立作戰,岡村寧次又以裝甲汽車裝載一個步兵大隊協同作戰,同時還有工兵和其它兵種一同行動。
這種坦克獨立作戰配合機械化部隊的模式,也是世界軍事史上的第一次。 岡村寧次這一手比納粹德國波蘭戰役還早了半年之久,就軍事上來說,算得上非常了不起。
對于坦克作戰可能遭遇的問題,岡村寧次也一一準備。 他下令首先由工兵部隊加強坦克架橋工作的演練,務必保證坦克部隊第一時間度過修水。 其次,空軍部隊第3飛行團務必加強同戰車集團的協同,作為空中炮兵支援坦克作戰,并且通過空投提供油料和補給。 最后,戰車集團必須自行反復演練,以適應脫離大部隊單獨突進100多公里的實戰。
其實,這些坦克乘員都是有實戰經驗的,對他們來說這些算不了什么,很快就可以掌握了。
總之,這一切的部署都相當完備,到了1939年3月,日軍準備工作已經相當完備了。
相反,國軍這邊做的卻不怎么好。
 --------------------步兵大部隊推進速度不可能很快,世界公認一般營以上步兵部隊,沒有遭遇敵軍抵抗情況下,一天前進速度在30公里到40公里。營一下部隊輕裝急行軍的話,一般每天前進50公里左右。在抗美援朝戰爭的第二次戰役中,我志愿軍38軍113師強行軍14小時,疾進72.5公里,穿插到三所里切斷美第9軍退路的戰例,這就是極限了。日軍步兵在贛北地形的前進速度不可能很快,這點岡村寧次心里是有數的。

虛弱無力的國軍
此處防御的是薛岳的第九戰區。 第九戰區司令長官為陳誠,薛岳代理,實則陳誠完全是掛職,實權全部在薛岳手中。 薛岳這個人是國軍中最有名的戰將,他原來是反對蔣介石的粵軍改組派,后來在和蔣介石作戰失敗,被迫離開軍界。 當時陳誠認為薛岳是個少有的將才,人才難得,將薛岳收歸麾下。 薛岳本人能力突出,在五次圍剿期間大敗紅軍,并且在長征期間一路追著中央紅軍到達四川。 當時中央紅軍兵力8萬多人,薛岳的中央軍不過9萬人,這一路卻始終逼著紅軍走,基本沒有打過敗仗。 薛岳深受陳誠信任,在抗戰以后給予重任。他在淞滬會戰中力挽狂瀾,揮兵擊潰日軍占領國軍撤退重要樞紐安亭,保證上海地區幾十萬大軍的順利撤退。 武漢會戰中,薛岳幾乎殲滅了106師團,也是抗戰歷史上空前的記錄。
此次陳誠將最為重要的第九戰區交給薛岳,除了薛能力突出以外,更因為薛岳在江西剿共多年,對江西相當熟悉,是第一人選。 薛岳任命羅卓英為前敵總司令,也是應為羅卓英在江西作戰多年,剿滅多股紅軍,對江西也非常熟悉。
薛岳這個人,雖然有能力,但為人比較傲慢自大。 他名義上還歸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桂林行營主任白崇禧領導,但基本不聽從白崇禧的命令。 作戰的時候,白崇禧經常發電報讓薛岳執行命令。薛岳往往將白崇禧的一些電報來出來取消,甚至還披上“胡說”“不理”的字樣。 對于白崇禧如此,甚至對于蔣介石也是這樣。 蔣介石在戰時經常給薛岳下手令,薛岳也經常坐視不理,將電報放在一邊,當做沒看到。 薛岳這樣做,有這樣做的好處。也就是他基本完全控制戰區的部隊,不會受任何的干擾。
此時他的第九戰區情況卻不太好。該戰區在武漢會戰中傷亡巨大,以74軍為例,幾個主力師傷亡都超過5成,武器裝備損失更大。 在武漢會戰停止以后,第九戰區國軍經過4個月的休整,卻遠遠沒有恢復元氣。 即使武漢會戰中損失最少的部隊,也補充了至少一半新兵,輕武器和彈藥勉強夠一個基礎,其它就基本沒有了。
為什么同樣的時間,日軍可以恢復實力,而且還能增強實力,國軍卻連基本的戰斗力還恢復不了,主要還是中日兩軍軍力的差距。
日軍不要說在武漢會戰之后,就算在武漢會戰期間,在火線上仍然可以一次性補充數千兵力和大量武器裝備。 因為日軍有完善的兵役制度,更有完善的軍火制造工業,更有完善的后勤補給系統。 大量新兵,武器和物資可以沿著日軍的兵站,從幾千里外的日本一路送到硝煙彌漫的武漢前線。 而國軍這些方面跟日軍相差十萬八千里,一線補充基本不可能,一旦部隊受損嚴重,只能去后方休整。 此次這4個月內,國軍新兵補充了不少,但武器彈藥補充極為有限。 當時蘇聯許諾的20個師裝備目前已經使用了大半,20個師只能裝備10多萬人,相比武漢會戰國軍損失的30多萬人來說,根本是補充不了的。 除了蘇聯以外,德國在1939年基本停止對國軍武器的軍售,英美法更是坐山觀虎斗,國軍補充相當困難。
加上武漢會戰以后,日軍有計劃的轟炸浙贛鐵路,轟炸內河航運路線,導致第九戰區物資補充艱難,一線作戰部隊士兵連子彈只有10,20發。
在二月期間,戴笠潛伏的特工向蔣介石匯報,日軍馬上要對南昌發動進攻。
蔣介石立即命令薛岳先發制人,主動攻擊日軍。 但當時薛岳的部隊實在補給困難,一挺機槍剛剛100發子彈,防守尚且有問題,何談進攻呢? 加上此時贛北普降暴雨,公路運輸困難,薛岳最終沒有主動發起進攻,這也是國軍當時困境的最好表現。
這邊岡村寧次原定3月10日發動進攻,但贛北的暴雨破壞了路面。岡村寧次害怕坦克無法在這種道路上行軍,只好向后延遲了10天之久,直到3月20日才全面進攻。
岡村寧次是非常狡猾的,此次進攻南昌,他也是多路進攻單純負責策應的部隊就高達3路之多。 第一路,第16師團。
南昌作戰開始前,第16師團,和第9師團分別主動進攻,迫使國軍分散兵力。 第16師團進攻方向是在湖北。它在日本海軍第3艦隊一部和116師團所屬石原常太郎的119旅團5個步兵大隊,發動全面進攻。
16師團很快占領了漢水東岸的大片地區。由于此處是重慶東面門戶,戰略意義遠比江西要重要,所以國軍投入精銳部隊給予防守。
當時薛岳麾下本來還有精銳的湯恩伯第31集團軍約7,8萬部隊,由于這一線吃緊,該集團的被迫抽調去湖北了。該集團軍兵力雄厚,下轄第13、第18、第92、第37、第52軍,此次離開江西,開放湖北和湖南交界處。一般認為,31集團軍如果還留在江西,那么日軍南昌會戰是很難獲勝的。
。
第二路,第9師團。 與此同時,第9師團又在國軍東面發動前置性進攻。該師團從岳陽向南佯攻新墻河地區,在安慶的第116師團則以第119旅團與海軍在鄱陽湖東岸,占領了都昌。國軍被迫將幾個主力軍東進到鄱陽湖東側迎戰。
第三路,是浙江境內的日軍。 顧祝同在浙江的第三戰區實力不強,但畢竟也有22個步兵師和2個步兵旅,可以對西邊的第九戰區隨時支援。 鑒于此,日軍駐杭州的土橋一次第22師團,從杭州西南不遠的周浦、關東沙、橫山岙經東洲島,向錢塘江南岸的靈橋、王家塘、董家橋一帶國民軍陣地發動進 攻。 另以一部在杭州灣巡邏,搜索第3戰區的軍用船只。而山田乙三的華中派遣軍指揮所,則于3月19至23日由南京前移至杭州,作出要向錢塘江以南發動大規 模進攻的姿態,以此欺騙第3戰區的部隊。 顧祝同的第3戰區被迫放棄對第九戰區的支持,全部應付日軍的進攻作戰。
這樣一來,國軍原屬第九戰區的幾個軍不是西進就是東進,南昌附近兵力大為削弱,大大分散了兵力。
 --------------------到了南昌會戰期間,國軍的火炮已經很少了。早期的火炮一共只有400多門,經過1年激戰,基本損失殆盡。蘇聯雖然提供了2百門各種口徑的火炮,但國軍和日軍作戰動輒就是幾十萬規模,這區區200多門火炮,又能起得了什么作用呢?

在日軍發動攻擊的時候,國軍第九戰區情況大概是這樣。戰區在江西境內有5個集團軍,在湯恩伯31集團軍調走以后,僅剩4個集團軍,兵力不過20萬人。 相對于進攻的10萬日軍,并沒有什么優勢!
薛岳的構思大概是這樣的,因為修水距離南昌非常的近,其實南昌會戰對于國軍來說是非常不利的,這是薛岳的總的觀點。
首先在天險修水河修筑堅固防線,駐守強有力的部隊。修水防線的目的并不是徹底阻擋日軍,因為以國軍戰斗力根本阻擋不住,而是大量殺傷日軍。
其次,日軍一旦突破修水防線,東邊靠近鄱陽湖地帶都是湖沼,日軍不可能從此處進軍。西邊則是復雜的山地,日軍也不可能從此處進軍。所以必然南下進入中部的永修到虬津一線,這一線地形相對平坦,但也有不少湖沼,由此處南下逼近南昌。 所以國軍將二線部隊放在安義地區,利用湖沼地形和日軍決戰,將日軍阻擊。
最后,在日軍攻擊修水的時候,一旦判斷出日軍主要進攻方向,就命令江西北部國軍向這一線高速開進,集中兵力在義安以北將日軍殲滅。
可以說,薛岳的構思并沒有任何問題,甚至說也頗為高明。 只是岡村寧次后來的出奇兵,采用新式戰法,是薛岳根本沒有想到的。
具體的部署為:戰斗力最強的第19集團軍負責防御南昌地區,總司令是羅卓英。
該集團軍下轄夏楚中第79軍,劉多荃第49軍,李覺第70軍,宋肯堂第32軍,一共4個軍。 49軍是東北軍,32軍是晉軍,70軍是湘軍,79軍是中央軍。
其中49軍戰斗力最弱,32軍和70軍戰斗力相差不大,尚且可以打硬仗,79軍戰斗力最強。
其中除了32軍一部防御南昌以外,另外3個軍主力二分之一兵力集中在修水防線駐守,二線陣地則有二分之一的力量駐守。
為什么集中3個軍5萬人放在一線和二線呢?主要是修水對岸有日軍1個師團2萬多人,如果放少量部隊怕是守不住的。
另外川軍第30集團軍,下轄4個軍,則防守修水上游武寧一線,不過由于武寧一線有日軍強大的第6師團存在,估計川軍很難動彈,只能固守原地。
修水河很長,國軍修水兵力貌似不少,但相對于近100公里長度的防線,其實還是嚴重不足的。一線平均一個國軍師,至少防御15公里長度,兵力實際非常空虛。 但以國軍當時的戰斗力,如果不防御天險修水河,而利用后方沒有地理優勢的簡易工事,恐怕更抵抗不住日軍。 所以,這也是沒辦法的辦法,完全是處于無奈。
除了第19集團軍以外,第九戰區還有第20集團軍,其實該集團軍只有74軍一個軍,目前作為戰區預備隊駐守后方湖南境內,并不在江西。
還有滇軍盧漢的第1集團軍,下轄3個軍,這個集團軍由于武漢會戰傷亡很大,目前也在后方上高地區補充,同74軍一樣作為預備隊。
可見,國軍兵力雖然不少,基本都分散在南昌50到100公里以外,部隊并不集中。
滇軍則在距離南昌100公里的上高地區,川軍則在修水上游地區30多公里的武寧地區,面對第6師團的強大壓力,難以抽調部隊東進作戰。而74軍更是在100多公里外的湖南境內。
換句話說,南昌地區除了修水一線兵力較為雄厚,二線是相當空虛的,加上沿線公路又沒有破壞,這正是坦克部隊發揮威力的好場所。
而且除了19集團軍和74軍的20集團以外,其它兩個集團軍戰斗力不行。其中川軍戰斗力相當差,武器裝備更是低劣,這在后來的戰斗中表露無遺,幾乎是一觸即潰。 為什么不集中呢?主要是贛北地區很大,需要防御的面很多,國軍兵力不足,只能分散防御。 況且根據以往經驗,日軍步兵突破速度有限,以日軍步兵的突破速度,到時候各部急行軍封堵是完全可能的。 這個部署按照以往經驗來說,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日軍的大縱深和坦克制勝論
3月20日,日軍的第101師團,第106師團,還有第6師團三個師團,配合116師團一部,和海軍陸戰隊共12萬大軍,在一部偽軍的配合下(奶奶個熊的偽軍),開始全線的進攻。
而這一線國軍的4個集團軍總兵力不過20萬人,駐守修水一線的只有約不到10萬之眾。 可以看到,日軍在第一波攻擊中,無論兵力還是火力都占有絕對的優勢。 這也是岡村寧次所謂集中局部優勢兵力的最好表現。
其中第一波次主攻修水防線的為101師團和106師團,還有116師團一部。
16時30分,首先由澄田賚四郎(留學法國軍校的日軍炮兵天才之一)指揮的炮兵群及各部隊的炮兵共300多門重炮,在修水北岸的各渡河點同時開火,南岸國軍少量炮兵隨之進行還擊,但短時間內就被壓制。 日軍這次炮兵之火力準備時間為兩小時,此次日軍炮擊強度可謂嘆為觀止,極短時間內就造成國軍陣地毀滅性的損傷。
當時國軍已經利用三個月時間,在修水一線修筑了完善的工事,卻根本不是日軍重炮的對手,陣地完全被炸成一片廢墟。 當時70軍107師321旅641團連長鄒繼衍回憶:我們第一線主陣地,是沿著修河一字掰開直接配屬到河邊的,構筑有較好的野戰工事,輕重武器火力點,散兵坑,交通壕,軍加上堅固掩蓋物,守備官兵住在陣地掩蔽部中,可隨時出來應戰。 這些工事在日軍重炮轟擊下,全部炸得粉碎。
其實道理也很簡單,蘇軍在1943年編組的炮兵師,是所謂蘇軍最強有力的攻堅武器,也遠不如此次日軍炮兵強大。 蘇軍野戰炮兵師,裝備有76毫米野戰炮60門,122毫米榴彈炮45門,152毫米加榴炮30門,1個師僅有區區135門火炮而已。日軍此次的重炮相當于3個蘇軍炮兵師,用來對付修水一線國軍3個師可謂綽綽有余。 當時被蘇軍炮兵師轟擊的德軍驚恐的回憶道:我在坦克下爬行,足足3分鐘,如同是永恒,蘇軍的火箭炮傾瀉而下。恐懼之下,我尿褲子了,然后一片沉寂……”有人在嗚咽,像小孩那樣。我提著濕褲衩站起來,看到一個男孩支離破碎的尸體,剛才我還跟他喋喋不休地吹牛。
如果說蘇軍炮兵師能把這個德軍士兵嚇成這樣,那么此次日軍炮兵的轟擊,比蘇軍還要猛烈3倍以上。
在日軍炮擊的時候,國軍炮二團第三營的九門榴炮也開火還擊(蘇制七六二野戰炮六門,一一五榴彈炮三門),但是效果微不足道。東北軍49軍只有一個師屬山炮營,編制舊型日造大正六年式七十五山炮八門,射程短而效力小,在日軍炮轟中完全損失,根本沒有反擊的余地。
 --------------------日軍重炮威力巨大,毒氣彈更是害人不淺。

在19時,在摧毀大部分國軍陣地以后,日軍開始殺傷國軍有生力量。澄田的炮兵群按預定計劃發射毒氣彈,掩護步兵渡河。
此次日軍大規模使用毒氣彈,導致沒有防毒面具的國軍傷亡極大。 僅19時20分至30分的最后10分鐘中,日軍即發射毒氣彈3000余發。緊接著,日軍野戰毒氣隊又在12公里進攻正面上施放了中型毒氣筒15000個,其中106師團進攻點居然就釋放了1萬個。 毒氣彈是炮彈,爆炸以后形成毒氣。毒氣筒是大號的鐵桶,開打以后,毒氣會大量飄散到國軍陣地,比毒氣炮彈更為厲害。 之前武漢會戰,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日軍也大量使用毒氣,但絕對沒有此次使用的數量這么多,有這么密集。
一時間,國軍一線陣地幾乎都被毒氣籠罩,造成嚴重損失。
修水河中國守軍陣地的2公里縱深內完全為毒氣所籠罩。無數國軍士兵在毒氣籠罩的陣地痛苦的翻滾,完全失去戰斗力,有的則窒息死亡。 陣地上的官兵幾乎百分之百中毒! 普通士兵且不說,中毒的團以上軍官即有第26師師長王凌云、旅長龔傳文、團長唐際遇和第105師的團長于禬源等。
重炮摧毀了國軍陣地,毒氣彈則造成國軍士兵大量傷亡,可以說,國軍步兵還沒有看到日軍步兵,就已經損失了大部分的戰斗力。
參加南昌會戰的日軍野戰重炮兵第15聯隊聯隊長佐佐木孟久大佐, 在其所著《十加部隊的變遷》中說:3月21日拂曉是陰天,有約3米/秒的風吹向敵方,這是使用特種彈的絕好天氣。按照預定計劃,從拂曉開始,進行試射、 校正射效,以后轉入炮火準備后,140門大炮的炮聲蓋住了修水河畔,實為壯烈。最后發射特種彈(毒氣彈),親眼目睹了濃濃的紅云滲透至敵陣的情景。結束炮火準備后, 前沿步兵放射特種筒,戰斗進展很順利。當炮兵按計劃延伸射擊后,步兵一齊進攻,突入敵陣……如入無人之境。
當時49軍105師輜重兵營長楊佐周回憶:敵人突然以猛烈炮火向我軍陣地轟擊。我軍是參加過淞滬激戰的部隊,但此刻的炮火密度,比上海抗戰蘇州河激戰的炮火,有過之而無不及。更可恨的是炮彈中還夾雜了大量毒氣彈。我方由于沒有火炮,根本無法還擊。當時315旅的官兵回憶,修河對岸日軍80多門火炮肉眼都能看到,就這樣放在明處射擊。我軍如果能有一個營的兵力突到對岸,就可以將80多門火炮全部摧毀。但在當時,我軍根本不可能渡河成功。315旅630團遭遇日軍炮火猛烈轟擊以后,卻看不見日軍步兵的影子,完全干等挨打無法還手。我49軍只有幾門日式山炮,由于缺乏彈藥,補充困難,基本都放在后方,不能使用。
東北軍一向不能打硬仗,在這種炮火攻擊下,官兵開始動搖。
而中央軍70軍的鄒繼衍回憶也相當可怕:近拂曉的時候,聽到49軍陣地上槍炮齊鳴,尤其是敵人集群火炮傾斜彈雨的爆炸聲,簡直地動山搖,而我方后方的那些口徑大,射程遠的加農炮的回擊無力,炮聲凌亂。果然,到了上午九點多,就傳來東北軍49軍陣地被突破的消息。
楊佐周又回憶:630團被日軍轟擊了2個小時,卻無法還手,陣地被摧毀一半,通訊也被破壞,守軍士氣極為低落。于禬源團長上任不久,非常焦躁。他對死守到什么時候,挨打到什么程度,犧牲換的什么代價,下一步該怎么辦都完全不考慮。在傷亡慘重下,他居然被日軍飛機重炮嚇破了膽,以毒氣中毒為理由把指揮權交給副團長,自己回后方要求支援。這樣該團失去有效指揮,在日軍進攻前傷亡一半,另有一部自發潰散,最終日軍步兵攻打過來的時候,該團只剩一小半人還在堅持作戰,陣地很快丟失。當時師長命令629團來增援630團,但629團到達陣地時候,630團已經傷亡殆盡,陣地被日軍占領大半,629團已近無法增援,只能就地反攻。
松浦淳六郎的第106師團,于19時30分從永修以西的艾城、虬津,在火力掩護下一齊進行強渡。 106師團的日軍官兵們帶著防毒面具,在80多艘船只的運載下,向對岸沖過去。
當時國軍防線基本全部被摧毀,但幸存的守軍仍然用輕武器的猛烈射擊,造成日軍相當的傷亡。 106師團官兵紛紛中彈落水,只得暫時停止了突擊。
日軍則用重炮大規模炮擊壓制,將國軍火力點一個個摧毀。在日軍300門重炮打擊下,防守的國軍傷亡慘重,經過一整夜激戰,106師團主攻方向的國軍陣地全部被突破。
當日軍沖入國軍陣地時候,發現陣地基本全部被炸毀,到處都是炸碎的木塊和石塊的碎屑,連日軍自己也深深驚恐這次炮擊的威力。
21日7時40分,106師團全部渡過了雨后漲 水寬約300米、流速每秒約2米的修水河。 在這種情況下,國軍夏楚忠中央軍79軍王凌云的76師和東北軍劉多荃49軍王鐵漢105師并沒有就此放棄陣地,他們拼死向剛剛度過修水的日軍發動全面的沖擊。
兩軍激烈交戰,其中國軍用盡全力反擊,一度將106師團壓迫到修水河邊,幾乎將他們趕下河了。兩軍在前線展開激烈近戰,一度到達互相投擲手榴彈的距離。
但106師團隨即以重炮和空軍作為掩護,并且包抄兩師后路。經過數小時激戰,日軍將這兩個師的反擊全部擊退,并且隨后發動反沖擊。
此戰中,東北軍和中央軍也算用盡全力,此時參戰部隊傷亡全部超過百分之七十,卻無法扭轉戰局。
此時東北軍劉多荃的49軍由于傷亡過大,一線指揮官驚恐等原因,部隊在撤退時候發生了混亂,出現了兵敗如山倒的情況。 106師團隨即沿著49軍放棄陣地突進,傍邊的中央軍79軍見日軍包抄后路,也隨之后撤。 這樣這一線的修水防線堅持了12個小時左右。
在106師團強渡的同時,齋藤彌平太的第101師團(原師團長伊東政喜由于腿部受傷,已經回國休養),于20時從涂家埠開始渡河。 這一線防御的兵力比106師團突破點還弱,僅有原晉軍宋肯堂32軍傅立平142師1個師防御。 眾所周知,晉軍戰斗力不強,此次142師在日軍重炮密集炮擊2小時候,傷亡巨大,一線陣地全部被摧毀。 101師團強度的時候,142師大部已經失去抵抗能力,所以該師團僅僅10分鐘就強度成功。 142師隨后稍后穩住陣腳,連續做了多次反攻,但效果不明顯,反而被101師團大量殺傷,最終也只得向二線陣地撤退。
 -------------------國軍德械師曾經有一批防毒面具,到了1939年初,德械師早已損失殆盡,防毒面具也就無從談起。當時國軍剩余的重武器很少,這類重機槍就已經是絕對的重武器了。

日軍坦克集團的沖擊
在101師團和106師團強渡的同時,戰車集團也在強渡中。不過,坦克的渡河就難得多了,雖然該部已經在獨立工兵第3聯隊的幫助下經過數周的渡河訓練,但實戰中仍然遭遇很大的麻煩。 國軍此處防御部隊非常頑強,他們雖然沒有重武器,仍然以輕武器向渡河的坦克猛烈射擊,擊斃了不少工兵,也有數輛坦克在國軍猛烈射擊下落入修水河。 經過一晚上的強度,坦克集團仍然在21日上午8點全部渡過修水河。
到了21日上午,日軍兩個師團和坦克集團全部渡過修水河,隨即全線向南昌突進。
防御一線的國軍三個軍都遭受很大損失,向后方撤退,撤退中出現很大的混亂。 由于公路上是日軍大量坦克部隊和騎兵,國軍被迫離開公路沿著山路撤退,這樣一來還被日軍進攻部隊甩到了身后。
還是70軍的鄒繼衍回憶:由于公路上有敵軍的裝甲部隊和騎兵,我們70軍和49軍只能一起經山區向安義,靖安撤退。幾部人馬向一個方向撤退,幾條山道行進,擁擠不堪。加上雨天山路泥濘,一晝夜只能前進十幾公里,甚至幾公里,有時候部隊匯合到一起,堵塞住道路,只能讓路等待,這一等往往就是幾個小時之久。撤退的擁擠,遲滯可以想見。
其中東北軍49軍劉多荃部,就此潰敗,一退就沒有停止下來,一直退到安義城下,而安義當時已經被日軍攻占。 當時安義僅有日軍一個加強大隊駐守,兵力不過2000多人,49軍如果集中幾千人,還是有可能奪回安義的。 但此時49軍已經兵敗如山倒,他們勉強向安義進攻了一下,遭遇了日軍頑強抵抗,就放棄進攻撤退。
49軍其實名氣很大,他原本是105師,這個師是張學良的精衛師,是裝備最好的部隊。 西安事變中,105師起到極大的作用。 但東北軍的軍官素質較差,都是張學良的軍閥軍官,士兵雖然英勇,不能代替軍官的作用。 此次武漢會戰中,49軍傷亡很大,補充了大量新兵,更減弱了戰斗力。 原本東北軍一般打不了硬仗,此次能夠堅持到這個時候已經難能可貴了。 日軍沿著49軍潰敗的路線,一路追擊,向一個錐子一樣將國軍防線撕開。
事后,蔣介石將449軍軍長劉多荃降為上校,但保留軍長的職務,將丟失陣地的王鐵漢師長撤職留用,戴罪立功。
于此同時,戰線最東面的116師團在一部偽軍配合下,從鄱陽湖上強行登陸吳城。116師團由于沒有101師團和106師團的重炮掩護,作戰就艱難多了。
116師團一部登陸以后,立即遭遇吳城地區宋肯堂32軍一部頑強阻擊。116師團用汽艇強行登陸,被國軍機槍掃射,傷亡累累。突入吳城以后,又被國軍用巷戰阻擋,傷亡很大。 國軍官兵認為116師團沒什么了不起的,士氣遠沒有國軍高漲。
116師團苦戰4天也沒有得手,最后因為修水防線已經被攻破,國軍被迫放棄吳城總撤退,116師團才得以占領吳城。
由于傷亡過大,116師團占領吳城以后沒有繼續前進,而且原地休整,南昌會戰主角仍然是101師團,106師團和第6師團。
修水打響的時候,薛岳的前敵總司令羅卓英就立即命令后方的2個集團軍立即向修水一線前進,同時命令74軍火速增援。 如果按照之前的慣例,這些部隊完全可以趕在日軍逼近南昌之前進入預設陣地。 沒想到的事情發生了,此時日軍以100多輛坦克為先導,全部脫離步兵部隊向南昌突進。
當時日軍以101師團從北面向南直接突擊,國軍迎面攔截,宋肯堂32軍和101師團發生激烈戰斗。 而101師團重炮短時間內無法運過修水河,所以攻堅能力大幅度削弱,雙方陷入苦戰。 實事求是的說,日軍如果沒有那么多重武器,國軍還是可以對付的。
但在101師團正面進攻的同時,106師團則從西邊側翼包抄,繞過國軍堅固防線。 而坦克集團的100多輛坦克,在106師團前約2天的距離高速突進,這是以往日軍從來沒有使用過的戰術。 這個突進速度,遠遠超過日軍之前若干次大戰役的速度,也是羅卓英和薛岳完全沒有預料到的。
此時修水一線國軍防線已經被攻破,日軍坦克部隊立即向南昌迅速推進。 坦克部隊推進速度是極快的,一般來說至少是步兵行軍速度二倍到三倍。
此時日軍坦克部隊如若無人之境,開始長距離的奔襲。由于國軍沒有想到日軍會使用這么多坦克,所以沿線公路并沒有來得及破壞。 日軍坦克經過一段艱苦的行軍以后,就上了公路,隨即他們在空軍50多架飛機掩護下,高速向南昌突進。
日軍開始總攻后,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桂林行營主任,小諸葛白崇禧知道情況不妙,緊急于3月21日急令第九戰區各部隊固守陣地,務必遲滯日軍推進速度。
薛岳也在21日下令給羅卓英,讓羅務必堅守前線陣地7天,等待后續部隊到達以后全力反擊。 但21日日軍已經全面進攻,國軍一線部隊已經傷亡過半,諸如49軍已經崩潰,其它各部幾乎支持不住。
22日,日軍出動50多架飛機轟炸羅卓英設在灘溪的指揮部,將該指揮部完全炸毀。羅卓英和部署的聯系暫時中斷。 日軍已經高速推進,坦克集團繞過國軍防線,在22日晚上5點占領了安義。
 --------------------日軍坦克的作用是掩護步兵,所以輕型坦克就已經足夠,完全沒有必要研制重型坦克。下圖是被打得千瘡百孔的日軍坦克,坦克車長也被擊斃。但國軍為此發射了至少數千發子彈,這輛坦克的作用由此可見一斑。

可以說,安義本來是薛岳選擇決戰的陣地,現在居然在短短2天就丟了安義,所謂決戰也就無從談起。 看到國軍修水一線部隊已經力不能支,焦急的白崇禧在23日電令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速調第102師至南昌,加強南昌守備兵力,歸第19集團軍總司令羅卓英指揮;另調第16師、第79師至南昌東南之東鄉、進賢,警戒鄱陽湖南岸,并策應南昌方面的作戰,同時電令第19集團軍以有力部隊約2個師的兵力分路向敵后方的馬回嶺、瑞昌、九江、德安等要點襲擊,破壞鐵路、公路,斷敵后方交通,阻止敵后續部隊增援。
但這一切,卻始終慢了日軍一部。
以74軍為例,當時他們在湖南長沙附近,隨時準備增援。在20日得知南昌打響以后,74軍立即乘坐當時國軍僅有的一部分卡車,向南昌激進。 可以說,當時國軍能夠使用卡車運輸的部隊屈指可數,74軍的前進速度應該是最快的了。 但就是這樣,到25日74軍先鋒部隊推進到距離南昌70公里高安縣城附近的時候,日軍106師團大部隊距離高安也只有幾小時的路程。 當3月26日,74軍51師153旅306團開入高安后僅僅2小時,106師團的主力111旅團就已經殺到。 當時國軍僅有一個團2000多人兵力,而111旅團兵力已經超過5000人,按照一般國軍部隊肯定就要撤退了。 但74軍是什么部隊,是抗日鐵軍,306團和日軍優勢激戰數小時,戰斗極為激烈,張靈甫也就是這一戰中被日軍機槍打斷了腿骨。張靈甫由于一線戰斗緊急,不顧傷情繼續堅持指揮,導致傷情加重,最后成為了瘸子。 高安一度被日軍占領,但74軍后續151旅開入高安附近后,再次強行擊潰日軍占領高安,雙方由此激戰到4月1日南昌徹底失陷。 雖然74軍一度成功守住高安,但畢竟他被日軍阻擋,沒有能夠成功進入南昌地區。 而其實3月26日,日軍已經全線逼近南昌,南昌地區的國軍已經被迫準備總撤退了。
可見,國軍此時機動性上,完全落了日軍下風,被日軍裝甲部隊打的措手不及。
在法蘭西戰役中,德軍坦克部隊突破馬其諾防線以后,英法兩軍已經張皇失措,根本無法估算出德軍推進的速度。他們制定的一條條防御陣地,甚至連計劃書沒有發到部隊,德軍坦克已經突破了陣地,只得一次次修改計劃。 這種情況,也在南昌會戰中發生了。
這一路上,由于沒有預想到日軍推進如此之快,國軍二線兵力也沒有立即集中,這樣日軍坦克部隊占了大便宜。
日軍100多輛坦克在日軍空軍第3飛行團幾十架飛機的掩護下,沿著直接空軍偵察好的路線,繞過國軍堅固工事,長驅直入。 一路擊潰國軍零散阻擊,攻破國軍較弱的工事,在短短24小時之后,就占領了距離修水河約70公里的奉新縣城和安義縣城,完全瓦解了國軍二線所謂決戰的陣地。 這段距離,用步兵部隊來進攻,至少需要整整3天時間,而日軍坦克只用了1天時間,期間并沒有遭遇苦戰。
由于做夢也沒想到日軍居然能在1天之內奔襲70,80公里殺到奉新,奉新國軍兵力薄弱,更毫無準備,更沒有反坦克的武器。
日軍坦克攻擊到奉新城下的時候,南門外潦水上的大橋還沒有裝上爆破的炸藥。而在奉新城集結,準備去一線助戰的國軍炮兵部隊突然遭遇日軍坦克,他們沒有反坦克炮,根本無法抵抗,也無法有效撤退,損失非常慘重,被迫炸毀了一部分火炮。 其中包括國軍僅存的機動炮兵團就這樣玩了,國軍摧毀了100毫米口徑加農炮4門、120毫米口徑榴炮3門,另外山、野炮31門,一共損失了38門之多。 由于國軍炮兵機動能力不行,一般不會放在一線作戰,因為一線陣地一旦被突破,炮兵撤不下來,基本就都損失掉了。 所以炮兵放在二線的奉新準備決戰用的,本以為是絕對安全的,沒想到整兒第九戰區的機動炮兵團,也就這樣損失掉了。
奉新距離南昌僅有50公里距離,本來日軍坦克部隊只要繼續前進,一天時間就可以進入南昌。當時南昌附近僅有宋肯堂32軍一個師駐守,自然是手到擒來。
日軍的裝甲力量
但此時日軍坦克拙劣的設計,讓他們被迫停止了下來。 在二戰中,日軍是各列強中,坦克裝甲部隊比較差的一個國家。 可以說日軍對于坦克裝甲的研究不可謂不早,早在一戰結束以后,日軍就開始研究坦克這種武器。 當時中國根據英文的音譯,把這種裝甲武器叫做坦克。 日本軍事高層確認為,什么坦克,他的作用明明跟古代的戰車一樣嗎,所以日軍把坦克成為戰車,一直到今天。
研究隨早,成果卻不明顯,這主要受制于日本的國力和科技水平。 日軍雖然是列強的后起之秀,但起步較慢,直到20世紀20年代才大體完成了手工業向輕工業的轉化,至于重工業方面還是比較落后的。 各種重工業最好的衡量,主要就是造艦,造飛機和造坦克。 而坦克的制造,跟本國的汽車工業有著密切的聯系。換句話說,一個國家如果造不出好的汽車,也不可能造出好的坦克。
當時日本汽車工業不發達,這主要是日本重工業相對比較落后。 摘錄一段: 在30、40年代,日本的汽車制造還遠遜于包括意大利在內的歐美列強。大多數企業由外資經營,其產量甚至連平時的需要都不能滿足,每年都必須輸入大量的外國 汽車和汽車發動機、曳引機等部件。民族汽車企業起步較晚,雖然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但發展緩慢。在歐美當小汽車已成為普遍交通工具時,日本所擁有的只限 于少數人的高級車和公共汽車而已。一般來說,汽車工業和坦克制造業的規模是成正比的,兩者猶如母子關系,前者預示著后者可能發展的潛力。從1930年至 1945年的16年間,日本汽車總產量是398947輛,最高年份在1940年,達5萬7330輛。 同樣是1940年,蘇聯生產了14.54萬輛汽車,德國約30萬輛,英國也有40、50萬輛,而美國竟達447.1萬輛,超過日本16年總產量的10倍。
 -----------------------日軍坦克到了1941年就遠遠落后世界,但相對國軍來說則是無敵的,因為國軍更落后。上圖是94式輕戰車,這種坦克貌似玩具,但還是有一定作用的。下圖是著名的49軍東北軍官兵打日軍坦克的場面,非常悲壯,傷亡很大。

而汽車工業和重工業的落后,只是其中一個方面。 日軍由于是島國,海軍是比陸軍更重要的東西,所以海軍軍費一直都是超過陸軍的,有時候甚至是陸軍的一倍。 所以日軍有限的重工業必然向海軍造艦和造飛機傾斜,留給坦克制造的就補多了。
以鋼鐵工業為例,1939至1945年間,日本的鋼產總量為4800萬噸,蘇聯是它的1.9倍,英國是2.1倍,德國是3.9倍,美國甚至達到了10.6倍。
在摘錄一段:坦克工業的可用鋼量受制于國家的鋼產總量,日本在前者上的劣勢要比后者更為明顯。除去民間用鋼外,它還需要制造大量的船舶艦艇,維持一支與美國相對抗的龐 大海軍,這對鋼產量位居后列的日本來說,負擔是極重的。因此,日本陸軍,特別是它坦克兵種所占的用鋼比例和絕對數量勢必要比列強小得多。戰前,日本的鋼產 量就已無法滿足其軍需工業及機器制造業的需求,不得不依賴進口。1931年至1934年間,日本輸入鋼制品共達22.75萬噸,便是明證。戰爭爆發后,隨 著軍工規模不斷擴大,日本更是感到鋼產量嚴重不足,只好靠收集全國的廢鐵,甚而剝奪居民的一部分金屬用具,拆除花園和私人領地上的鐵柵,用木柱代替電車 路的金屬柱子。
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日軍雖然在列強中間屬于坦克落后的國家,但相對連汽車都造不出來的中國,還是占據絕對的優勢。 日本早在一戰結束后就試圖仿造列強的坦克,并且購買了當時最先進的法國雷諾—F17輕型坦克。 可惜日本國內技術力量有限,直到1927年才吃透了雷諾—F17輕型坦克的主要技術,仿造出了日軍第一款輕型坦克,一號戰車。 一號戰車僅僅是技術儲備,沒有量產。 1929年4月,日本大阪兵工廠在一號戰車基礎上改進,研制出二號戰車,重12噸,一門57毫米火炮,一挺 6.5毫米機槍,裝甲5至17毫米,最大時速26公里,最大行程120公里。 在當時日本國內進行了1000公里的長距離行駛試驗,89式坦克故障很少,深受日軍高層的贊揚。 按照當時世界標準,二號戰車性能頗為優秀,最終被定為日軍第一款中型坦克,也就是89式中戰車。 89式坦克初期型號是使用87千瓦的串聯式6缸水冷汽油發動機,但因為日軍陸軍主要假想敵是中國和蘇聯。 1931年“九一八”事變時, 第1、第2戰車隊抽出部分兵力臨時組成戰車第1中隊(隊長百武俊吉大尉),在第 14師團編成內參加了哈爾濱附近的戰斗。這是日本坦克的第一次實戰,由于東北軍在張學良指揮下全線潰敗,日軍坦克沒有遭到頑強的抵抗。不過中國東北嚴寒的氣候卻暴 露出日本坦克耐寒性差的弱點,引擎冷動液和炮駐退機動作液容易凍結,許多部件 因低溫脆裂損壞。 汽油發動機在中國北方和蘇聯作戰性能較差,穩定性也不好,后期89式中戰車全部換裝了風冷柴油機。
89式中戰車是日軍在侵華戰爭初期和中期使用的主力坦克。可以說,89式中戰車的性能在這段時間還是不錯的,他的57毫米主炮具有一定穿甲能力,該炮發射穿甲彈時可以穿透100m處的25mm垂直鋼裝甲,最大射程高達最大射程5700m,對于敵軍工事和有生力量的打擊能力則相當強大。輔助武器為2挺91式6.5mm機槍,備彈2745發,可以較長時間掃射,支援部隊作戰。
89式坦克重量僅有13噸多,這樣一來坦克馬力較大,可以在復雜地形行軍,120公里的行程也可以滿足實戰需要。
89式坦克主要缺點就是防御能力薄弱,正面裝甲僅有17mm,側后裝甲15mm,無法抵御反坦克火炮的打擊。但在當時來說,同型號的日軍T-26坦克和2型坦克的裝甲厚度跟89式坦克類似,所以也不算離譜。
89式坦克自誕生以來到南昌會戰為止,所有作戰都是針對中國。他先是參加了918事變,但基本沒有戰果。 128事變,第1戰車隊編成內的獨立戰車第2中隊派赴上海。在巷戰中,日軍坦克視野有限,基本沒起到什么作用,還被國軍重機槍打的千瘡百孔。實戰表明,日本坦克不善于在密布小河的江南及市街作戰隨后參加了。 熱河會戰,戰車第2中隊的92式重裝甲 車和89式中戰車在與張學良軍隊的戰斗中表現出一定的突擊力,長驅突進數百公里。但當時防守熱河的東北軍再次全線崩潰,實則坦克也沒有正面作戰,算不了什么。 抗戰全面爆發以后,有數百輛該型號坦克在日軍中服役,也是日軍坦克部隊的中堅力量。
其實如果國軍具備完善的反坦克武器,89式坦克并什么了不起,德制37毫米和蘇制45毫米反坦克炮都可以輕易將他們擊穿。遺憾的是,國軍反坦克武器非常缺乏,以德制37毫米反坦克炮而言,全中國只有幾十門,打壞一門少一門。 而反坦克炮在日軍優勢的火炮壓制下,往往不容易有效作戰,甚至剛剛開炮就被定位消滅。
所以,日軍89式坦克在中國戰場,幾乎是無敵的。
作為89式坦克的輔助力量,日軍還研發了一款輕型坦克,也就是94式輕戰車。
 -----------------坦克分散使用和集中使用完全不同,法蘭西戰役中,德軍主要的坦克1,2,3型其實也不比日軍坦克先進,關鍵在于使用坦克的戰術。

94式輕戰車是日野自動車株式會社在1934年研制成功的。該坦克僅有7噸多,成員2人,裝備一挺機槍。 94式輕戰車長度僅有3米,高度更是只有1.2米,被稱為豆戰車,也就是袖珍坦克。 雖然袖珍,不過94式輕戰車裝甲厚度也有6到12毫米,足以抵抗國軍各種輕武器的射擊,對付步兵是足夠了。實戰中,甚至有坦克被國軍擊中1200發子彈的戰例,足可見該型坦克還是相當有用的。 該坦克機動性不錯,最高時速20公里,續航能力有200公里,可以滿足實戰需要。
實戰中,一般是89式中戰車作為攻打國軍堅固陣地的突擊力量,94式輕戰車則作為前者的輔助,主要對付接近坦克的國軍反坦克步兵。 在沒有89式中戰車的情況下,94式輕戰車一般用于突破國軍沒有反坦克武器的陣地,或者用于偵察,巡邏等等。
這兩款坦克在1939年尚且算不錯,但到了1941年則基本屬于垃圾,無法和列強的中型坦克對抗。
繼續摘錄: 在總體性能上,日本坦克比蘇、 美、英、德各國整整落后了一個時代,而僅能與意大利為伍。最好的例證是1939年 7月4日蘇日諾蒙坎戰役中的坦克交戰,雙方都投入了100輛左右的坦克和裝甲車。 蘇軍的T28型和T130型坦克噸位大,裝甲厚,行動半徑大,火炮射程遠,射速快。 而相比之下,日軍坦克噸位小,裝甲薄,行動半徑小,火炮也很落后。兩軍對陣, 好似龐大的牛群和一群小羊對打,日軍完全不是對手。參戰的89式中戰車34輛、97 式中戰車4輛、95式輕戰車35輛,分別被擊毀了17輛、1輛、11輛,以慘敗告終。 (以后在太平洋戰爭中,當日軍坦克與美軍謝爾曼式坦克格斗時,也屢次重演了上 述情形。)指揮此役的蘇軍朱可夫將軍當時就指出:“日軍的坦克相當于我們的 MC—1式坦克,非常落后,武器很差,最大行程小。”(MC—1式坦克在蘇軍中 服役的時間主要是在20年代末。)
但再弱的坦克,在缺乏反坦克武器的步兵面前都是無敵的,對于當時裝甲力量幾乎不存在的國軍,日軍這800多輛坦克仍然發揮了巨大的威力。 所以在抗戰中,日軍坦克仍然造成國軍的很大損失。 在任何一場大會戰中,日軍總是以坦克掩護步兵進攻,日軍坦克的攻擊力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對國軍的士氣造成嚴重沖擊。
放棄南昌
日軍坦克作戰雖然順利,但仍然遭遇很多問題。 他們在贛北泥濘的土地上急行軍,必須將發動機馬力開到最大,不然就無法動彈。 最終的結果是,日軍坦克的油耗量大幅度增加,遠遠超過戰前的預計。而且發動機故障頻繁,有五分之一的坦克先后出現故障掉隊。
本來日軍的油料是可以到達南昌的,而且日軍坦克出發之前全部在坦克上又加裝了一個外設大油箱。 但此時到了奉新,大部分坦克已經沒有柴油,加上掉隊坦克很多,只能被迫停止了下來。 岡村寧次下令空軍立即全力空投油料,幾十架日軍飛機前后向坦克部隊空投了上百小桶柴油,勉強保證的日軍的油料供應。
于是日軍坦克部隊在苦等2天后,在搞到了最夠的油料,然后放棄奉新縣城繼續前進,該縣城在1天多后,被106師團步兵部隊占領。
幸好日軍坦克部隊對于補給估計不足,如果他們沒有這2天的苦等,恐怕南昌的國軍就要被他們合圍了。
此時修水防線已經被日軍全部突破,一線3個軍向后撤退,已經無法繼續作戰。 而日軍坦克集團100多輛坦克高速推進,將國軍空虛的二線陣地幾乎沖垮,101師團,106師團,第6師團隨即在坦克部隊后方約2天距離上高速突進,從兩個方向逼近南昌。
其中106師團和坦克集團從南昌的西邊包抄,試圖切斷南昌地區國軍4個軍守軍的退路。
此戰日軍推進極為迅速,遠遠超過羅卓英和薛岳的預料。
日軍20日發動進攻,短短一周之內幾乎已經占領南昌。
當時國軍各部雖然已經敵人坦克部隊被沖的七零八落,卻仍然奮力抵抗日軍進攻,期間出現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事情。
鄒繼衍回憶,當時他們70軍一部已經退到靖安以西的高湖地區,奉命駐守,不得后撤。 鄒繼衍他們641團共4個營,全部防御高湖地區一個山地。 當日日軍以一個大隊兵力,在重武器掩護下發動猛攻,被他們641團擊潰。 日軍稍作調整,再次以炮兵,坦克掩護沖擊,經過數日激戰,一線國軍傷亡很慘重,4個營所有官兵投入一線,傷員源源不斷向后方運輸,火力逐漸減弱,最后全線撤退到二線陣地。 國軍以高地優勢,以重機槍阻擋日軍繼續沖擊,兩軍陷入僵局。 當時國軍旅長認為,日軍重武器厲害,如果國軍只是防御,失敗只是時間問題,必須主動進攻。 誰都知道,此時以絕對弱勢的國軍去進攻占優勢的日軍,基本就是有去無回,勝利可能性渺茫。當時該團4個營長已經陣亡1人,其余三個營長其中兩個營長頗有猶豫,沒有立即說話。 但該團陳備武營長卻自高蜂擁報名,他憤然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全國抗戰義無反顧。你們不去,我去! 說吧,他就帶著第五連奮勇出擊,兩次攻入日軍陣地。日軍措手不及,死傷不少人,一度潰敗下去。 但日軍畢竟還是有相當的優勢,兵力也很雄厚。在第二次攻擊日軍陣地時,陳備武營長揮舞著手槍沖在第一線。全連官兵一個比一個勇敢,一舉沖入日軍陣地。 到了近處,日軍重武器就完全無效了。 日軍一挺輕機槍發現陳營長沖在最前面,在大約20米外向他射擊,子彈擦著身體飛過。 陳營長勇敢的沖到日軍機槍傍邊,一把抓住輕機槍的腳架。日軍輕機槍手被嚇得屁滾尿流,轉身逃跑,被陳營長一手槍擊斃。 但就在此時,傍邊另一挺機槍向陳營長射擊,一顆子彈擊中陳營長的腹部。 陳營長中彈倒地,滾下山坡。傍邊一個班長一槍將這個日軍輕機槍手擊斃,繳獲了這挺機槍。日軍損失兩挺機槍,火力大減,鄒繼衍連長臨時代理營長,他指揮第四連沖鋒上來,在迫擊炮連的協助下,將日軍徹底擊潰。 但此時陳營長受傷極重,他躺在擔架里,渾身是血,腸子流出,臉色蠟黃,氣息奄奄。鄒繼衍連長上去抓住他的手,連喊兩聲陳營長的名字,他才蘇醒過來。 陳營長斷斷續續的說:我不行了,你,你要堅決守住陣地! 說罷陳營長留下兩行眼淚,隨后閉上眼睛,就此殉國。 陳營長留下的最后一句話不是給家人的,而是希望能夠守住陣地。 鄒繼衍代理了營長職務,但就在第二天,他在一次沖鋒中腿部中彈,送到后方治療。好在傷勢不是很重,最后還是保住了左腿,沒有截止。 此戰中,國軍以一個旅和日軍一個聯隊對戰,以血的代價阻擋日軍前進步伐。
 ---------------------敗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敗了還不吸取教訓。下圖是日軍占領南昌。此次南昌會戰中,日軍前后傷亡共2萬多人,也算相當沉重了。

國軍部隊打的很頑強,整體局勢對國軍還是非常不利。
早在23日的時候,蔣介石已經看到南昌不利的局面。他認為目前防御體系已經被日軍沖亂,南昌恐怕不可守。
蔣介石認為南昌的戰略地位并不十分重要,就算日軍由此切斷浙贛鐵路,也不可能徹底切斷浙贛兩省和后方的聯系。況且在日軍飛機的轟炸下,浙贛鐵路本來也不可能保證長期的運輸,丟失只是時間問題。 所以蔣介石認為,沒必要以巨大的代價死守,還是予敵以殺傷,然后放棄南昌的為好。 所以,蔣特致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第19集團軍總司令羅卓英和江西省主席熊式輝:此次戰事不在南昌之得失,而在予敵以最大之打擊。即使南昌失守,我各軍亦應不顧一切,皆照指定目標進擊,并照此方針,決定以后作戰方案。
可以說,蔣介石的這一紙命令幫助國軍減少了傷亡。 在得到蔣介石的命令下,早有棄守南昌打算的薛岳慎重考慮了局勢。
鑒于一線國軍損失太重,根本站不住腳,二線國軍被日軍坦克部隊沖擊的七零八落,也來不及增援上來,加上106師團包抄南昌后方,如果此時仍然要固守南昌,必然會被日軍切斷后路而殲滅。 這樣不但南昌守不住,第九戰區還會有極大損失。 薛岳隨即下令南昌以北各部立即后撤,放棄南昌城,以避免國軍遭受更慘重的損失。
擔任攻占南昌任務的第101師團,以佐藤正三郎的第101旅團沿南潯鐵路兩側,經白馬廟、樂化、蛟橋,于26日到達了南昌的贛江對岸;
第101師團之主力經萬埠、長埠、石鼻、喬樂、璜溪,于26日繞至南昌西南的生米街并渡過了贛江。 而坦克部隊更是長驅突進180公里,在步兵到達之前2天已經逼近南昌,只是畏懼對坦克極為不利的城市戰,才停下來等到步兵部隊趕上。
但在26日下午,前田孝夫率先頭的坦克部隊先鋒,已經到達南昌市西的贛江大橋。此時國軍剛剛在贛江大橋上布置了炸藥,日軍坦克高速向大橋突擊,國軍僅有的兩門反坦克炮立即開火,擊毀兩輛坦克,但隨后被眾多日軍坦克的火炮打的粉碎。 日軍坦克繞過被摧毀的兩輛坦克,向贛江大橋突進,一度南昌危在旦夕。
當時薛岳已經下達了棄守南昌命令,但南昌城中大批物資和非戰斗人員尚且沒有撤退。如果日軍坦克突入南昌,后果不堪設想。
就在日軍坦克沖到贛江大橋10米的地方,一個勇敢的國軍工兵冒死沖到橋上引爆了炸藥,將贛江大橋炸毀,阻擋了日軍坦克的前進。,這個國軍工兵則被日軍坦克機槍擊中殉國。
這個士兵的英勇為南昌的國軍爭取了1天的時間,得以全部撤退。
日軍此戰攻擊雖然順利,但在國軍的頑強阻擊下,傷亡也是不輕,目前已經超過1萬人,坦克則損失20多輛。 而101師團和106師團總兵力不過4萬多人! 由于一線傷亡巨大,岡村寧次僅僅將11軍預備隊第147聯隊火線增補給106師團,以增強器兵力。
101師團于3月27日從南、北兩個方向攻向南昌,守軍宋肯堂32軍留下一部防守南昌,大部隊已經撤退。 南昌守軍兵力不多,還有部分警察隊,保安隊參戰,卻沒有隨便放棄南昌。 日軍突入南昌,激戰12小時殘酷的城市巷戰,仍然無法攻下。 28日開始,日軍使用大量重炮和飛機轟擊南昌,將南昌市區炸毀大半。國軍守軍這才放棄了南昌,全軍突圍。 南昌地區各部國軍奮力突圍,終于搶在日軍106師團包抄完成之前,全部撤退到南昌以南地區。沒有被日軍切斷在南昌以北,國軍從而避免了更大的損失。不過激戰中,79軍軍參謀處處長王禹九少將奉命殿后,他率領特務連阻擋日軍,最終力戰殉國,這是又一個殉國的將軍。
在南昌失陷的同時,日軍一同進攻的第6師團也攻陷了靖安縣城,隨后后擊破川軍防線,占領武寧縣城,完全控制了修水防線。 防御這條線的川軍王陵基集團軍本來也奉命留下一部固守,余部增援南昌。但川軍戰斗力很弱,在第6師團正面沖擊下,上網機打。其中趙錫田師經過激戰,余部僅剩2個營,幾乎全軍覆沒。 而武寧守軍韓全樸兩個新編師,在日軍沖擊下,剛剛交手1,2個小時就全線崩潰。但川軍堅守下,日軍傷亡也有3000到4000人左右,多少還是對南昌會戰起到幫助。
此戰日軍雖然在短短10天內占領南昌,但傷亡也相當巨大,接近2萬人,相當于參戰部隊的五分之一。
此次會戰是日軍第一次采用新的戰法,而國軍并沒有遇到過這種戰術,所以嚴重的不適應。 朝鮮戰爭中,志愿軍前三次戰役之所以大勝,主要是采用了美軍從沒遇到過的戰法,導致美軍無法抵抗。 但第四次和第五次戰役,美軍調整戰術以后,志愿軍就沒那么容易獲勝了。
南昌會戰這個階段,國軍傷亡3萬人,日軍傷亡近2萬人,國軍丟掉了南昌,誠然這是一場敗仗。 期間國軍官兵奮勇作戰,無奈不敵日軍新式戰術,仍然無力挽回大局。 但一次局部失敗并不可怕,關鍵在于要吸取失敗的教訓。 南昌會戰以后,上到蔣介石,白崇禧,薛岳,下到普通官兵都開始研究日軍新的戰術,并找出應對手段。 很快,聰明的國軍找出了很多辦法對付日軍,僅僅幾個月以后的隨棗會戰中,日軍就沒有實現作戰目的。而半年后的第一次長沙會戰中,薛岳次針對日軍戰術做了完美的應對,一舉擊潰日軍,還殲滅了日軍3萬多人,獲得了相持階段第一次完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