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是一種改變意識和行為習慣的形式,它通過獲得深度的寧靜狀態而增強自我認知、培養良好的身心狀態。 根據科學實驗證明,冥想可以讓我們的左腦平靜下來,讓意識聽聽右腦的聲音,這樣我們的腦波會自然的轉換。這時,想象力、創造力與靈感便會源源不斷的涌出,此外對于事物的判斷力、理解力都會大幅提升,同時身心會呈現安定、愉快、心曠神怡的感覺。 冥想原本是宗教活動中的一種修心行為,如禪修、瑜伽、氣功等,但現今已廣泛的被運用在許多心靈活動的課程中。 (1)冥想能給人啟發,讓心靈變得寧靜。 (2)冥想能讓大腦前額皮質左側更活躍。心理學家發現,幸福的人前額皮質的左側更有活性,而不太幸福的人前額皮質右側則更有活性;這是測量幸福感的一種非常重要的客觀指標。長期研究冥想的研究者發現,冥想恰恰能夠使人的前額皮質左側更為活躍。 (3)冥想可以降低人的情緒波動,提高身心免疫力。警覺反應是另一個測量幸福感的客觀指標。一個人警覺的程度越大,這個人就會越傾向于產生煩亂的情感。通過冥想,可以使人達到一種相對冷靜安寧的狀態,降低警覺度,從而讓我們的身心更有活力和彈性,大大提高我們的心理免疫力和身體免疫力。 (4)冥想可以修復身體和心理上的創傷。現在,冥想已經越來越多的應用在精神病領域里,并且已經被證實十分有效。哈佛大學的一項長期研究證明,正念冥想可以讓嚴重抑郁癥的復發率降低50%。 我們知道,當人生病的時候通常會在頭腦中建立起一條神經通道,這條通道一頭連著身體對疾病的認知,一頭連著壓抑、痛苦等負面情感。當我們再次患病時,相應的消極情感會立刻涌起,就是因為這條通道的存在。冥想者可以借助專注來重建認知,建起新的神經通道。 在冥想中,你可以感知身體的癥狀,觀察它、和它玩,讓它和積極情緒連接起來。更重要的是,當你放棄對疾病的關注時,你的潛意識就會調動內在能量來修復你的身體。 冥想的形式有很多:瑜伽、太極、氣功、靜坐冥想、燭光冥想、移動冥想、觀呼吸冥想……無論你喜歡哪種形式,最關鍵的是要適合自己。 (1)專注。專注是冥想的第一個階段,這是要求心注于一處一物,但此處此物,已不是調息調心階段的體外一物或體內某一點,而是意識之內的某一影像。 (2)調息。調息就是調節人的呼吸系統,是冥想訓練的基礎。大多數冥想都主張用腹式呼吸,這種呼吸主要是要讓鼻中的氣體自然到達腹部。在這個過程中氣體要保持輕、細,漸漸深長至腹部過連自己都聽不見呼吸的聲音,這就表示已經達到了調息的境界。在吸氣時,空氣進入肺中并充滿于其中,使肺葉得到舒張,從而膈肌的位置被壓低,這樣胸部就會變得比較空松,腹部變得向外凸出;在呼氣時,腹部緊縮使氣體上升,膈肌被向上推僅僅貼住肺部,這樣肺中的污濁之氣就會向外擴散。 (3)調心。當雜念升起時,千萬不要刻意去控制它,也不要勉強讓心寧靜,讓心有任何的掛礙或負擔。有雜念,特別是練習靜坐初期,是非常正常的。這絕不是表示你的思想比從前亂,反而是因為你比從前安靜,你終于察覺你的思想一向是多么雜亂。千萬不要灰心或放棄,不管有什么念頭出現,你所要做的只是保持清醒,把自己的注意力拉回來放到呼吸上。失去,找回,失去,找回……這就是冥想的練習步驟。 既然冥想這么好,有人可能會說:“好啊,這聽起來真是相當的不錯。我去喜馬拉雅山上冥想吧。我要花30年的時間,每天都堅持8個小時。”其實,我們根本不需要像僧侶一樣苦修,快速冥想照樣能給我們帶來理想的效果。 我們每天只需要花45分鐘的時間進行冥想就足夠了。研究者做過這樣的研究,他們讓一組人每天做45分鐘冥想,堅持4個月,然后測量這些人的焦慮感。結果,這些人的焦慮感比沒有做過冥想的人有明顯的下降。 每天做45分鐘的冥想,你的生活方式就能得到很好的改變,你會擁有更多的積極情感、更多的快樂! 現在,你就可以做一次美妙的快速冥想: 盡量舒服的坐在你的位置上,讓頭部與身體成一條直線,把你的雙腳舒服的放在地板上,讓你的雙手保持舒服狀態,無論是放在腿上還是哪里…… 如果你覺得自己已經舒服了,閉上眼睛。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你的呼吸上。深呼吸到你的腹部,然后輕柔的呼出。這樣不停的慢慢深呼吸,如果走神,再呼吸,多練習幾次。在你深呼吸的時候,把你的注意力轉移到你的身體上,脖子,腿,手…… 找出一塊你感覺比其他地方都舒服的部分。不管這部分在哪里,把注意力集中到那里。 在觀察的時候繼續深呼吸。注意這個過程是多么的有趣。你的感覺沒有對錯之分。 繼續你的呼吸,繼續注意你最舒服的那部分,體驗它,不論它是什么。 然后禮貌的對那個最特殊的部分說再見,然后回歸到你的呼吸。用呼吸清洗你的全身,從靈魂到頭腦。 接著,睜開你的雙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