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緩解“地中海”現象,不掉發,促進頭發生長?如何抑制白頭發?
2、頭發過油是肝火太旺?
3.保持快樂的心情與緩解慢性疾病有多大關系?如何提高免疫力? 答:這個問題提得好,確實,心情、情緒與疾病關系太密切了,甚至有這個說法:百病皆由心生。中醫說心主血脈,心平,才能氣和。心情不好,氣就會出問題: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氣亂了,血也就亂了,氣血相生么。所以,保持樂觀平和心情,就會調動人體的正氣,也就是免疫力。現代醫學也研究證實,人體的免疫系統并不是總能適應慢性精神壓力變化,一旦超過耐受限度,會出現不可逆的損害。長期生活在壓力環境中的人往往會出現交感神經興奮或抑制,并出現自然殺傷細胞(NK )功能障礙。抑郁、焦慮、恐慌等情緒將引發人體的應激反應(tress),應激因素可激活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引起血液中腎上腺皮質激素含量升高(腎上腺皮質激素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不論程度輕重,都會使機體的免疫能力受到抑制,從而影響健康。古希臘醫生Galen曾注意到憂郁的婦女較樂觀的女性容易罹患癌癥。
4. 父母怎樣預防心血管疾病?養生食譜有哪些? 答:我大體給個原則——1) 保持血管活力,氣血要足,要暢通,還要有較好的彈性,這樣就不容易淤堵。2)適度運動。3) 心情舒暢。4)飲食不過量,尤其晚餐營養不要太好。使得血管里面沒有太多垃圾。也可以適當喝點保健醋。5)照護陽氣,不食寒性食物,冬天注意保暖。很多人,包括醫生,都認為老年人心血管病是東西堵里頭了(血脂、膽固醇),其實,應該去治理這個管道。管道彈性差了,運載能力弱了,自然會堆積代謝產物。你老是搬運,老也搬不完,這是治標。梳理血管,增強氣血,這才是治本。 老年人預防心血管病食譜:每周2-3次用黃芪、黨參之類的補氣中藥,以及三七、當歸之類的活血養血中藥來煲湯或煲粥。經常吃蓮子、山藥這些健脾的。因為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年紀大了,腎氣漸漸衰弱,需要通過補后天來減少腎的虛弱。因此應經常健脾益氣。至于具體食譜,因各人口味,無法在此一一列出。只要按照這個原則去烹調自己喜歡的食物就可以。 5. 長期耳鳴是怎么回事? 答:不論西醫是如何的診斷,中醫對于耳鳴大多歸結于腎,因為前面也提到了,腎開竅于耳。具體還要看是腎陰虛,還是腎陽虛,或是兼有脾虛,或是兼有心火。需要望聞問切,因人施治。
6. 每天下午五時眼睛就很累,或痛,怎么回事?
7. 偏頭痛做了CT沒問題,要怎么辦?
9. 脾濕問題怎么解決?食療辦法?
10. 早睡早起的人是否一定要改變規律?
11.吃素的好處與壞處?
12.關于腦子的五行屬性?
13.蕁麻疹在中醫怎么看?
14.中醫的氣是什么?
15.蔬菜非時令以及冷凍后性質會變嗎?
16.頸椎不好怎么辦?
17.老是口腔潰瘍怎么辦?
18.慢性咽炎可以治好嗎?
19.關于愛出汗?
20.一天拉兩次有事嗎?
21.心虛、背緊、易疲勞該怎么調理?
22.補腎健脾口服液能長期吃嗎?
23.為什么說長夏多濕,后面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否將長夏歸屬于春夏,長夏和夏在養生時有哪些需要特別注意的?
24.肋軟骨炎怎么治療?三年前踢球撞了下沒注意 一到陰天就隱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主題分享) 陳靜:中醫養生之道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養生、保健,這是明智的。據統計,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簡稱慢病)已經占據中國死亡率的60%。而慢病是可以預防的。 這里有兩個概念分享一下,一是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為疾病的60%因素來自于不良生活習慣,換言之,如果咱們管理好自己,是可以避免許多疾病的發生的。 其二,大多數慢病都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過程,有些甚至是在人們二十多歲就埋下了伏筆。因此,養生保健并不是老年人的專利。越早注意,越早行動,你就獲益越多。 而養生防病,確實是中醫的強項,也是中醫學的精髓所在。即所謂“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可能很多人想養生,卻覺得中醫很神秘,很玄。現實中,好的中醫生忙著看病,沒空“傳經布道”,以至于張悟本之類的偽中醫、庸醫大行其道。其實,中醫的道理很簡單,有些基本思想你掌握了,就懂得應用在自己身上了。 西方科學是唯物論的,是建立在物的層面上的。中國哲學是物心合一的,是生生不息的,不是物的哲學,而是人的哲學,是生命哲學。 中醫就是以這么一種哲學作為其理論基礎的。長期的實踐證明,中醫學這種科學形態對解決人的生命問題是有用的、有效的。因此,中醫學是一種具有人文科學色彩的醫學體系(不是社會科學,也不是自然科學)。它具有主體性、獨特性、個體性。主要表現在,中醫學認為,人的生命都是有差異的,而不是普遍的。它強調的是“辨證論治”,注重人的特異性、特殊性。它還非常強調人的體質差異(個體性)。其二,人的生命是整體的,不可分割的。人自身各臟腑、經絡、百節之間不能分割,人和自然同樣也不能分割。在《黃帝內經》的《生氣通天論》、《四氣調神大論》、《陰陽應象大論》等等篇章,都強調人與天的不可分割性,整體性。
一、中醫養生的精髓: 1. 治未病:
2.陰陽平衡:
3.順時而養:
二、順時而養的法 順時而養,是基于自然界的陰陽、運氣變化等交替規律,讓人們的飲食起居順應它,達到借助能量、共生的目的。這里,就需要先了解一下中醫的五行學說了。
1.五行學說與四季規律
上圖可以看出,五行的元素木、火、土、金、水,可以用來代表五季(四季+長夏)、五臟、五味、五竅、無色,等等。也就是分別有個對應,這就是其中的規律。 上面這張表的排序,相鄰的是相生的(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我形容它們是父子關系。也就是,父輩是幫助子輩的;如果子輩不足,除了自身要加強,有時中醫還需要從其父輩去借力。比如,肺不好的人,有時光從肺著手治療效果不是很好,有經驗的中醫就會同時從脾胃著手去調理,叫“培土生金”。雙管齊下,效果就好。關于父子、爺孫的形容,只是我便于大家理解和記憶,與社會倫理道德無關。 上圖的排序,相間的,是相克的(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水克火),也可以用爺孫關系來形容。就是說,爺輩太強,會影響到孫輩的功能發揮。調理孫輩不大管用時,就要理順其爺輩的問題。 雖然上面談的是治療,養生一樣道理。大家要把這個表記住,它是養生的工具。
2.四季調神: 中醫養生講究順應四時陰陽變化的規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自然界的規律。人應該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比如,春季屬于木,木性主生發、喜調達,那么,春天里,萬物復蘇,咱們就應該早起,多運動(動則生陽),身態舒展,情緒舒暢,以使陽氣生發。冬天主閉藏,應內斂陰精,不能太張揚、太發散以免陽氣外泄。
上面那張圖就是簡明扼要地告訴大家四季的起居、運動、精神調養的規律
上面這張表的飲食要點,每個季節相應都有兩種味道,是怎么理解呢?是說,當季的前半段要多吃相對應的味道的食物,后半段就要多吃點斜杠后的那個味道食物。比方,春季,先吃點酸的,因為春季肝當令,酸味入肝,可以幫助生發陽氣。但是,肝木太旺了會克脾土,就會影響到脾胃功能,這時就要轉而減酸增甘多吃點淮山、蓮子、板栗這些食物,以保持脾胃健運。 四季養生有個大的規律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春夏養陽:春夏之時,自然界陽氣升發,萬物生機盎然,這時人們應該充養、保護體內陽氣,使之充沛并不斷旺盛起來。凡是耗傷陽氣及阻礙陽氣的情況皆應避免。飲食上不要光圖清涼,多吃寒涼食物水果而傷害陽氣。 秋冬養陰:秋冬之時,萬物斂藏,人們當順應自然界收藏之勢,收藏陰精,以潤養五臟,抗病延年,以適應自然界陰氣漸生而旺的規律,從而為來年陽氣生長打基礎。飲食上不要過多進食太溫補的,以免內火熾盛而耗傷陰精。 現實中多數人是夏天使勁吃冷飲,西瓜,冬天使勁吃火鍋、羊肉。提醒一下任性不得。 馬上就要到夏至這個節氣了,好的,我們來看看順時養生的具體實例: 6月21日夏至,陽盛極而一陰生,此是陰陽交轉的又一重要時刻。所以古人很重視夏至這一天的養護。 此一陰生,非濁陰非陰邪,而是“真陰”,這和冬至一陽生的“真陽”是一個道理。冬至要養護那么一點真陽,同理,夏至這一天要養護這一點真陰。人是陰陽的合體,陰陽同等重要。 夏至這一天注意事項: 一、這一天不能同房。 二、不能罵人(動怒)。 三、不能熬夜,晚上11點前必睡。子時(23-1點)是合陰之時,陰氣保養至關重要的時刻。 四、不要吃辣,少咸,以免傷陰,吃點酸的以養陰。 可以在夏至前后幾天飲用滋陰養精的湯品:當歸10白芍10熟地15知母6女貞子15黨參15。兩三天服用一次。 3.一日四季:從子午流注、陰陽轉承說到十二時辰調養規律 不但一年有四季,一天之中也有四季。早上為春,中午為夏,傍晚為秋,夜晚為冬。所以,一天的起居也最好順應這個規律,早上該起得起,要不陽氣升不起來。久而久之,這個人就陽氣不足。入夜,精氣內斂,就不要去劇烈運動,否則就會影響到陰精的化生與儲備,陽氣也會外泄。午夜是由陰轉為陽生的陰陽交替時節,此時應該在深睡眠狀態。長期熬夜,影響到陰陽轉化,就容易導致陰陽失衡而出問題。現在很多人的習慣是反的,違背了規律。 五行相生有順序,是木火土金水,不是樓上說的(那是非中醫的習慣說法)。 在對應的時辰養這個對應的臟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如果老是在同一個時間段發生同樣的癥狀,也可以從對應這個時辰的經絡和臟腑去調理。 比如,總是早晨4、5點醒,或者咳嗽,就要注意是不是肺虛或肺熱。老年人肺氣虛弱,所以大部分都在此時醒來。去世也在這個時候。人體功能的衰退是從肺開始的。再舉個例,如果老是在晚上7、8點鐘胸口悶,或隱痛,拍拍心包經就很快好了。因為此時是心包經當令,有可能是工作壓力大,心包經堵了。疏通它就好。當然,得先排除有沒有心臟病。 從上圖可以發現,在什么時辰做什么也是有規律的。比如,早上7、8點,是胃經當令,就得吃早飯,要不沒氣力。 中午,心當令,最好小瞇一會兒,養心;下午,膀胱經當令,就多喝水,排毒;午睡養陽,夜晚養陰。
三、觀察自己,傾聽身體發出的聲音
1.五臟之窗:
2.了解自己的體質:
3.食物的屬性與個性化養生 上面說到體質,那么,飲食盡可能根據自己的體質。藥補不如食補嘛。天長地久,慢慢滲透。 所有的食物(海鮮、畜禽、蔬菜、水果、五谷雜糧)都有性平、性涼、性寒、性溫、性熱之分。我把特別極端的列出來,其他的基本可以隨便。
四、結論: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就是要掌握自然規律,根據天地陰陽法則調和各種方式,有節制、有規律地安排飲食和起居。其中的一個重要的觀點是“形與神俱”。也就是一個人要做到形神統一,形神結合。 中醫養生包括形神共養、協調陰陽、順應自然、飲食調養、謹慎起居、和調臟腑、通暢經絡、節欲保精、益氣調息、動靜適宜等一系列養生原則,而協調平衡是其核心思想。當一個人身體達到平衡點的時候,是最健康的。 養生當中,最重要的是養心。“一生淡泊養心機”,這是一個很高的精神境界。人都有喜、怒、憂、思、悲、恐、驚,這是人的七種情志,過了頭就是七情過激。“常觀天下之人,凡氣之溫和者壽,質之慈良者壽,量之寬宏者壽,言之簡默者壽。蓋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壽”。仁就是要做到溫和、善良、寬宏、幽默。仁心仁德、養心立德是一個人健康的內在要素。《黃帝內經》強調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