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自光緒十五年(1889年)張之洞在廣州成功地制造了七錢二分銀幣后,全國上下紛紛效仿,不久就有人提出制造一兩制銀幣以適應中國由來已久的銀兩制度。國家銀幣究竟以“兩”還是以“元”為單位便成為清末幣制改革中最為重要的問題。 自光緒十五年(1889年)張之洞在廣州成功地制造了七錢二分銀幣后,全國上下紛紛效仿,不久就有人提出制造一兩制銀幣以適應中國由來已久的銀兩制度。國家銀幣究竟以“兩”還是以“元”為單位便成為清末幣制改革中最為重要的問題。 清政府內部圍繞銀元的單位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在廣東、湖北等省制造“七錢二分”銀元之后,就有人指出銀元應以一兩為單位,以便與銀兩兌換使用。光緒二十五年(1899)冬,軍機處電詢各省督撫,銀元應否改鑄一兩、五錢、二錢、一錢四種?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福建巡撫許應骙等復電不必改鑄,請仍其舊。這是“兩”“元”之爭的開始。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三月二十五日上諭在京師設立銀錢總廠:“從來立國之道端在理財用人,方今時局艱難,財用匱乏,國與民交受其病。是非通盤籌畫,因時制宜,安望財政日有起色。著派慶親王奕劻、翟鴻機會同戶部認真整頓,將一切應辦事宜,悉心經理。即如各省所用銀錢,式樣各殊,平色不一,最為商民之累。自應明定畫一銀式,于京師設立鑄造銀錢總廠。俟新式銀錢鑄成足敷頒行后,所有完納錢糧、關稅、厘捐、一切公款,均專用此項銀錢,使補平、申水等弊掃除凈盡。”接著戶部遵旨特設財政處專門整理財政和著手解決幣制混亂問題。在天津勘察地形,營建廠房。并向天津瑞記洋行定購美國常生造幣廠新式制造銀銅元機器全套。 光緒二十九年戶部光緒元寶銀幣是總廠設立后最初制造的銀幣,面值以“兩”為單位,分別是一兩、五錢、二錢、一錢和五分。“兩”字的寫法有兩種,從“人”的為第一版,從“入”的為第二版。正面中間漢文“光緒元寶”,外圍上鈐滿文“光緒元寶”,下鈐幣值,左右分鈐“戶部”兩字;背面中間鈐蟠龍圖,外圍英文漢譯為“光緒二十九年戶部”,系試制樣幣。(靳寅) (來源:中國商網-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