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老城北隋唐故城東北部有含嘉倉,建于隋大業元年(605年),是用作盛納京都以東州縣所交租米之皇家糧倉,歷經隋、唐、北宋3個王朝,沿用500余年,后來廢棄。 洛陽老城北隋唐故城東北部有含嘉倉,建于隋大業元年(605年),是用作盛納京都以東州縣所交租米之皇家糧倉,歷經隋、唐、北宋3個王朝,沿用500余年,后來廢棄。 1970年洛陽博物館對含嘉倉遺址進行了鉆探和重點發掘,找到了倉城東西長612米,南北寬710米,總面積43萬平方米,探出糧倉287座,發掘糧窯40余座。倉窯形狀為大口小底缸形窖,口徑10~16米。最大有18米,深7~9米,最深者12米,窖底夯實后,用火烘干,周壁和窯底鋪設草、木板、糠、席等物,然后儲糧,糧入窯后,上面鋪席,堆糠和墊草,最后用土密封。 在已發掘的倉窖中,出有刻字磚,記載倉窖位置、粗糧來源、入窖年月以及授領粟官的職務、姓名等。磚文所記大都是唐高宗、武則天和唐玄宗時期,有調露、天授、長壽、圣歷和開元等年號。糧倉儲存的糧食品種有糙米、粟、小豆等。其來源有蘇州、徐州、楚州、 潤州(鎮江)、滁州、隋州(邢臺)、冀州(河北冀縣)、德州、濮州(山東濮縣)和魏州(河北大名)等地。如此規模的糧倉可稱為我國最大的古代糧倉。 唐玄宗后,由于大運河水量漸小,加上管理不善,漕運效率下降,糧窖多廢棄,含嘉倉的利用率大為降低,160號窖則一直沿用至宋代。專家猜測,該窖之所以滿藏糧食,可能與宋末戰亂,皇家糧倉突遭變故而被廢棄有關。 唐代后期,由于隋唐大運河水量逐漸減小,漕運效率下降,糧窖大多廢棄,含嘉倉的利用率也大為降低,宋末戰亂被廢棄。 隋唐洛陽含嘉倉文物遺址 隋唐洛陽含嘉倉文物保護標志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