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心理溝通的方法 隨著人們對教育活動的認識不斷深入,"教育即交往"逐漸成為一個時髦且深刻的命題。師生之間的交往與溝通狀況直接影響著教育的效果,于是師生溝通技巧也自然成為現代教育研究一個頗受關注的話題。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卡耐基曾經說過,一個職業人士成功的因素中85%靠溝通技巧,15%靠專業才能。教師是整天與學生打交道的職業,如果不懂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沒有掌握與學生溝通的技巧,那么,就勢必會失去教育學生的主動權。有這樣一個事實我們必須承認,學生有時候尊重你,愛戴你,在很大程度上不在于你所講的話多么有道理,也不在于你的專業功底多么深厚,而取決于你與學生之間的師生關系怎樣。正如一位心理咨詢專家所說,“溝通的微妙之處不在于道理,而在于關系”。如果師生關系不好,即使老師講的話很有道理,學生仍然難以接受。所以,在與學生溝通之前,我們首先需要考慮的就是建立一種怎樣的師生關系。 1.新型的師生關系,要求教師與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動中是民主的,在相處氛圍上是和諧的。它的核心是師生的心理相容,心靈的互相接納,形成師生真誠互補的人際關系。在新型的師生關系中,教師的角色應是導師、朋友、助手和模范。 2.良好的溝通是一門不會"自然生成"而需要學習的藝術,猶如健朗的身體會因為放肆飲食而變壞,良好的師生關系也會因為忽視適當的溝通而疏遠,甚至結怨。有效的溝通方式是改善教學生活、增進師生關系的關鍵。 3.在與學生溝通時,老師要能夠同各種氣質、不同性格的學生打交道,要能夠因“心”施教。2500年前,有兩個學生同時問老師一個相同的問題,老師根據其中一個學生為人懦弱的特點給予肯定回答,以激勵他的勇氣,給另外一名學生否定回答以中和他的暴性,這就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典故。社會發展到今天,氣質的四種類型學說為因材施教提供了教育心理學的理論依據,也為我們與學生溝通指引了方向。在教育那些任性倔強而沖動的學生時,我們老師一定要保持一份職業性的克制與冷靜,采用“冷處理”方能“以柔克剛”;對于那些活潑好動但常常有始無終的學生,批評時要有耐心,循循善誘;對于那些文靜內向的學生,教育時要特別注意動之以情。 4.在與學生溝通時,我們老師要注意恰當地運用溝通語言?!罢垺⒅x謝、對不起”,這是社會服務行業的專業用語,教師也應該有自己的專業用語。在與學生溝通時,老師的語言要親切、自然、風趣、幽默,這樣不僅能增強語言的感染力和說服力,而且有助于形成輕松愉快的談話氣氛,消除學生不必要的顧慮,從而更好地敞開心扉,說出他們的心里話。遺憾的是,在教育實踐中有些教師使用了尖酸嘲諷的語言,盡管含有"恨鐵不成鋼"的愛意,但師生之間的隔膜就在這不經意中產生。這樣不適當的表達,不僅會降低語言的說服力和感染力,相反會產生巨大的破壞力量,激起學生的怨恨心理和報復幻想,甚至閉鎖心靈、厭學、逃學、自殺等嚴重后果。 5.在與學生溝通時,我們要注意情緒、情感的心理效能。有的老師在與學生溝通時,太注重講道理,似乎只要把道理講清楚了,學生就會自然按照老師的意愿做出某種改變。其實,被忽視的情緒、情感因素恰恰正是師生溝通成敗的關鍵。教師良好的情緒會增進師生間彼此的親近和依賴,使教師的思想感情被學生所感知和理解。所以,在進行個別溝通時,教師要表現出耐心和韌勁、愛心與期望,只有感情真誠和情緒良好的雙向交流,才能產生師生"共振"效應,才會得到學生的情感回報。 6.在與學生溝通時,我們要避免空洞的說教與勸誡。作為德育工作者,有時我們會急著想改變學生,“你不要、不應該、不可以……”,這些話在師生溝通中使用,訓誡的成分難免太濃了,況且空洞的說教與勸誡所能達到的教育效果是蒼白無力的。我們老師要通過真誠的分析與思辨,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真正認識到:不是別人要他改變,而是他自己需要做出這樣的改變,這才是師生溝通的較高境界。 7.在與學生溝通時要講求方法,但轉變教育觀念更加重要。按照心理學中abc理論的解釋,老師如果能把學生看作天使,那么他便是生活在天堂里;反過來,如果老師把學生看作魔鬼,他便是生活在地獄里。其實,這只是一種教育理念的轉變。在平常工作中,一些老師十分強調與學生的溝通方法,于是很喜歡向別人討教與學生溝通的方法,似乎方法就是優化師生關系的靈丹妙藥,其實不然。當他們采用這些方法與學生溝通時,學生往往并不領情,究其原因并不是方法不好,而是教育理念沒有跟上。與溝通方法相比較,我覺得教育理念更加重要。如果教育理念跟不上,即使你擁有了好的溝通方法也不可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因為任何方法的實施都離不開理念的支撐,師生溝通也不例外。 8.師生溝通并不抽象,它是隨時隨地隨事都可能發生的,是伴隨著教育行為始終的師生互動過程。師生溝通是你每天早上來到學校對學生的那一絲微笑,是你在下課之前多看學生的那一眼,是你在學生考試不夠理想時對他(她)所說的一句鼓勵的話語,是你不經意間對學生發出的一句贊美,也是你寫在作業本上的那一行充滿人性化的批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