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觀點: 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高遠之色清明,深遠之色重晦,平遠之色有明有晦。高遠之勢突兀,深遠之意重疊,平遠之意沖融而縹縹緲緲。其人物之在三遠也,高遠者明了,深遠者細碎,平遠者沖澹。明了者不短,細碎者不長,沖澹者不大。此三遠也。 中國山水畫往往在一幅畫中有"高遠"讓你體會山峰的雄健,感到山勢逼人,如身臨其境;有"深遠"讓你感到山重水復,深邃莫測;有"平遠"視野開闊,心曠神怡。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就要打破焦點透視觀察景物的局限,而要用仰視、俯視和平視等散點透視來描繪畫中的景物。 西洋畫中的透視法是在畫面上依照幾何學的測算構造出一個三進向的空間幻景,觀畫者的所有視線都集結于一個焦點(或消失點)。而中國畫“三遠”之法,則將我們的視線朝向流動、轉折的方向引導——由高轉深,由深轉近,再橫向于平遠,形成一個富有節奏和韻律的觀賞活動。 由“三遠法”所構造出來的空間不講求幾何學的科學性和邏輯性,而追尋詩意的藝術空間氛圍。“趨向著音樂境界,滲透了時間節奏。它的構成不依據算學,而依據動力學。” 中國畫畫面中的空間感受到《易經》中“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影響,虛實結合,明暗相交,使人好像能夠感覺到畫中有音樂的律動,畫中的景都轉化為鮮活的生命。 “我們欣賞山水畫,先抬頭看見高遠的山峰,然后層層向下,窺見深遠的山谷,轉向近景林下水邊,最后橫向平遠的沙灘小島。”這高遠、深遠和平遠共同構成了中國畫詩意空間的特質。 最具代表性的古代三幅山水畫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