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曉蕓 注:這絕不是情感專欄或心靈雞湯,這是思想的冒險,讀我論述的愛情哲學,請不要輕易實踐,否則,風險自負。 看到一篇博文,講述了一個男生的愛情故事,他講了這樣一句話:“我并不是很喜歡她,我難過的是,一個條件跟我這么合適的姑娘,我都沒法喜歡上她。我真是注定孤獨終生了。” 這是一個很經典的愛情至上主義者的想法,文中的男生絕不愿意委屈自己,他很注重感覺,既不愿意為了遷就“該談談戀愛了”的社會規范,也不想降低自己設定的愛情門檻,在此類人那里,愛情,就不是經營出來的,而是遇見的。 愛需旗鼓相當,愛需人格匹配,愛需恰到好處。愛的倫理,的確有一種獻身的宗教意味。而愛的生命力、愛的審美維度則幾乎取決于愛的藝術性——藝術性來自于想象力、創造力、理解力,但充斥在公共空間的“愛情哲學”幾乎避免涉及這些,似乎“條件合適”就可以了。這則故事中,那位自述的男生面臨的困境:看上去條件合適的,居然愛不起來?這說明:愛不僅僅是唯條件論。 然而,這個社會目前最滑稽的玩笑在于:消費主義、物質主義充斥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連特別強調心靈感應、與靈魂相關的愛情,也無一例外地被吞噬。每每看見那些寫給男男女女的所謂愛情手冊、偶像劇,就覺得那不過是商業主義的手段,騙你口袋里的錢而已——女性更容易掏錢,就像買化妝品一樣地購買愛情指南,她們以為這樣就能成功地獲得“愛情”——結果卻發現作者、導演可能是個愛的殘疾兒。 有必要告訴那些被蒙蔽的小伙伴們,別花那個冤枉錢,那些關于愛情的心靈雞湯不僅不能使你贏得愛情,甚至戮害你對愛情的最后一點想象力。 關于愛情的哲學,一向是免費的、無價的、自主的,在你的每一寸肌膚的感覺里,每一次靈魂的震顫里,本來就存在著,自給自足。 流行的心靈雞湯試圖告訴人們“只要你愛自己,和誰結婚都一樣”,就像那濫俗的成功學一樣,它告訴每一個人,只要你肯努力,你能夠得到你想要的一切,只要你肯努力,你能夠成為你渴望的那個成功者。 它不會告訴你,命運的神秘之處;它不會告訴你,稟賦和運氣真的在每個個體身上有差異;它不會告訴你,美好而豐腴的愛情,極為罕見,多數人得服從一輩子遇不見的命運安排;它不會告訴你,價值觀、人格、性情高度契合的人可能心有靈犀一點通,不費勁就獲得愉悅的極致體驗,而不那么匹配的人可能愛得好辛苦,所謂強扭的瓜不甜,對牛彈琴。那些強調「經營」的雞湯試圖勸人們別等那個對的人了,他們故意忽略愛情最神秘的力量在于「運氣」—— ”剛好愛得那么相當“是幸運的碰巧,多數人在”不巧中“勉為其難。 梁文道說:“愛情是一場迎向他人的冒險。”而主流的愛情雞湯卻告訴你:“只要愛自己,和誰結婚都一樣。你現在的伴侶就是最好的,絕大多數離異和分手都是可以避免的。停止漫無邊際的茫然尋找吧,請相信:你現在身邊的伴侶,就是最好的、最適合你的伴侶。只要真正愛自己,你便可以實現期待中‘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溫暖真愛。” 我常常在想,這種“維穩愛情哲學”是否大大地壓抑了愛的冒險精神?是否制約了愛的想象力、創造力之發揮?是否背離了愛情更為本質的價值?是否導致了”愛的匱乏“? 這讓我想起之前中山大學哲學教授翟振明在開談啦發起一個看起來很生活化的議題“到底是找愛自己的人結婚好還是找自己愛的人結婚好?”。結果卻討論得非常深刻和哲學。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問問愛的主體和客體在哪里?即人是否意識到自己愛的能力?愛的能力是一種自我想象的精神活動還是對象化的實踐?愛一個人與被愛,哪一種是人的自由意志所更能覺察的? 在我看來,除了私密性的精神分享,以及性的和諧需要雙方,愛的元素里面,很多不需要雙方一致,諸如崇拜與被崇拜,一個人可能把崇拜視為愛,于是有人選擇崇拜你的人,把這視為選擇愛你的人,還有些可能是人格上的依附,有人可能也把人格上深深的依附視為依戀和愛,于是,又把依附型的需要視為愛,越依附的越視為愛。 但假設我們嚴格區別愛的自由意志和人格獨立,那些選擇了“最愛你的”,有時候也是選擇了最不愛你的,有些極端的依附還與人格上的扭曲相生,只有分割的時候,他們才意識到,那些所謂深深的愛,有時候是深深的依附,從而也產生了恨。真正的愛,恐怕是與恨相排斥的,獨立意志基礎上的愛,恐怕就算切割了,愛的紐帶斷裂了,也不會走向恨。 媒體長期以來的知音體,對大眾心理是一個潛移默化的塑造,諸如媒體最喜歡賣出這樣的心靈雞湯了,苦口婆心地對女孩子們勸誡——“找個你愛的人談談戀愛,找個愛你的人嫁了”。這些認知的流行謬誤,可以導致大眾在情感認知方面非常低智。包括很多流行的廣告,無不渲染女人成為被愛的對象便是她人生里最大的幸福,這是讓女性進入不自覺的自我矮化,將自己對象化,而漸漸喪失自由意志,喪失愛的能力。常艷對感情的迷戀和癲狂,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小妾文化興盛的一種表征,一個典型案例。 叫醒睡著的人,會讓人痛苦嗎?就像性別意識的覺醒,相當程度上也會令一部分女性痛苦——當她還沒有準備好,而你試圖告訴她,人格上的獨立意味著自主與美好,也意味著承擔與艱辛,她可能立即跑了:”哦,不,還是被豢養比較省力氣“。愛情與此理同,當你說”去愛“是一件比”被愛“幸福的事,人們可能不敢相信,不愿意相信,心靈雞湯上不是說,”找個你愛的人戀愛,找個愛你的結婚“么? 打碎包裹在身上的軀殼,去獨自經歷擔當與奉獻的生命體驗,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丟掉拐杖和保溫箱,經驗和確證個體生命力之所在,一定是有微妙而罕至的幸福感,也有前所未有的孤獨感。 不幸的是,在中國,談論精神性的生命體驗,往往會被視為可笑的、不諳世事的,在這里,“物質至上”已內化為文化基因。 婚姻就是契約,遵循契約精神比泛道德化地討伐感情得失更符合婚姻的功能。契約精神在中國是極度欠缺的,對走入婚姻的人該大講契約精神——契約便包括結婚自主和離婚自由。 那么,愛情呢?愛情放哪里?愛情屬于靈魂,不屬于契約,愛情是靈魂瞬間的顫栗,有的人這一瞬間可以持續很久,有的人轉瞬即逝,愛情是一個依靠于想象力和創造力得以經驗的范疇。 婚姻可以靠經營維系,然而愛情卻不是靠經營得來的,愛情是生命中的小概率事件,如果你被眷顧了,那是生命的禮遇;如果你一輩子沒有體驗過極致的愛,也請不要沮喪,多數人與你一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