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昆明南下130公里處,彌勒市可邑小鎮是彝族支系阿細人聚居地。也是彝族歌舞“阿細跳月”發祥地之一。

“可邑”在阿細語為吉祥如意。進入這個彝族史詩“阿細先基”流傳最廣的地方前,接受一個隆重的歡迎儀式
德高望重、70多歲的畢摩(巫師)劉家勝閉目搖曳手中銅鈴,然后振振有詞祈禱,眾鄉親隨即載歌載舞



敬酒是必須的,也是客人避不開的門坎,不論你是否擁有酒量。除了穆斯林民族,中國其他少數民族都喜歡敬酒

飲完迎客酒,再過迎客的火盆。接下來就是唱不完的歌、跳不完的舞。主人與客人最后圍繞篝火在不停地跳。

雖然網絡并不給力,但具有了這種意識與服務則非常難得。綠色環保的電瓶車將社會各種機動車輛拒之門外。

彝族文字更具象征意義,因為即使是彝族人,也很少能夠認識這些由語言學家創造后來出來的文字。
為了保證小鎮清潔衛生,農家必須將雞鴨圈養。所以,漫步在可邑小鎮,不用擔心威脅腳下的牲畜糞便。
世外桃源般寧靜的山村、古樸的民風、生動的壁畫,吸引了各地的白領麗人,甚至情侶拍婚紗照也不放過。
定期的班車可直達可邑腹地。而摩托車則是當地人最便捷的交通工具。
從舶來品的酒吧到傳統的彝族農家菜,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境內的彝族山村既保留了傳統文化又具包容意識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當地人也紛紛蓋房子、辦旅館。總共不足200戶人家,但很多家庭搭上了旅游業快車。
除開辦餐廳與旅館,搞綠化、衛生也吸納了部分勞動力。也有依然從事傳統農業的家庭。

與其他被熱炒的旅游小鎮不同,這里的原住民人數依然占絕對優勢,而且民風淳樸,尚未被商業化侵蝕、玷污。

而原住民的大量流失與外來商人的大舉侵入,則是摧毀原始古樸小鎮的最大敵人。可邑小鎮目前安然無恙。 她們中的許多人日常裝束就是這樣,根本不用為了迎接游客而匆忙臨時換上的。所以,民族風情格外濃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