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夏之時,驕陽似火,大地似一火爐。古往今來不少詩人,把抒寫暑熱之苦和渴望清涼之境作為詠夏的主題,題詩為人解熱消夏。北宋詩人王令就曾寫過《暑旱苦熱》和《暑熱思風》這兩首詠夏名篇。 他在《暑旱苦熱》詩中這樣寫道: 清風無力屠得熱,落日著翅飛上山。 人固已懼江海竭,天豈不惜河漢干。 昆侖之高有積雪,蓬萊之遠常遺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間。 這首《暑旱苦熱》,逼真地抒寫了暑熱之苦和渴望清涼之情。這首詩,本由苦熱而發,但詩人卻表現出詩人憂天下之苦熱的高尚情懷。他說是有清涼之境,若不能和天下人同往,自己也不忍獨游其間。
他在《暑熱思風》中又吟曰: 坐將赤熱憂天下,安得清風借我曹。 力卷雨來無歲旱,吹盡云去放天高。 因暑旱而苦熱,因熱極而思風,因思風而盼雨,可見詩人憂時之情和濟世之志。
唐代大詩人杜甫也寫了這樣一首詩 : 炎赫衣流汗,低垂氣不蘇。 乞為寒水玉,愿作冷秋菰。 這首詩,寫出了詩圣盼雨不來的熱狀與向往清涼世界的愿望。
那么生活在古代的人們,他們怎樣消暑呢? 古人巧妙利用各種自然環境避暑納涼。詩人從不同的角度,寫下了許多有趣的消暑納涼詩。 在描繪夏日景致的同時,滲透了自己款款的情思。 古代文人墨客消暑,通常選擇在綠樹蔥蘢的山林中,或清風習習的湖面上,或清靜的庭院中…… 南北朝時就有徐陵的《內園逐涼》: 昔有北山北,今余東海東。 納涼高樹下,直坐落花中。 狹徑長無跡,茅齋本自空。 提琴就竹筱,酌酒勸梧桐。 這是在高樹濃蔭下撫琴酌酒,尋求一份清幽與自在。
唐代詩人姚合寫了一首五言絕句: 避暑高樓上,平湖望不窮。 鳥穿山色去,人歇樹陰中。 他把高樓、樹蔭、大山、湖水視為夏日避暑妙境,讓人讀后感到涼意陣陣,清風徐徐。
唐代詩人高駢則在《山亭夏日》詩中寫道: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 夏天晝長夜短,天熱難耐,人往往在晚上難于安眠,而中午時分人又昏昏欲睡,因此,午睡能消除疲勞,養心養目,有益健康。古人有許多吟詠午睡的詩歌,饒有情趣,聊舉數首,以饗讀者。 唐朝白居易善養生,他的《食后》詩寫道: “食罷一覺睡,起來兩甌茶”; “不作午時眠,日長安可度?” 他老年飲食清淡,注意午睡: 旦晝兩疏食,日中一閑眠; 便是了一日,如此已三年。 由于“知足保和”,他享年75歲。
宋朝大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也重視午睡。他寫詩道: 細書妨老眼,長簟愜昏眠。 依簟且一息,拋書還少年。 看書累了,靠在竹席上小憩,打個盹兒,有返老還童之妙?!?font style="FONT-FAMILY: " color="#ff0000">午夢覺來聞鳥語,歌眠似聽朝雞早”,人與自然融為一體,午睡帶來的寧靜心境,是長壽的秘訣。
“壽星詩翁”陸游更有趣,客人來訪,可能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吧,醉了! 相對蒲團睡味長,主人與客兩相忘。 須臾客去主人睡,一半西窗無夕陽。 主客對榻,相忘相安,友誼太純正無邪了。 宋朝僧人有規的詩: 讀書已覺眉棱重,就枕方欣骨節和。 睡起不知天早晚,西窗殘日已無多。 把讀書和午睡結合起來,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符合養生之術。
蔡持正詩云: 紙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拋書午夢長。 睡起莞然成獨笑,數聲漁笛在滄浪。 這又有點出世修禪的隱者遺風了,似不可取。
清朝戲劇家李漁寫過《閑情偶寄》,談養生之訣,提到“午睡之樂,倍于黃昏,三時(指春、秋、冬)皆所不宜,而獨宜于長夏”,他主張在白晝特長氣溫特高的夏天午睡,并詠詩: 吾在此靜睡,起來常過午。 便活七十歲,止當三十五。 睡眠雖然喪失了時間,卻取得充沛的工作精力。
北宋詩人蘇舜欽在《夏意》一詩中吟曰: 別院深深夏席清,石榴開遍透簾明。 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 幽深的小院,清涼的竹席,明艷的石榴花,婉轉的鶯啼聲,此情此景,令人心醉,詩人在這樣的環境里午睡,豈不快哉! 當代詩人熊鑒,有感于有人坐豪車去北戴河度夏,寫過一篇《酷暑》詩,詩云: 蒲扇狂揮耐熱何,小民長夜露天過。 豪華的士如云去,水冷風涼北戴河。 詩的前兩句是對平民百姓難度酷暑炎夏的描寫,后兩句是對達官貴人飛車去北戴河消夏的寫實,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和針對性,發人深省。
【附】蔡州一布衣先生詩五首 夏日有感 大暑之后,天氣悶熱,室內溫度多在35度以上。窗外驕陽似火,蟬鳴嘈雜。 余蟄居斗室,一本書,一杯茶,以此來消磨長夏也。 樹蔭蟬鳴長嘈雜,斗室悶熱眼昏花。茶可醉人不須酒,書能香我何須花。
夏夜雜詠(四首) 酷熱灸人中伏天,輾轉反側難成眠。窗外知了嘶聲叫,頭脹眼澀心中煩。 電閃雷鳴驟雨降,濁流橫溢滿河江。耳聽窗外驚心雨,思緒翻滾起巨浪。 鳥雀侵晨窺檐語,雨消溽暑心歡喜。窗外唯見水滿路,不見風荷一一舉。 雨過天晴換心情,夜色消去東方明。誰人沒有煩心事,那家窗前無雨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