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臺灣發生過一起3個月大女嬰猝死案,后證實是伯母多次在奶粉中加鹽,導致嬰兒因高血鈉癥死亡。 之前參加一個飯局,一位阿姨一直在憤憤不平又義正言辭地向我們控訴對現在年輕小夫妻的不理解,尤其是在不給寶寶吃鹽這件事情上。“說什么1歲以下不能吃鹽,每天做飯還要分開做,哪有這么多講究啊,我們那個時候從來沒有聽過這個說法!不吃鹽的話飯菜哪有味道!”我相信看到這篇文章的爸爸媽媽應該都知道,對于嬰幼兒,甚至大一點的寶寶來說,少鹽少糖都是絕對沒錯的。但具體怎么說,要怎么做?
槽點一 孩子爺爺奶奶確實不理解,不給孩子飯里面加鹽就覺得是虐待孩子。但說句不好聽的,加鹽才是“虐待”。這是因為嬰兒的腎臟還無法處理大量的鈉,這也是為什么動物乳汁都是低鈉的原因。過早攝入食鹽有各種風險和隱患,食鹽是氯化鈉,鈉攝入過多會增加今后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根據最新《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1歲以內嬰兒不建議使用任何調味品,1-3歲的幼兒每天也才1克多一點。那么一克食鹽是多少?也就相當于一個黃豆粒大小。如果家里條件允許,在3歲以前都可以不攝入食鹽。 “寶寶不吃鹽,以后學走路就沒勁。”老人這樣說。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一般干體力活的人口味都很重,如果在一碗醬油撈飯和魚生蓋飯之間做選擇,他們恐怕還是會選擇醬油撈飯,否則感覺自己就沒吃東西一樣,就干活沒勁。 但在當今社會,吃不到鹽、吃不起豐富種類食物的家庭已經不存在,不吃鹽就沒勁的說法已經不符合當代國情。 寶寶不吃輔食是因為食物沒有加鹽、糖、醬油等味道,所以寶寶不愛吃。試想一下,如果從來沒有接觸過咸味,他怎么會知道自己想要吃咸的呢?如果從一開始就沒有受過重口味的刺激,他怎么會拒絕清淡呢? 我們應該從這個時候就開始培養寶寶良好的飲食習慣,習慣清淡的飲食,品味食物的天然味道。父母應該從食物外觀、就餐環境、餐具、就餐習慣等方面下手,調動寶寶探索的興趣和吃飯的欲望。 就像醫生反復強調的,6個月以內不要給寶寶喝甜味果汁,因為這樣會讓他不愛喝水。 寶寶開始吃大人飯時,家庭飲食習慣就基本上決定了寶寶今后的口味。但是我們現在都知道,高鹽、高糖飲食會帶來種種健康威脅,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為了寶寶,也為了自己,建立合理的用鹽習慣,才是長久之計。 為確保不讓寶寶養成愛吃鹽的習慣,并幫助其他家庭成員減少食鹽的攝入量,應學會經常閱讀食物標簽。希望我們為寶寶提供的早期飲食經驗,可以為寶寶未來的飲食習慣打下堅實的基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