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濰坊市轄區內有濰河,遂以“濰”字冠名。用“濰”作區域名最早是隋代,隋初在現濰坊境內設濰水縣,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濰州。金、元兩代,濰州轄北海、昌樂、昌邑三縣,為后來“昌濰”之名做了鋪墊。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撤濰州,降為縣,始稱濰縣,隸屬青州府,后又改屬萊州府平度州。清代濰縣屬萊州府管轄。中華民國初,濰縣屬膠東道管轄,后屬萊膠道。 前寨遺址與大汶口文化 上個世紀60年代和80年代,濰坊市在濰河有大批的考古發現。濰河上游諸城境內發現了后李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以及商周秦漢到唐宋時期人類文化遺址。諸城西境濰河畔的枳溝鎮前寨村西有一處大汶口文化至龍山文化時期遺址,上世紀80年代曾是北京大學考古發掘實習點。該遺址發掘出許多大汶口文化時期的墓葬,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石、陶器,反映了當時社會生產力水平和人們的風俗習慣。 前寨遺址位于枳溝鎮前寨村西臺地上,東部壓于村下,西、北部臨小河,南接濰河故道。東西長260米,南北寬250米,面積65000平方米,是一處距今約5000年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遺址。遺址地勢高于周圍地面0.5-5米,文化層厚約1.5米。下層為大汶口文化,中層為龍山文化,上層為岳石文化及商周遺存。遺址出土了大型陶尊、“五峰山形”陶文殘尊片及帶有渦紋、編索、環形等紋飾彩繪陶器。1974年《文物》第一期予以發表,引起全國史學界的重視。1980年秋,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班78級學生來諸城實習,由李仰松教授指導,對遺址進行科學發掘,清理了大汶口文化至周代的墓葬80余座,出土了貫耳彩陶壺、實足陶南瓦等大批文物。其中大汶口實足陶南瓦的出現,改變了考古界對“南瓦”起源于龍山文化的傳統看法。同時發現了疊壓于龍山文化之上的岳石文化層。岳石文化在時間上相當于夏,它對于研究從原始社會解體、進入奴隸社會提供了科學依據。前寨遺址1973年被發現,1979年被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濰水之戰與韓信壩的傳說 在諸城市城北25公里處的濰河上游有個古縣村,村東邊的濰河兩岸,并立著兩座小山嶺,濰河流經這里陡然變窄,形成一個咽喉地帶。湍急的河水撞擊著岸邊,發出震耳的轟鳴。枯水季節,徒步就可往來于兩岸。這里是著名的古戰場濰水之戰的發生地。 且說秦國滅亡楚漢爭霸,雙方拚的你死我活,項羽的楚軍屢次大敗劉邦的漢軍,且步步進逼。公元前204年,韓信帶兵滅了趙國,揮戈東進,攻破了齊王田廣的臨淄城。田廣倉皇逃到了濰河東岸的高密,派使臣向項羽求救。龍且奉了項羽之命,率領20萬大軍浩浩蕩蕩來戰韓信,龍且的軍隊馬不停蹄趕到濰水邊,與漢軍隔岸對峙。楚軍初來,士氣旺盛,龍且驍勇善戰,有萬夫不當之勇,揚言一戰滅韓。韓信苦苦尋思戰勝楚軍的辦法,整夜不眠。他聽說附近山上有戰國軍事家黃石公的祠堂,原來這黃石公就是傳說中傳授張良天書的神人,于是在一個晚上一人獨自去了黃公祠,焚香跪拜,靈感所至,頓生一計。決戰的頭一天晚上,他命令軍士用萬余條布囊,裝滿沙土,乘著夜色在濰河上游的峽谷處截流,原來洶涌的河水被阻擋在上游,下游河道無水,人馬可以通行。第二天,戰斗開始,漢軍與龍且楚軍剛一接戰,即敗退而走。龍且不知是計,親率大軍渡河追擊,馬至河中,見有木桿直豎,細看上面有一行字:“龍且死于此”,龍且大怒,徑直沖上對岸,韓信急令軍士掘壩放水,上游蓄水奔瀉而下,勢若驚龍,正在渡河的楚軍頓時作了魚鱉,剩下的楚軍被分隔在兩岸。韓信軍隊猛力出擊過河的楚軍,龍且寡不敵眾,被灌嬰一搶刺死。對岸楚兵見此光景,紛紛潰逃,楚軍大敗。韓信軍隊乘勝追擊,一舉占領了齊國的全部土地,從此扭轉了楚強漢弱的戰局。濰水之戰大大削弱了項羽的實力,為西漢王朝的建立立下了卓越的功勛。 為紀念這個歷史事件,人們便把韓信曾經壅水的峽谷地帶稱為“韓信壩”,至今兩岸仍有土崖可辨。在距韓信壩10公里的濰河下游,有一個叫龍且冢的古墓,相傳是龍且葬身之地。蘇東坡在《超然臺記》中慨嘆:“北俯濰水,慨然太息,思淮陰之功而吊其不終。”說的就是韓信這段故事。 諸城相州鎮的王氏家族 濰河流經的諸城市相州鎮有一個相州王氏家族,王翔千、王統照、王希堅、王愿堅。 王翔千(1888-1956),建黨初期共產黨員,與王盡美、鄧恩銘一起成立“山東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出版《山東勞動周刊》、《晨鐘報》等,最早在山東宣傳革命理論。 王統照(1897-1957),1924年畢業于中國大學英文系。1921年與鄧振鐸、沈雁冰等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他工詩善文,出版著述、翻譯作品近百種。建國后,歷任山東省文聯主席,山東大學中文系主任。 王希堅(1918-1995),王翔千三子。1941年任八路軍獨立旅政治宣傳科科長,后任山東省農會宣傳部部長,《山東群眾》、《群眾文化》主編,省文聯主要負責人。著有長篇小說《地覆天翻記》、《迎春曲》,詩集《翻身民歌》等。 王愿堅(1929-1991),當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燈光》、《黨費》、《糧食的故事》、《七根火柴》、《三人行》等,其中一些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影響深遠。曾任八一電影制片廠編制、文學部主任,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美術系主任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