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循環雜志 作者:盧喜烈 丁芳
1.1 心電圖表現 1.2 處理 (1)急性嚴重高鉀血癥:既要對抗鉀對心肌的毒性,也要迅速降低血鉀濃度。 對抗鉀對心肌的毒性:立即靜脈推注10%葡萄糖酸鈣10 ml,于5~10 min注完,如果需要,可在1~2 min后再靜注1次,以迅速消除室性心律不齊。因鈣的作用維持時間短,故在靜脈推注后,接著應持續靜脈滴注。可在生理鹽水500 ml或5%葡萄糖液中加入10%葡萄糖酸鈣20~40 ml靜脈滴注。鈣對血鉀濃度無影響。 降低血鉀的方法:主要目的是將血漿與細胞外鉀暫時移入細胞內。可靜脈滴注高滲葡萄糖及胰島素,25%——50%葡萄糖液60~100 ml,每2~3 g葡萄糖加胰島素1 U靜脈推注,接著靜脈滴注10%葡萄糖液500 ml,內加胰島素15 U。如遇心衰或腎臟病人,輸注速度宜慢;如果要限制入水量,可將葡萄糖液濃度調高至25%~50%。在滴注過程中密切監測血鉀變化及低血糖反應。亦可靜脈推注5%重碳酸氫鈉溶液,繼以5%碳酸氫鈉150~250 ml靜脈滴注。此方法對有代謝性酸中毒病人更為適宜。應當注意的是碳酸氫鈉不能與葡萄糖酸鈣合用,合用會產生碳酸鈣沉淀。對用透析維持生命的終末期腎衰病人效果則不理想。透析為最快和最有效方法。可采用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 (2)輕中度高鉀血癥:首先要去除高鉀血癥的病因,或治療引起高鉀血癥的原因,停止可導致血鉀升高的藥物;采用低鉀飲食,每天攝入鉀限于50~60 mmol。陽離子交換樹脂以減少腸道鉀吸收和體內鉀的排出。 2.1 心電圖表現 低鉀血癥患者常出現U波振幅增大,可達0.2 mV以上,超過T波振幅,U波增高以V2~V4導聯最明顯,其對診斷低血鉀具有相對特異性;T波低平或倒置;ST段壓低≥0.05 mV;QTU間期延長;P波增高;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室性心動過速,嚴重者發生心室顫動。 2.2 處理 (1)重癥患者:出現心律不齊、快速心室率、嚴重心肌病、家族性周期性麻痹等,應靜脈滴注鉀制劑,常用制劑為氯化鉀。 靜脈補鉀過程中應注意: ①尿量每天在700 ml以上,或每小時尿量為30 ml,在補鉀過程中應進行嚴密監測。 ②補鉀溶液的鉀濃度一般為0.3%的氯化鉀,每天補氯化鉀量一般為3~8g。在腎功能良好情況下,缺鉀嚴重者每天可補鉀240 mmol。 ③滴速:以緩慢靜滴為原則。補鉀速度一般不宜超過20 mmol/h(1.5 g/h)。一般每小時補氯化鉀為1g,嚴重者可每小時補2 g。 ④細胞內缺鉀恢復比較慢,在停止靜脈補鉀后,還應繼續口服鉀制劑1周,才能使細胞內缺鉀得到完全糾正。 ⑤對靜脈補鉀療效不好,低鉀血癥難以完全糾正時,應檢查血鎂濃度。在缺鎂情況下,低鉀血癥難以糾正,補鎂后,血鉀很快恢復正常水平。 ⑥低鉀血癥合并有低鈣血癥時,補鉀過程中可出現手足搐搦癥,此時應給予補鈣。 對于輕度低鉀患者,口服氯化鉀緩釋片即可。 (2)輕癥病人:口服氯化鉀緩釋片即可。 3.1 心電圖表現 3.2 治療 血清鈣離子濃度低于2.25 mmol/L,稱為低鈣血癥。 (1)有癥狀和體征的低鈣血癥病人應予治療,血鈣下降的程度和速度決定糾正低鈣血癥的快慢。當血鈣降至1.5 mmol/L以下時,患者的神經肌肉興性加強,口周及指尖麻木,肌肉收縮,汗腺、口喉及支氣管痙攣,甚至心肌收縮功能障礙死亡。若總鈣濃度小于7.5 mg/dl(1.875 mmol/L),無論有無癥狀均應進行治療。 低鈣血癥若癥狀明顯,應予立即處理。一般采用10%葡萄糖酸鈣10 ml(含Ca2+90 mg)稀釋后靜脈注射(大于10 min),注射后立即起作用,必要時可重復使用以控制癥狀。注射過程中應密切監測心率,尤其是使用洋地黃的病人,以防止嚴重心律失常的發生。若癥狀性低鈣血癥反復發作,可在6~8 h內輸注10~15 mg/kg的Ca2+。氣化鈣亦可使用,但對靜脈刺激大。Ca2+濃度不應大于200 mg/100 ml,防止外滲后造成對靜脈和軟組織的刺激。若患者伴有低鎂血癥必須同時予以糾正。 慢性低鈣血癥首先要治療基本病因,如低鎂血癥、維生素D缺乏等;另外可以給予口服鈣和維生素D制劑。
|
|
來自: 舒HUANLIAN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