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9:白芍的加減
狄特馬:在《傷寒論》是一些章節,比如第21 、 22 、112條、還有177條,這幾條中桂枝湯中去白芍,中間又提到有說是患者脈促,或者是焦躁不安,還有可能要出現驚狂,胸部可能出現不舒服。請問為什么要去白芍?
馮老:哈哈,這一個問題呀,他注意到了,還真是比我們國內的一些傷寒專家學習的都要深入吧。
婁莘杉;因為他非常喜愛這本書,他最喜歡這本書的。
馮老:胡希恕先生讀《傷寒論》要始終理會,什么叫始終理會呢?要前后聯系起來讀才能讀懂。所以說這個,就是體現在這一點。也就是說必須聯系一些條文來讀。
首先要看,本身也可以知道為什么要去芍藥,光從這一條上看,也可以知道的。因為21條它講的是什么?他接著20條講的嘛,就是下之后,這是傷寒太陽病應該是用發汗的方法治,但是有些大夫錯誤的治療,用下法。下法以后引邪入里了,引邪入里以后是不是這個病變了呢?就這個表是不是解了,是不是完全入里了?就看他證的變化。所以他這個病,這一條說什么?下之后,脈促胸滿者,用桂枝去芍藥湯主之。就是說下以后啊,病沒有完全入里,還有表,為什么?脈促!就說明它這個表還在,表證還在。
這種表不解還是桂枝湯證嗎?不是了!為什么?因為他是脈促了,不是脈浮了。什么叫脈促?這當然有各個注家解釋的不一樣,胡希恕認為,脈促就是這個脈關尺都沉,就寸脈微浮。這都是沉的,寸脈是浮的。
婁莘杉:寸脈是浮的。
馮老:對,這叫促脈。
為什么產生這種現象,這種脈呢?就是因為下之后,傷了人體的正氣津液,里虛了,里虛寒,造成了里虛寒證。所以這個脈就沉了,而且造成了沒有腹脹滿,里虛了,這種狀態下還有表,有胸滿,所以這種表再也不能用芍藥了,因為里虛寒嘛。為了解表,你用了這個涼藥這個表解不了了,所以要去掉芍藥。來用桂枝去芍藥湯來解表。
狄特馬: 就是說,有里虛寒,有白芍在的話,表就解不掉?
馮老:對,他里虛寒嘛。他還要解表嘛。
婁莘杉:表還在。還要解表。
馮老:表還在,還要解表,但是桂枝湯沒有里虛寒,所以這有里虛寒就不能用芍藥了,芍藥是牽制它解表了。
所以這個為什么去芍藥還可以聯系到一些加芍藥,為什么加芍藥?就可以知道芍藥的作用了。
所以《傷寒論》加芍藥的條文就是62條 :“發汗后,身疼痛,脈沉者,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這是個加芍藥的,因為什么?他身疼痛。
婁莘杉:是桂枝加芍藥新加湯嗎?新加湯?
馮老:對,新加湯,加白芍因為有身痛。
還有一條就是279條,279條是什么病啊?因為原先應該是太陽病吧,應該是用發汗的辦法,但是用的是下法,
婁莘杉:醫生用錯了。
馮老:用的是下法,造成什么?造成了時腹痛,說這個情況下,所以加芍藥,用桂枝加芍藥湯。當然這一條還是屬太陰,實際上胡希恕先生解釋過,這個屬太陰,時腹自痛、腹滿痛它倆有點近似,這個腹滿痛啊是屬于芍藥湯證,加芍藥是因為他腹滿痛。芍藥是治療腹滿痛的,所以這一條是治療腹滿痛的,剛才62條治療身痛的,所以就說明什么?芍藥治療身痛和腹滿痛的,為什么加芍藥啊?就是它治療腹滿痛、身痛的。
婁莘杉:都可以,可以加進去。
馮老:所以說這就可以證明一下為什么去芍藥,因為他沒有芍藥湯證,所以21條是沒有芍藥湯證,因為里虛寒嘛,就不能用芍藥。里實熱的時候用芍藥,里實熱、腹滿痛的時候可以用芍藥。
他出現了腹滿痛,所以112條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是吧,那個它為什么去芍藥啊?因為這個病人吶里面的虛寒痰飲比較重,痰飲要來化飲,用溫藥,用蜀漆,蜀漆就是常山苗啊,它是苦溫的,溫化寒飲的,你要用芍藥它不利于這個飲的化掉,所以要去掉。
里虛寒,寒飲,是飲重,不光是里虛寒,21條飲不重,所以他沒用蜀漆,去了芍藥的。這個里虛寒的有飲多,所以用了蜀漆了。
22條是跟21條它是一條,后世分成兩條了,它是什么意思啊?就是說,有了桂枝去芍藥湯證的基礎上又見了脈微,這缺了個字,應該是脈微、身惡寒,就是脈也微,身上也寒,這種情況下出現的少陰。是表的陰證所以要加附子了,還是不應該加芍藥,而是加附子。
因為這樣前后聯系來看,可以知道為什么加芍藥,為什么去芍藥。這樣再連起看,再讀28條就知道了,28條應該是去桂還是去芍藥啊?你懂了這個自然就讀懂了。所以28條應該是什么?原文是去桂加茯苓白術,所以為什么說是應該去桂枝,不應該是去芍藥,因為他里頭有腹滿痛嘛,腹微痛嘛,心下滿微痛啊,所以這有芍藥證,所以他不應該去芍藥,應該去桂枝。
狄特馬:謝謝!我好多好多問題要問,問題越問越多。
馮老:對,越問越多,這就對了,實際上說胡希恕先生說沒有考慮好,是因為越想問題越多,好像這個問題解決了,下面的問題還很多。好,休息一會兒。
問題10:黃連湯
狄特馬:呃,我們接著就剛剛這個話,剛剛這個題目,可能還有一點點腦子里冒出來的問題。
狄特馬:黃連湯。
馮老:黃連阿膠湯,是吧?
婁莘杉:173條,黃連湯。
狄特馬: 173條,不是黃連湯嗎?它是去黃芩加了桂枝嘛,這里為什么加桂枝哦?我以前也問過我遇到的其他的一些老師,他們的解釋是:里面有腹痛。前面我們講到了,腹痛的鎮痛不是用白芍嗎,那么這里為什么是加桂枝呢?
馮老:恩,這個加桂枝啊,實際上還是半表半里吧,還偏于有表證的關系啊。所以柴胡桂枝干姜湯里頭有桂枝,它是小柴胡,小柴胡湯沒有桂枝,它加了桂枝。為什么?因為那個148條就是說“頭汗出,微惡寒”這是表啊,還沒有完全解。有一點表證,但是這主要癥狀還是半表半里,在這半表半里,治療半表半里用柴胡劑呀,所以用一點桂枝啊,是起解表作用。就是這個方子,黃連湯啊,基本上也屬于治療厥陰病的,治療上熱下寒的。上熱下寒的半表半里的陰證——厥陰病。但是它這個表證還比較明顯一點,所以就用桂枝了,實際是這樣。嗯,用桂枝還是在解表。現在主要癥狀還是半表半里的陰證,厥陰病。
婁莘杉:厥陰病,上熱下寒的陰證。
馮老:對,這個桂枝,這就是始終理會了。烏梅丸里用桂枝干什么?烏梅丸里面也有桂枝,所以說,我總結的,還是結合的148條,它有表證。再一個,就是說,這個半表半里,我聯系到胡希恕先生講過,這個半表半里,邪無直接出路,它不像表,發汗就完了;里,吐、下,這邪有直接的出路,半表半里沒有。
婁莘杉:沒有直接出路。
馮老:它是借道,就是靠著人體的各個(臟器)功能、作用,借道從哪出啊,從表出、從里出,它其實就是這么個概念。我覺著有道理。
婁莘杉:這是胡老師提出來的?
馮老:胡老師提出來的。我覺得桂枝起什么作用?它就是一個引導的作用,啊,從半表半里出,引邪出表,就是這么個道理。引邪出表。
婁莘杉:引邪出表。
馮老:引邪出表,它跟烏梅丸是一樣的道理。柴胡桂枝干姜湯,這三個方子,都有桂枝啊。
婁莘杉:想不出來從哪里開始講了,不然我都不知道前面,忘了前面,想知道后面了。在黃連湯中用桂枝,是表證還有。
馮老:講的太多了。對,這就行了。
婁莘杉:小柴胡就是沒有桂枝。半表半里的陰證,烏梅丸、柴胡桂枝干姜湯,都有桂枝,(對狄特馬)聽得懂嗎?
馮老:所以好多人說中醫沒有理論,不講病因病機。實際中醫有病因病機,它這個病因病機就是六經八綱。所以,中醫治病啊,就是從表,發汗;里嘛,用吐、下;半表半里,用和,啊。所以和法啊,什么叫和法呀?胡希恕先生做了個解釋,邪沒有直接出路,借助于諸臟腑的功能,推邪外出。啊,是這么個道理。所以這個桂枝呢,起一個引邪外出的作用。
婁莘杉:引邪外出。
馮老:嗯。
婁莘杉:他是講經方還是講中醫啊?
馮老:中醫,經方啊。
婁莘杉:經方,應該講經方哈。
馮老:對,這就是,也是,好長時間我們也不太理解。后來結合臨床,結合原文,前后聯系啊,就是認為這么個道理,哈哈。
狄特馬:大柴胡湯用大黃,就是引邪出去?
馮老:大柴胡湯,屬于少陽陽明合病,它已經有里證了。
婁莘杉:就是少陽陽明?
馮老:對。
狄特馬:我就想到這樣一個圖片,(用大黃把積滯排出去)。
問題11:皮膚病與胃腸病
狄特馬:我有一個病人,覺得病情比較復雜,而且癥狀很多,也很會變化,病情一直跟著變。這個人呢,他主要是皮膚病,但是呢,同時又有消化系統的疾病,有皮膚病的時候呢,曾經用柴胡湯,用了以后呢,好像皮膚得到改善了,可是呢?又出現了消化系統的(癥狀),比如說大便軟啊、小便黃啊,等一些癥狀,就用理中湯等,消化系統又得到改善了,但是皮膚病又出來了。就這樣,好像貓抓老鼠一樣,在后面一直追著它跑,它哪里來了,他去抓它,哪里又跳出來一定的東西,所以這樣的,好像病情一直在變化,他們好像變什么樣,我們在后面還要跟著他走。對于這樣一種情況,您一般會有什么方法啊?比如說是怎么解決的?
馮老:因為你說的是皮膚病,有里、有那個消化系統的病,哎,這個常見的,因為這個我們在門診、臨床,經常碰到的,皮膚病出現那個消化道癥狀,所以這個里頭,因為皮膚的病灶是在表,啊,有的這個皮膚病是表證,但有的呀就是里證。你看這個薏苡附子敗醬散,他就是一個里證嘛,他治療皮膚病嘛,皮膚肌膚甲錯,這種痂癩這種病啊,他用薏苡附子敗醬嘛。所以,雖然病灶在表,但是他那證呢,中醫證他是在里。你先翻譯,翻譯一下吧!
薏苡附子敗醬散治的是里證,它這個病灶是在表,但是它是個里證。
說皮膚病有在表的,是指的什么啊?有癢的厲害一般我們說在表,我們用桂枝加荊防、麻黃連翹赤小豆或者桂枝麻黃各半湯這一類的來解表治療。
這是完全在表的,但是有的時候合并里證,有口干了,有口干屬于有熱了,有陽明了,這就有里證了,里屬于陽明,這是太陽、陽明合病,所以這就在這個解表的里頭啊,要加些治陽明的藥,我們用什么啊?一般說桂枝加荊防、桂枝湯加荊防,再加什么?生苡仁,治療他的口干啊什么的,這是合并里證了。
還有呢,就是說也可能又有熱,里頭又有熱,又有太陰,又有寒,下邊有寒,上邊有熱,那就是說桂枝湯加荊防有合用那個薏苡附子敗醬散都有這種可能。
還有啊,就是這個病灶是在表,皮膚病啊是在表,但是他出現的癥狀呢,都是半表半里的證。你看有口苦咽干,這個臉上長一些濕疹吶、痤瘡啊這一類的,有上熱,而且有大便稀呀、拉肚子啊這些,有下寒。所以這就是半表半里的陰證了,我們經常的用甘草瀉心湯之類的治療。也就是厥陰病。
如果是又有表證,癢也比較明顯,又有那個半表半里的陰證,也有甘草瀉心湯證。所以又有那個表證,那我們可以就是加荊防啊治表,利用甘草瀉心湯治半表半里,就合在一起治療。
所以,當然有些病啊,他是對癥治療就好了,但是有些病啊,它是比較頑固,好得慢一點。還有這個治療,還是先辨六經,繼辨方證,還是這樣治的。只要辨證準確了以后,它的療效就好一些。
狄特馬:我前面講的那個病人比較有意思,他好像覺得應該有里寒證的,因為他用黃連、黃芩,他就腹瀉了,用附子理中丸這一類的話,他就會好一點,他就里面很冷。
馮老:對,因為他是里虛寒嘛,用黃連、黃芩他當然不行了。
狄特馬:從您剛講到這里,學到了很多很多!
(錄音:陶有強;文字整理:張凱旋、李想、李彥超、葛玉蓮、季云潤、劉宇霞、徐前威、董兆程、黃延民、黃建澤、徐金花、 劉建磊、朱夢龍;校對:李衛建、朱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