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開始學習臺釣的時候,也會對于找底這個問題疑惑不解。明明是找到了底,但為什么釣著釣著又離底了,或者有時候還會過底?
記得有一次和朋友一起野外垂釣,我調四釣四目由于表層小魚比較多,很少有到底后的魚口,釣了兩個小時左右后,小魚不多了,可以釣底了,卻發現浮漂很頓,出不了動作,往下降了一目,想釣三目的時候,拋下竿發現還是四目,我就一直這樣找三目的位置,你猜我移動了多少浮漂?竟然移動了六七公分,差不多有五六目的樣子,看了程寧老師的教程后,模糊的理解了一下,可能是因為水底有水草,而且是用的鉛墜找的底,所以一直到現在為止我很少用在鉤上掛鉛附找底了,而多數的情況都是鉤上一小塊相當于一餌料重的橡皮去找底,找到底后,還要上下移動浮標,來驗證找的底是不是過底。很多釣友們應該也遇到過類似的問題,我就根據我平常垂釣時積累的一點找底的經驗分享給大家,供以參考和學習。 首先找底時鉤上所掛的東西,和它的體積、重量同你使用的釣餌有多大區別。如果是自然環境中長期穩定的靜流區域和積淤較厚的養殖池塘,水底一般都有厚度不等的粥醬狀“虛底”。用比較重的鉛皮裹在鉤上找底,鉤很容易穿過虛底落在較硬的“實底”上,當你換上釣餌時因餌的重量比鉛皮輕了許多,鉤沉底不是落在虛底的表面就是埋在淺表,浮標露出水面的目數自然就增加了。所以我還是推薦大家在找底的時候帶上提前備好的橡皮,但必須強調的是橡皮塊的大小和重量應該與釣餌的體積接近,一旦橡皮塊的重量超過釣餌達到一定程度時也會出現以上現象。于是,不難想象,用既硬又重的釣餌在虛底較厚的水底,餌會穿過虛底落在實底上,魚看不見、吃不著餌,也是無法垂釣的。 我上面已經上了一部分找底的反向驗證,事實上,還需要釣友去驗證才能達到真正到底,具體驗證是否到底的步驟: 1、先提前決定好想要調幾釣幾,舉例,如果想調五釣五,如果你知道水深差不多兩米左右,可將浮漂先拉到半米左右,拋入水中,看浮漂是否完全沉入水中,完全入水就從現在開始剪鉛墜,直至出現目數為止,在鉤上掛一小塊橡皮,相當于一兩個餌料的重量為佳,開始找底,這個時候浮漂應該是沉入水中,我們就延長水線,直到浮漂露出1目左右,說明已經到底,這個時候往拿掉橡皮,再往下移動浮標10-20公分,開始剪鉛皮調漂到五目位置。 2、再次掛上相當于1餌重量的橡皮,看浮漂下沉幾目,假如下沉1目,往上延長水線,直到我們看到五目的時候說明下鉤的重量被地面承受,也就是到底了. 3、在縮短水線,大約1目左右,看現在是不是四目,如果是四目說明找的底是正確的。 掛上包餌料即可以垂釣了,步驟寫的繁瑣一些,語言表達可能不是太明確,但大題就是這個意思,在垂釣的時候要多多練習后才更好的掌握和應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