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從字面看,是因'子午’、'流注’而得名。'子’和'午’是十二地支中的第一數和第七數。它們分別表示兩種相反相成、對立統一的范疇或概念,是我國古代用來紀時、標位以及紀述事物生長化收藏等運動變化過程或狀態的符號。“流”、“注”兩字,乃表示運動變化的概念。顧名思義,子午流注就是時空和運動的統一,是中國古代人天合一理論在傳統生命科學,特別是中醫學中應用和發展的產物,是我們智慧的祖先在長期與疾病斗爭的偉大實踐中的成果。我國古圣先賢們在長期和疾病斗爭的過程中觀察思考、體悟,認識到人是大自然的組成部分,人的生活作息習慣應該符合自然規律,不可違逆自然規律。并認為,人的臟腑經絡、氣血陰陽在日、月、年等時間周期更迭節奏中,必然發生適應性變化,環環相扣,十分有序。子午流注具體應用就是根據人天合一的整體觀念和節奏觀念,高屋建瓴,因勢利導,因地、因時、因病、因人制宜,把握病機,從而合理調整患者氣血神志,調理臟腑氣血陰陽,激發其正氣和心身活力,恢復和改善人體健康狀態。 子午流注是中醫圣賢發現的一種規律,即每日的12個時辰是對應人體12條經脈的。由于時辰在變,因而不同的經脈在不同的時辰也有興有衰。掌握子午流注的規律,對養生和用藥都有很大的益處。 中醫哲學主張天人合一,認為人是大自然的組成部分,人的生活習慣應該符合自然規律。把人的臟腑在12個時辰中的興衰聯系起來看,環環相扣,十分有序: 1. 卯時( 5點至7點 )大腸經旺,有利于排泄; 2. 辰時( 7點至9點 )胃經旺,有利于消化; 3. 巳時(9點至11點 )脾經旺,有利于吸收營養、生血; 4. 午時(11點至13點)心經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環,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5. 未時(13點至15點)小腸經旺,有利于吸收營養; 6. 申時(15點至17點)膀胱經旺,有利于瀉掉小腸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氣"; 7. 酉時(17點至19點)腎經旺,有利于貯藏一日的臟腑之精華; 8. 戌時(19點至21點)心包經旺,再一次增強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9. 亥時(21點至23點)三焦通百脈,人進入睡眠,百脈休養生息; 10.子時(23點至1點 )膽經旺,膽汁推陳出新; 11.丑時( 1點至3點 )肝經旺,肝血推陳出新; 12.寅時( 3點至5點 )肺經旺,將肝貯藏的新鮮血液輸送百脈,迎接新的一天到來. 從亥時開始(21點)到寅時結束(5點),是人體細胞休養生息、推陳出新的時間,也是人處于地球旋轉到背向太陽的一面,陰主靜,要有充足的休息,才會有良好的身體狀態。正如睡覺多的嬰兒長得胖,長得快;愛鬧覺的孩子發育不好。 以上是子午流注的基本概況,作為知識了解可以,死用則不行。任何知識用死了都是"所知障"。讀者可按12條經脈在12個時辰中興衰的規律,逐漸探索適合于自身的保健方法。 ![]() 清晨3:00~5:00【肺經,服用藥物效果好】 《寅時》血氣流注于肺,稱為「手太陰肺經」。肺部功能欠佳者,在清晨時過敏性鼻炎及咳嗽、氣喘易發作;有些醫師認為嚴重氣喘患者,應在此時起床服藥,治療效果會更好,且宜吃補肺飲食,如燕窩、銀耳等。 早上5:00~7:00【大腸經,吃蔬果排便順】 《卯時》血氣流注于大腸,稱為「手陽明大腸經」,此時最適宜「方便」,因此很多早起的人就很容易排便,反之就容易便秘;所以,清熱滑腸最好的時間就是此時,由于有助大腸經的食物只有蔬菜水果,有便秘的人在此時,最好多吃高纖蔬菜及水果。 早上7:00~9:00【胃經,一定要吃早餐】 《辰時》血氣流注于胃,稱為「足陽明胃經」。陽明經是多氣多血之經,此時人體的胃腸消化吸收最強,是營養能輸送到各器官滋養臟腑的最佳時刻,這也是早餐在中醫里很重要的因素。 早上9:00~11:00 【脾經,禁食辛辣刺激】 《巳時》血氣流注于脾臟,稱為「足太陰脾經」,此時是人體氣血最旺時期,因此不宜食用燥熱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傷胃敗脾,即使是脾虛者進行補養,都要很小心。 中午11:00~下午1:00【心經,適度午睡佳】 《午時》氣血流注于心經,稱「手少陰心經」,陳旺全提醒,很多人說中午不宜劇烈運動,就是擔心在心經氣血充盈時,造成血脈運行紊亂,血不歸經,因此應適度休息,但午睡不宜過久。 下午1:00~3:00【小腸經,腸胃要休息】 《未時》血氣流注于小腸,稱為「手太陽小腸經」,此時是小腸經進行清、濁及吸收的時刻,營養吸收到體內,濁物送到大腸待消化及排除體外;未時過后腸胃開始休息,此后的晚餐時間含蛋白質和脂肪、淀粉類食物要少量攝取,否則易在體內累積。 下午3:00~5:00【膀胱經,多喝水利排泄】 《申時》血氣流注于膀胱,此為「足太陽膀胱經」,膀胱為腎之腑,兩者均屬水,因此這段時間要多補充水分,有助膀胱排除體內廢物,以促進泌尿系統的代謝。 下午5:00~7:00【腎經,工作完畢多休息】 《酉時》血氣流注于腎經,稱為「足少陰腎經」,腎經是人體協調陰陽能量的經脈,也是維持體內水液平衡的主要經絡,由于此時是工作完畢需稍事休息之時,因此不宜過勞。 晚上7:00~9:00【心包經,晚餐別太豐盛】 《戌時》血氣流至心包經,稱為「手厥陰心包經」,在中醫來說,心包經主瀉、主血,因此若晚餐吃得太豐盛,易生亢熱而致胸中煩悶、惡心,因此建議晚餐不宜過膩,餐后要休息,運動以散步的方式最好。 晚上9:00~11:00【三焦經,少喝水】 《亥時》氣血流至三焦經,稱為「手少陽三焦經」,掌管人體諸氣通往各臟腑,是為人體血氣運行的要道,特別是人體上肢,以及排水的腎臟均屬三焦經掌管范疇;此時陰盛,要安五臟以利睡眠,注意睡眠時不要特別壓迫到某側的手部,容易水腫的人睡前不宜多喝水。 深夜11:00~1:00【膽經,勿熬夜】 《子時》血氣流注于膽,稱為「足少陽膽經」,此時天地磁場最強,膽經會引導人體陽氣下降,是身體進入休養及修復的開始;熬夜會致膽火上逆,引發失眠、頭痛、憂愁易思等多種神經癥狀,因此宜多休養。 凌晨1:00~3:00【肝經,愉快入眠佳】 《丑時》血氣流注于肝,稱為「足厥陰肝經」,本經有疏利三焦,通調水道的作用,且由于肝膽互為表里,相互影響,休息才能使血回流滋養肝,否則就不利肝臟排毒功能。肝經具有調節全身的血液疏導全身,使氣血調和,宜在精神愉快下入眠,以免過度壓抑致氣血不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