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前幾天有人希望我寫一篇如何選股的文章,不過我當前的周記都是根據自己的思想和靈感隨意發揮,不會針對其他人的需求來刻意創作。過于市場化的東西,無論是音樂還是影視作品,都很難出現值得長期流傳的經典,我想寫文章應該也是如此吧。這篇文章提到了多只股票作為案例分析,由于我的軟件只能前復權,很多股票的漲幅計算應該都有錯誤,不過這些我覺得都不重要,因為談的只是一種模式和思路。有關我目前的第2重倉股,由于介入至今已經有一定漲幅,請各位注意投資風險,切勿盲目跟風。在選股上我抱著嚴謹、慎重的態度,盡量在自己熟知的領域和符合我標準的范圍內選擇;在持股心態上,我較大多數人要穩定,無論漲跌都能拿得住;而在操作上,我則是采取了“穩、準、狠”的手法,當時機出現時會果斷出擊。去年年度總結中,我公布的持倉是5只股票,其中沒公開的占9%的是國信,只是很遺憾,在停牌前我已經清倉,轉到了第一重倉股上。目前持倉依舊是5只,其中前2大重倉差不多占了8成倉位,我想無論是機構還是個人,可能都很少像我這樣持股集中的吧?事實上,08年下半年我曾滿倉大華一只股票。也許有人覺得這是賭徒,但還有一句話叫“藝高人膽大”。其實現實中我是從來不賭錢的,哪怕是玩牌,之所以敢這么集中,歸根到底是這么多年的經驗積累之后對自己和對企業的一種高度信任。正是由于我把有限的精力放到了極少數企業上,才導致我持股心態的極度穩定,也造成了我08年之后沒有一只股票虧損出局的記錄。 發完這篇后,暫時我要消停一陣了,不然人氣可能會爆棚。同時,也依舊希望@方舟88 不要推到今日話題,有緣能看到的早晚都會看到,一切順其自然吧。 投資周記0302---花開花謝 (2014-07-13 17:22:16)[編輯][刪除] 轉載▼ 標簽:股票 前天下午,一邊在家欣賞梅艷芳的《女人花》,一邊觀看大華、歌爾、藍標等長牛股的跳水表演。想起曾經風華絕代的梅姑年方40就香消玉殞,看著數年前一騎絕塵的大華和歌爾如今股價節節敗退,不由心生感慨,于是寫下這樣一段文字:"由來只有新人笑,有誰聽到舊人哭",一句簡單地歌詞,很貼切地描繪出近期的市場特征。成長股猶如女明星,大部分吃的都是青春飯,如果既年輕又漂亮,再配上些才藝,就很容易受追捧。一旦年暮色衰,哪怕你再有實力,也很難有巨大的市場號召力。投資成長股,跟演藝公司培養女星似有異曲同工之妙。 縱觀A股市場二十載,成長股可謂“江山代有牛股出,各領風騷三五年”。96~97年,受益于國產家電的進口替代浪潮,長虹和海爾高舉績優大旗,兩年時間漲幅高達約10倍;98年后起之秀夏新電子繼續引領消費電子升級,憑借小盤績優和高送轉,實現了3倍以上的年度漲幅;99~00年的網絡股大潮中,綜藝成了當仁不讓的紅星,一年多的漲幅就超過10倍;01年煙臺萬華橫空出世,一上市就以2倍漲幅成為熊市里最大的黑馬,并就此開啟價值投資和成長投資的先河,7年時間連續高增長高送轉,股價漲幅超過60倍。02~03年,哈藥又以近4倍的漲幅成為弱市中耀眼的明星,大消費概念也因此在價值投資者心中萌芽生根。04~07年,價值投資和成長投資雙雙迎來鼎盛時期,以蘇寧、茅臺、三一為代表的價值成長股蜂擁而出,漲幅超過10倍的股票俯首皆是。08年股市轉為長期熊市,但以大華、歌爾為代表的新興產業成長股登場,橫跨熊市6年之久,漲幅接近40倍;13年網宿和掌趣又繼續接過大華歌爾的大旗,以4倍的年度漲幅成了科技產業的新龍頭。 嚴格意義上來講,這些明星股都不能算是單純的炒作,而是在不同時期、不同經濟環境下對優秀成長企業的一種價值挖掘。這些股票處于上漲周期時有著幾個共同點:小市值、次新、高增長、高送轉。小市值和次新意味著年輕充滿活力,容易吸引市場眼球;高增長意味著企業能比較快地為股東創造效益,市場因此會給予較高的估值;高送轉雖然在境外市場不怎么被認可,但在A股市場卻是亙古不變的重磅題材,高送轉不僅增強了股票的流動性,也為股價的炒作提升了想象空間。隨著時間的推移,小公司漸漸變大,次新股慢慢成了老面孔,持續多年的高增長之后企業開始放緩發展步伐,而數次的高送轉也使得資本公積日益減少,企業的股本擴張能力也開始變弱。這時候市場就不再輕易給你成長股的待遇,而是把你當作價值股來看待,這就好比過了氣的明星,無論是演出機會還是出場費,都遠遠趕不上那些當紅新人。以前的一線女角淪落為只有當配角的份,甚至是跑龍套;而曾經的績優高成長也淪落為價值股,享受著可憐的低PE。成長股一旦被市場轉換為價值股,就會被很多主流資金無情地拋棄,如果再出現效益下滑,遭遇戴維斯雙殺,那股價的下殺就會更加慘烈,尤其是那些可以融券的品種,市場做空動能還會進一步放大。 由此可見,對成長股的投資,一定要把握好火候。如果賣早了,很難享受到企業高成長時市場給予的豐厚回報;如果賣晚了,在企業過了成長期之后還繼續持有,那么盈利就會遭遇較大幅度的回吐,甚至是由盈轉虧。10年前我作為價值投資的第一支股票航息,雖然在大牛市中表現不太搶眼,但3年多的時間也替我創造了8倍的利潤。原本我的目標是實現10倍收益后再徹底退出,但是大華的上市又讓我改變了主意。當時我將二者做了比較:航信總股本約3億,EPS1.53元,股價接近70;而大華總股本僅6000多萬,EPS攤薄后跟航信接近,從性價比考慮,很明顯大華定價應高過航信。而大華上市后股價僅40多,再加上行業成長性要遠超航信,所以我在航信除權后果斷切換成了大華。假如我航信一直持有至今,那么就不會有大華以及順絡水晶等股票的高收益,這6年下來差不多就是顆粒無收。假如我去年沒有清倉大華和水晶,那么不僅美亞、奧拓這些股票的利潤與我無緣,還要忍受市值大幅縮水的煎熬。同樣,今年舍棄省廣換入川大也是跟6年前一樣的邏輯。雖然省廣尚未到我目標位,但比較了一下省廣與川大,發現二者今年EPS可能接近,但一個總股本近6億且去年漲幅過大,一個總股本1.4億且回調較深,又處于行業的爆發前夕,我也毅然在省廣股價高出川大不少時做了切換。目前省廣持續走低而川大逐步走強,似乎又在驗證這種投資邏輯。正所謂“花開不多時,堪折直須折”,女人如花花似夢,股如女人人須醒。 成長股堪比年輕漂亮有才華的女人,作為一個聰明的女人,必然知道自己不會青春永駐,那么她該如何為自己的將來打算呢?從歷史經驗來看,具有大智慧的女人,除了在風光時為自己多做積累,也會在新生代中扶植嫡系,這樣即便自己年老色衰,依舊可以呼風喚雨。再來看上市公司,似乎也有這方面的邏輯。如果能在鼎盛時期未雨綢繆,通過創投或二級市場并購不斷孵化一些新的成長企業,就有可能延緩自身調零的周期。這方面比較成功的應該是復興系和長和系,清華同方也算是上市公司中嘗試較多的。以同方為例,自身經歷過2波較長的成長周期,第一波是上市后的97年到00年,股價漲幅超過4倍;第二波是07年到08年的大牛市,漲幅也是超過4倍。與此同時,同方又孵化出泰豪、國芯和同方泰德(港股)三家上市公司,還有兩家正處于IPO。盡管同方自身因成長性放緩導致股價不振,但孵化出的這些新秀又在日漸壯大,國芯和泰德也都成了近兩年的大牛股,繼續復制當年同方的成長股路線。遺憾的是,很多上市公司在企業鼎盛時期,通常只會想到擴大產能和并購資產,極少會去考慮在資本市場進行孵化。如果上市公司在市值突破200億之后,適當進行套現或利用閑散資金進行孵化,那么即便自身淪落為價值股,依舊可以通過這些孵化的新興公司繼續分享企業的高成長收益。如今市場比較流行外延式并購,但很少有分拆或二級市場舉牌。事實上現在二級市場的殼資源價值越來越高,有些垃圾公司就好比是黃金地段的一座破廠房,這也是很多垃圾公司在市值跌破8億后就很難再跌的原因之一。我們簡單以大華來做個假設:去年大華市值一度高達500億,現縮水至200多億,持股超過40%的董事長縮水也高達100多億,金額比同行大立40多億總市值還高。12年底大立的總市值最低不足13億,第一大股東持股為31%,如果大華當時拿出5億資金基本可以完全控股大立,然后再通過注入優質資產來提升業績,似乎又可以打造出一只成長股。當然這也只是簡單假設,實際操作起來會復雜很多,而且這也是上市公司考慮的事情,作為投資人只需掌握好成長股花開花謝這一規律并適時進退即可。 截止7月11日收盤,十年基準示范賬戶年度收益率為38.4%,同期中小板指數跌幅為--5.4%,領先指數43.8%。 |
|
來自: 昵稱14494967 > 《風生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