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公眾號”可訂閱哦! 【主持人說】 今天又到了金蘭君主持的“入門·經典·臨床”欄目。今天的內容偏于經典。 桂枝湯怎樣才叫“原方原藥”?先說“芍藥”,由于漢代沒有芍藥的栽培品以及白芍的加工技術,張仲景所用的“芍藥”只能是“赤芍”而非“白芍”,假若應用“白芍”之桂枝湯,當屬于桂枝湯的“變方”,功效略有不同。筆者在《傷寒解外方證原意·桂枝湯方義在宣衛降營》一文中指出,張仲景運用芍藥在于“通降營血”,使中焦營氣通往下焦,配桂枝以宣通上焦衛氣,桂、芍相配實際上在于通行營衛,使三焦營衛宣降得復。運用“白芍”的桂枝湯,因白芍苦味,較赤芍“通降”力減弱,其味酸而重在補益,故此后世一般解釋桂枝湯中白芍作用為“斂陰”,實際上是指白芍具有補益功效。 至于“桂枝”,嚴格地說,桂枝湯中的“桂”當為“桂心”,即是肉桂去掉外層粗皮(故此原書中桂枝的藥后注說“去皮”),剩下內層的肉質部分。有說由于外層栓皮性寒,故此需要除掉,簡言之栓皮并非藥用部位,不當摻雜。可是,假若按此要求,在現代臨床則難以開出處方,由于肉桂有多種不同規格,例如企邊桂、官桂、桂皮、紫油桂、清化桂、板桂等,實際上現在肉桂的質量參差,假如在處方上開出一味“肉桂”,到不同藥店買到的飲片不同,臨床療效難以把握,因此筆者不主張以肉桂原藥使用于臨床。 由于肉桂與桂枝均是來自同一植物,兩者藥性基本相同,均是“辛溫”,故筆者認為即使以現在的桂枝入藥,亦有相近療效。另外,使用桂枝需注意桂枝的粗細,假若是“嫩桂枝”,或稱為“桂枝尖”,即桂枝枝條最尖端幼細的部分,其中間木質最少,皮部最多,為桂枝藥性最為集中的部分,質量最佳,價格較貴;假若選用桂枝的飲片較大,則反映所用的部位為枝條接近樹干的較粗部分,木質較多,皮部較少,價格較廉,藥性亦相對偏弱,需要增大劑量才能夠獲得同樣效果。除了看使用部分的粗細外,亦要考慮藥物存放時間對于藥性的影響,假若藥物存放時間過久導致桂枝的氣味散失,即使是嫩桂枝亦可無效。臨床飲片的優質與否,必須依靠口嘗辨別。 桂枝湯中用生姜,由于藥店多不備鮮藥,需要囑咐患者自行到市場購買,結果往往質量難以控制。某些中醫院的藥房中,代煎中藥不備生姜,卻用干姜代替,此舉顯然不妥,干姜與生姜功效截然不同,張仲景加減一藥即另名新方。傳統藥房使用生姜會將“嫩芽”去掉不用,而生姜“皮”必須保留,只需洗凈即可。生姜具有藥用與食用的品種區別,食用的品種稱為“柴姜”,姜內的纖維絲條較多,稱為“柴性”較強;藥用的稱為“粉姜”,姜肉較嫩,較少纖維絲條,辛味較濃。故此一般菜市場所買到的生姜,功效一般較差。所謂“姜越老越辣”,生姜應當選擇老姜,嫩姜、子姜功效較差。 另外,使用生姜應當選擇“有機生姜”。據說生姜的田地在種植一次以后,土地需要經過七年以后才能夠繼續耕作,但今時菜市場的生姜個頭肥大,價格廉宜,但往往欠缺姜味,顯然使用過農藥化肥。筆者常用有機生姜,有機即是指按照傳統種植方法栽培,沒有使用過農藥化肥,故此有機生姜個頭相對較小,價格較貴,但其辛味與一般生姜有明顯差異,姜味濃厚,且多以粉姜作為其栽培品種,故筆者時常囑咐患者找尋有機生姜入藥。 再說甘草。甘草道地產區為內蒙古西部,故以“西草”為佳。桂枝湯中的甘草必須用“炙甘草”,不可用“生甘草”代替,一般認為生甘草能“清熱解毒”,而炙甘草則補氣,有一清一補之別,但筆者認為生甘草并非性寒,其解毒之功實為補氣后,正氣足而解百毒,故此生甘草與炙甘草差異不是一般所說的寒溫相對,炙后其實只是加強了甘草的溫補之性。但需要注意,炙甘草的“炙”,在漢代時是指“炒”,而非專指“蜜炙”,如《傷寒論》中厚樸亦需要“炙”用,枳實更說是“炙令黃”,顯然是指炒。但由于現代藥店較少備有炒甘草而多用蜜炙甘草,用蜜炙甘草雖未嘗不可,但是蜜炙后使全方的通行之性緩減,故此現代所用之桂枝湯,一般較原方效果緩慢。 蜜炙甘草還有其他問題。筆者在某藥店中找到“炙甘草”,往往蜜量使用太多,這亦使方藥變成加蜜之方,如丸藥一樣緩和藥力。蜜炙甘草應當以炙后不粘手為度。另外,炙甘草應用“蜜”炙,但究竟藥廠所使用的為何蜜就不得而知了。蜜本身有許多種類與等次,相信炙甘草不可能使用高質量的蜜如棗花蜜炮制,一般只用價格較低者。因此有自己藥店的醫師,應自己炒制生甘草。 大棗即現在之“紅棗”。這問題在北方一般不會混淆,但在南方不少藥店以“南棗”“黑棗”或者“蜜棗”等作為“大棗”,故臨床處方當寫明“紅棗”為宜,即沒有經過炮制之棗。既然稱之為“大棗”,顯然其個頭應當偏大,而不可能是“雞心棗”的小棗,但具體應為多大?筆者認為,按照桂枝湯的組方比例,大棗12枚的重量,應當在二兩到三兩的范圍,亦即在30~45g的范圍,1枚大棗應當重2.5~3.75g,現代不少大棗重量超過8g,甚至有數十克一枚的大棗,其中有些是食用棗而非藥用棗。按筆者使用大棗的經驗,30g大棗在藥店抓藥一般只能得到4~5枚,可知2.5g一枚的大棗當屬“小棗”,筆者后期較為傾向于“十二枚大棗”約等于三兩。 大棗的問題較為復雜,由于大棗在全國多個地區皆有種植,品種繁多,質量參差,若沒有經過深入研究,實難鑒別大棗的質量。傳統上大棗以山東、山西作為道地產區,但張仲景的家鄉河南本身亦種植大棗,究竟哪里的大棗最符合原意還需進一步研究。總體來說,大棗以個大、味甘為佳,沒有熏硫、發霉等問題。至于大棗是否需要“去核”的問題,有醫家認為棗核性寒,應當去之,但是張仲景沒有要求去核而只是“擘”(即掰開方便煎出藥性的意思,類似生姜的“切”,故處方亦可注明“切”)。由于棗核堅固,即使屬于寒性亦恐怕不能煎出藥性,故此同煎亦無妨。大棗應當在用時才切開,若藥廠提供去核的大棗,切開后則容易變壞發霉,去核之大棗亦難以鑒別棗之來源與質量,故選用整個大棗為佳。 桂枝湯煎藥時間,從水七升煎剩下三升(東漢一升約為現在之200mL),從水滾開以后開始計算,煎煮時間約為45分鐘,具體因火候或有增減。原書中所謂“微火”,筆者認為應當指水能輕微沸騰而見水泡滾起,假若完全不見水泡則火力過小。煎藥時是否必須要蓋上蓋,似乎并非重要問題,完全蓋上蓋可使水揮發時間延長,亦無必要。 使用桂枝湯原方,除了上述各種煎煮法外,更需要注意服用法,即頻繁服藥,每隔約4小時服一次,并注意觀察是否遍身汗出,若未愈則可繼續連服2~3劑,若一服即病愈則可停藥。桂枝湯的應用,應當包括啜熱稀粥、溫覆取汗以及各種禁忌在內,若沒有遵照喝藥、吃粥、蓋被等三步,即使對癥下藥亦未必能夠汗出病愈。一些中醫醫生處方桂枝湯而未能取汗,反而說“古方不能為今用”,實際上是沒有完全按照原方服用法所致。 |
|
來自: 雪山來客00 > 《傷寒論與經方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