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活寄生湯治療慢性腰痛 慢性腰痛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常因急性損傷遷延日久或腰部長期單一姿勢以及經常持續負重所致。中醫理論認為,“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指出了勞逸不當,氣血筋骨活動失調,均可致慢性腰痛,尤以40歲以上的人更易患此病。 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李良業教授將臨床上常見的慢性腰痛分為瘀血型、腎虛型和寒濕型三種,并以《備急千金要方》中的獨活寄生湯為基本方,根據不同病情辨證加減治療。 腰部長期疼痛,痛有定處,痛處拒按,甚則腰痛如刺,俯仰活動不便,證屬瘀血型者,加丹參、制乳香、制沒藥、土鱉蟲,去秦艽、防風、細辛。腰痛酸軟,喜揉喜按,腿膝無力,臥則減輕,勞則加重,反復發作,證屬腎虛型者,加附子、鹿角膠、菟絲子、山藥、山茱萸、枸杞子、龜板,去防風、細辛、秦艽。腰部疼痛,酸軟無力,遇勞加重,伴有畏寒喜暖,肢節活動不利,屬寒濕型者,加制川烏、地龍、紅花、白花蛇,重用寄生、牛膝、杜仲、當歸、地黃、川芎。 獨活寄生湯在骨傷科臨床應用近年來筆者運用獨活寄生湯加減,對頸椎病、腰腿痛、骨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骨傷疾病進行辨證施治,取得了滿意療效,現介紹如下。 頸椎病 陳××,男,45歲,于1990年5月15日初診。因長期從事教師工作,近2年來逐漸出現胸背部沉重,加重1月余。查:雙臂叢牽拉試驗(十),頸椎活動受限,舌淡苔白,脈弦細。證屬肝腎不足,氣血瘀阻型,用獨活寄生湯加減:獨活15g桑寄生20g秦艽lOg防風10g細辛3g當歸10g芍藥10g川芎10g炙甘草6g葛根20g羌活20g白芷20g。連服7劑,復診諸癥均見好轉,繼服前方7劑,以鞏固療效。隨診1年,未見復發。 按:頸椎病是一種常見病,病程長,痛苦大,常因勞累,素體虛弱,精血不足,外感風寒濕邪而致氣血瘀滯,搏結于頸項筋骨,經絡不通,而見頸項強痛,胸背肩胛疼痛,肢體酸脹麻木刺痛等。用獨活寄生湯治以益氣補血、通絡止痛。 腰腿痛 齊××,女,34歲,于1991年8月17日初診。主因腰痛伴左下肢麻木疼痛1年余。行走時癥狀加重,休息后緩解,查:腰部活動受限,直腿抬高試驗陽性。CT示:腰4.5推間盤突出,黃韌帶增厚,舌紅苔少,脈細數。證屬肝腎不足,氣血瘀阻型。予獨活寄生湯加乳香、沒藥各10g僵蠶10g 虎杖10g。治療1月后,患者癥狀明顯減輕,繼續鞏固治療兩周,患者癥狀消失。體感誘發電位檢查示:神經傳導速度明顯加快。 按:腰腿痛(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管狹窄癥等)多因感受風寒濕邪而致脈絡受損、氣血不通而致:臨床常表現為腰部疼痛,伴下肢竄痛、麻痛,行走不利,甚則生活不能自理。治之補益肝腎,溫經通絡,活血止痛。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王××,男,56歲,于1990年9月2日初診。主訴雙膝關節疼痛,活動時癥狀加重.經多方治療無效。查:雙膝關節間隙壓痛,有摩擦音。X線片示:雙膝關節間隙變窄。有增生現象。舌苔薄白,脈弦細。證屬肝腎不足、風寒阻絡型。予獨活寄生湯加何首烏20g桑枝20g伸筋草20g透骨草20g骨碎補15g。3月后諸癥大有減輕,繼服上方治療。 按:此病多為年老患者,素體虛弱,肝腎不足,氣血虛少,造成筋骨失養,風寒濕邪侵襲而致。病變部位以膝關節為多,癥見雙膝疼痛,活動痛甚,行走不便,治取補肝腎,益氣血,通經絡。 類風濕性關節炎 馬××,女.40歲.于1989年5月7日來診。主訴四肢末節疼痛,反復發作10余年.關節活動受限。查:四肢指(趾)間關節變形,血沉60mm/小時,X片示關節面有增生現象。給予獨活寄生湯加減:獨活15g桑寄生20g秦艽10g 防風lOg 細辛3g 川芎10g 當歸10g 生地15g 赤芍15g 桂枝10g 茯苓15g 杜仲10g 白芷20g 何首烏20g。連服3個月.癥狀消失,復查血沉降為正常,隨診2年,未見復發。 按:類風濕性關節炎古稱歷節病。緣由肝腎不足,氣血虛弱,當風或飲酒汗出復感風邪等因素所致。癥見四肢末節疼痛,周期發作,甚則關節變形,影響功能,治用滋養肝腎、補益氣血,通絡止痛。 獨活寄生湯是由四物湯加味而成,而四物湯是補氣血之基本方,也是骨傷科臨床中的基本方,四物補血效非常、補氣先補血,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因此,筆者把骨傷科由于素體虛弱、肝腎不足、外感風寒濕三氣雜合而致的一些常見病,運用獨活寄生湯加減以補肝腎、行氣血、祛風濕、通經絡,取得了很好的療效。 獨活寄生湯服用有講究 所謂“服用有講究”,似乎應理解為用什么劑型療效最佳。然而,本文所說劑型,既非傳統的膏、丹、丸、散,亦非現代的中成藥。因為傳統劑型,既麻煩又不方便,且療效不一定理想,而現代中成藥由于藥味固定,不適應臨床辨證隨癥加減,從而影響療效。那么,本文所指是筆者從臨床實踐中總結出的、旨在提高本方療效的劑型(亦屬傳統的)和服用法。 獨活寄生湯不可去細辛獨活寄生湯,為治久痹肝腎兩虛,氣血不足之常用方。其證乃因感受風寒濕邪,日久不愈,累及肝腎,耗傷氣血所致。風寒之邪客于肢體關節,氣血運行不暢,故見腰膝疼痛,久則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正如《素問·痹論》所言:“痹在于骨則重,在于脈則不仁。”腎主骨,肝主筋,邪客筋骨,日久必致損傷肝腎,耗傷氣血。新世紀《方劑學》教材解釋其方義:重用獨活為君,辛苦微溫,善治伏風,除久痹,且性善下行,以祛下焦與筋骨間的風寒濕邪。臣以細辛、防風、秦艽、桂心,細辛入少陰腎經,長于搜剔陰經之風寒濕邪,又除經絡留濕;秦艽祛風濕,舒筋絡而利關節;桂心溫經散寒,通利血脈;防風祛一身之風而勝濕,君臣相伍,共祛風寒濕邪。 似乎在臣藥中細辛可有可無,且細辛有小毒,可用其他藥代之更為安全。然筆者在臨床發現,去細辛后療效較差,百思不得其解。后讀《本草述鉤元》論細辛云:“究寒溫之用,其在至陰之分,雖不論于補陽諸味,卻能就陰分而散寒邪,即至陽之分,雖難比予行氣諸劑,卻能就陽分而散陰結。陰中陽通,則能資營氣而使暢也!陽中陰通,則能助風劑而使行矣。至其能治風濕痹痛,亦由陽虛化風,因之化濕也。凡陽虛郁風者多化濕,不可不知。”再讀名醫朱春廬經驗,始悟《備急千金要方》組方之奧妙:細辛有溫通陰陽之能,可助諸搜風散濕之藥以解痹而止痛,似有現代藥理減毒增效之功效,故不僅專為寒證所設。筆者用細辛常規6~9g,未見不良反應,再者我們當地還有用細辛作為調料燉肉之習俗,可見“細辛不過錢”之說有待考證。 |
|
來自: meijingqing > 《類風濕關節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