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山海經》2012-07-05 22:37:41| - 游神御氣的日志- 網易博客 二:《山海經》的真實性。司馬遷對《山海經》的評價是 “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由此可見在漢初古人就對這本奇書不認同。也說明這本書在漢朝就沒有大的改動。還說明秦始皇焚書也沒有把這本書列為禁書之列。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各種練氣士、方術士紛紛涌現。比如列子的御風術、彭祖的房中術,莊子的逍遙游、老子的無為、孔子的禮等這些人的道統得自黃帝《黃帝內經》 還有對周身事務的細致觀察和超神入勝的感悟所得到的。當中大部分沒有提及《山海經》,唯獨博學的孔夫子提到過麒麟、鳳凰、龍、還提到過防風氏的骨節。有這么一段敘述: 春秋時期,吳國攻打越國,占領了越國的都城會稽,得到越國珍藏的大骨頭。那骨頭實在太大了,光一節骨就要用一輛車來裝。吳國占領軍不知道這骨頭是啥玩意,就是問起越國人,他們自己也鬧不明白。 吳國國君就派遣使者,帶了這根大骨頭,驅車來到了魯國,請教博學多才的孔夫子。使者首先向魯國有關官員獻上了厚禮,打通關節,才見到了孔夫子。孔子正在主持祭禮,一聽特使駕到,不敢怠慢,撤下祭器,設宴款待。 宴席中,使者讓人用車裝來那根巨骨,恭恭敬敬地問孔夫子,說:“請問,這根骨頭為何如此之大?” 孔子仔細察看巨骨,略略思考一下,答道:“我聽說過一段往事。當年大禹治水成功后,召集群臣在會稽山①開大會,有個叫防風氏的遲到了,大禹命令將他斬首示眾。②防風氏的骨頭一節可以裝一專車,就像這骨頭差不多。”③ 使者聽了,暗中稱是,又問道:“那么你說的群神又是誰呢?”孔子說:“這很簡單,有各種神。守名山大川,能夠與風致雨,以利一方的就叫神,守社稷的是公侯,祭祀山川的是諸侯,他們都是屬于天子管轄。” 那使者為孔夫子的博學所嘆服,又提出了最后一個關鍵問題:“請問先生,那么防風氏又是守什么的呢?”孔子答道:“你聽我慢慢說吧,防風氏是汪芒氏的君主。守封,嵎之山。他們的神姓厘,在虞,夏是叫防風氏,商代叫汪芒氏,周代叫長狄氏,現在則為大人國。”使者又問:“那大人國有多高?”孔子說:“僬僥氏為矮人,身高三尺,是最矮的人了。大人國個子高,也只能高于他們十倍,大概三丈吧,這是人高的極限了。” 吳國的使者聽了,真有點像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但是,他越是聽不懂,越是欽佩。 關于防風氏的骨節后人認為是獸骨,是孔夫子依托先秦古籍》而庸拂世人的。但本人卻認為那么大的獸骨是什么野獸的,有人說是恐龍,如果是恐龍那么就是化石,是石質性形狀的骨頭,而且獸骨和人骨是有區別的。春秋具大禹時代有周朝800年,夏朝500年,也就是1300年。而且孔子好古風,對上古的研究很有力度。子貢問孔子,黃帝有四面,何解,孔子回答的就很全面很現實,是皇帝任命四個志同道合,不用協商的人治理天下。可見要想判斷《山海經》的真實性怎么理解是最關鍵的。至少孔子對其是很信服的。 另外上文劃線處孔子也說自己是聽說過一段往事而非讀自某本書籍可見在孔子時期《山海經》還未曾成本,只是口頭流傳在民間或者流傳在有學問的人之間。當今的學者也認為 《山海經》成書于戰國至漢代初年。《山海經》的山經許多人按文尋找有些人甚至說美洲的一些地方就是《山海經》中尋找不到的地方。那么大人國、小人國、鳥人國又在何方呢?難道是在另外的空間?本人認為《山海經》中內容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一:大禹和助手的所見所聞以及對自身氏族文化的研究。大禹治水13年走遍全國是必須的,把所見所聞記錄下是很正常的,把各個山的特產、各地的風俗調查清楚也是國家治理各地的依據。這段內容很可能是九鼎上刻的主要內容。二:上古的傳說。大禹和助手在勘察的過程中隨著手法的熟練和經驗的不斷積累發現有些地名和神話中的地名一致并且是最可能接近傳說的地方但是只有當地的傳聞未能見到實物所以把傳說也記錄下來。三:《山海經》成書的時期最可能是在項羽火燒秦宮燒毀了大量的書籍后,尤其是九鼎毀滅,當時的圖書官吏不忍文明記錄斷裂,便把夏以前的歷史匯聚,又添加了其他毀滅的孤本,為了逃避項羽的制裁添加了一些鬼神志怪。把傳說和現實混為一體是《山海經》的一大特色。有誰會想到共工是祝融的兒子?可見神的名稱在古代是不變的,懂的用火的人就是祝融轉世懂得的用水的就是共工轉世。 三:為何寫 《山海經》。前文說到《山海經》的前身是《禹貢》的調查資料,后來大禹把它記錄在九鼎上,其實這一切都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洪水決定的,沒有這場洪水也許大禹不會登上王位,也許社會永遠不會進化到奴隸制。首先分析一下為何有此洪水? 現存的史書中未曾記錄這場大洪水是怎樣發生的,是大雨還是地震引發的都未曾記錄。現代科學也確實證實1萬年前確實有場大洪水,把山都給淹沒了,持續了40天到120天。但是大禹治水卻是13年。可見這場大洪水有可能是這樣發生的,一顆冰流星撞擊到地球引發了大洪水,洪水如果是下大雨引起的就必須需要大量的水蒸氣,地球上的水是循環的水蒸氣蒸發和降雨是相等的,如果有這么大的洪水,全球的海水有可能都要蒸發,僅靠一顆太陽是辦不到的,只能是外來因素。這顆冰流星降落在圣經中記載的地方,引發了全球洪水,洪水經歐亞大陸由青海流向東海,到中華大地時已經微弱了至少當時鯀還可以組織人力用麻袋子裝的沙土也就是息壤去抵御洪水,但是這場洪水太大了群山阻擋了泄洪,有些盆地 都成了海洋如四川 。《山海經》中最后一段文字真實再現了當時的情景“洪水滔天,鯀 竊帝 之息壤 以堙 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 殺鯀于羽郊 。鯀復 生禹,帝乃命禹卒 布 土以定九州。”這段文字并沒有交代洪水的來歷,直接就說洪水滔天就說明這場洪水是外來的當時九州境內沒有下雨也沒有地震。 ‘鯀 竊帝 之息壤 以堙 洪水,不待帝命”為何不待帝命,一說明當時的組織管理很松散,二鯀當時囤積了大量的財富想造反,三鯀當時任命治水的官吏心系民眾。如從孔子的角度去解讀可以這樣理解:洪水越來越嚴重,誰也不知道怎樣發生的,鯀沒有等待到帝調查清楚就仍舊按帝以前治理洪災的經驗,就發動全國修建土壩,等帝調查清楚后發現鯀的獨自行為嚴重影響到泄洪,導致大量損失,帝派祝融殺鯀于羽郊。 “帝令祝融 殺鯀于羽郊”這段文字說明帝命祝融部落去侵占鯀的部落,掠奪鯀的全部財富,雙方在羽郊大戰,鯀被殺。 “鯀復 生禹,帝乃命禹卒 布 土以定九州”由于鯀的部落世代治水,通過祭祀的儀式篩選出鯀的神通轉嫁到了禹的身上,帝命禹世襲了鯀的職位和地位身先士卒攜帶筑壩經驗去治理洪水。 由上文可見大禹治理洪水的范圍只在九州之內。山海經中的海經卻已經超出了九州的范圍,由此可以推論大禹是想徹底查清這場洪水才跟著水流出海,當時沒有發達的海上交通工具,很可能禹攜帶全族建造了類似于方舟的大盒子順流而下漂洋過海到到達了北美洲的大峽谷,到達了海水消失的地方才回到中土。關于其中的見聞大禹描述的可能都是現象而非本質。黃帝得天下是因為得到了神的暗示才能成功,但是山海經中卻沒有指出大禹接到誰的暗示,只是“帝乃命禹卒 布 土以定九州”也就是按照帝的命令去辦事。 山海經出現在九鼎上可以說是大禹為了鞏固權力。也可以說山海經就是為了鞏固皇權。《黃帝內經》是人類對自身的探索,而《山海經》則是對人類外界的探索,兩者應該可以并駕齊驅了。 四:《山海經》中為何出現神怪。《山海經》中的神怪有許多在現實中是可以找到的比如猩猩、巴蛇、犀牛、雙頭蛇、等但是也有許多是未曾找到的像鳳凰、龍、麒麟、這些數量稀少、力量強大的神獸問題是大禹和他的助手是怎樣發現的。可能是這一時期比較特殊,洪水滔天,各種神怪都需要躲避洪水不得已才紛紛出現。關于其中的神話可能是現實與神話有相似的地方,就像前文所說是當地的傳聞而非親眼所見。 其實有一種預感山海經中所描述的都是真實的。對于其中夏朝以后的描寫可能是當時的特異功能者預測到的。姜太公有萬年歌夏朝就沒有大預言師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