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艱苦勤奮 步步扎實
李忠明出生在全州東山瑤族鄉(xiāng)白竹村委坪香村,自幼家貧,父母以“彈棉花”為生,條件艱苦、生活拮據(jù),可想而知。家人根本無暇顧及他的學習,但他非常懂事。 我們初次見到李忠明,他正與同學在全州高中校內(nèi)九曲橋心柳林島準備填報高考志愿。身著白T恤、黑色運動褲,腳穿平底鞋,一副眼鏡配小點胡子,略顯出青春氣息與書卷味。 面帶微笑、樸素自然。與他交談,知道他為人低調(diào),性格內(nèi)斂而不張揚,對考試看得很淡。
Z(作者):“你考得這么好,你覺得高考成績對你意味著什么?” L(李忠明):“它只是我進入大學的門票。并不代表什么。” Z:“你覺在高考中取勝的關鍵因素是什么?” L:“心態(tài)+運氣+平時的努力。” Z:“如果再來一次高考,你有把握再次奪魁嗎?” L:“沒有把握。” Z:“你喜歡讀書,所以才取得如此好的成績?” L:“嚴格地說我不是喜歡讀書,只是覺得讀書學習是人生的必須。” 三、感恩他人,淡化自我 與李忠明及其父母交流,發(fā)現(xiàn)他們都有共同的特點:淡化自己的成績,歸功他人的教育。 Z:“你成為高考狀元,自己最感恩的人是誰?” L:“父母、老師和同學。” Z:“你覺得他們當中誰對你的影響最大?誰最值得你感恩?” L:“這是很難說的,因為不同的人對自己人生成長是不同的,不能一概比較。” 當我們來到李家,見到李忠明父母,他們都非常高興。媽媽在鏡頭前說:“我們沒有文化,不會管教孩子。孩子取得今天的成績,都是學校、老師的功勞。借此機會,我要感謝社會,感謝老師,感謝學校,培養(yǎng)了我的孩子。希望孩子繼續(xù)努力,到大學還要努力,到社會更要努力,不能停留在狀元的光環(huán)上。” 李忠明(中)與同學在接受記者采訪 四、高度自覺 自我規(guī)范 李忠明父母是普通的手工勞動者,他們平時忙著做“彈棉花、做棉胎”,根本沒有時間管孩子,更不用說指導孩子的學業(yè),平時全靠他自覺。 到了高中,從學校回到家,他先看一會兒電視,然后就學習;晚上11點鐘睡覺,特別到了高考前兩個月,有時做題也到深夜12點鐘,但從來沒有熬夜。” “單說,輔導,我們輔導不了他,就算能輔導小學,可初中高中,哪個普通父母都能輔導得來呢?就要自覺,靠自己、靠老師,聽老師的就好。” 談到理想,李媽媽說:“他有自己的理想,超過了我們,我們的理想連大學都上不起,他自己能努力考出好成績,到自己理想的大學念書,全靠他自己。”
五、淡化考試 歸功運氣 “考試算他運氣好啊。”媽媽說,“考試回來我從不問成績。特別是高考,你一點都不要說,不要問。你越講他越著急。每考一科,不用問,準備好飯菜給他吃就行了。 李忠明成為狀元,他的成長經(jīng)歷給我們多方面的啟示:教育中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我們今后如何教育孩子?面對各種紛繁復雜的輔導班對我們該怎么辦?讓我們共同探索,與狀元一起成長…… 門口有紅紙藍色門的是李家打棉胎的地方
|
|
來自: glhly > 《〔19〕家有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