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魯藏布是條執拗的江,遇山非得拐出個驚世大馬蹄,可它在遇到南迦巴瓦之前,原來嫻靜得波平如鏡。 這是一段雅魯藏布改變流向之前、桃花的嫣然映在雪線之上的旅程。 文、圖 | 真館 編輯 | 楊揚 百巴村:畢秀和古秀 百巴村口,玻璃房子赫然站在云隙的陽光里,氆氌躺在大大的案臺上,塑料保溫杯、針線簍零零落落站在一邊。門沒有鎖,但沒有人在。藏香豬一家老小篤悠悠繞過玻璃房子和轉經筒林立的小溪,去往桃林深處了。 四十米見方的箭場,地上紅紅綠綠的弓身上寫著英文字母,不再是兩片竹子做的了,而男人們還是整整齊齊戴著加夏、穿著古秀、蹬著達松,次第張弓。嘯聲猶在耳側,五十米外,箭已飛過夏巴,瑪爾蒂應聲而落。一碗碗家釀的青稞酒滿上,指尖三彈,敬天、敬地、敬友人,于是男人豪飲、女人歌唱。 世居密林的工布人曾以狩獵為生,這兩千多年前就有的響箭箭頭內藏四個小洞,箭離弦后空氣穿洞的尖利嘯聲曾令多少野獸戰栗,也曾讓敵對部落和一百多年前入侵西藏的英軍聞風喪膽。如今陽光和暖,青稞田沛,人們已不必在林間逐獸,箭也不再被用于射殺,成了農閑時的歌酒節目。 叢林之外,村落之中,不變的,除了畢秀威颯的響聲,還有人們的衣裳——古秀。因為西藏多山,不同地區氣候和地貌差異較大,藏族服裝也呈現出迥異風貌,古秀就是林芝地區工布藏族特有的服飾。來過林芝的游人常有此感,穿行在雪云下的古秀,如白絹點墨,本身就是一道寫意奇景。 這種無領無袖的坎肩,前后兩片衣襟靠腰帶固定在身上,適于在高山叢林中狩獵,寬闊的肩部能遮擋林芝頻繁的降雨,其功能性堪稱工布版的沖鋒衣。滾緞的金邊銀邊閃亮在訥訥又敦厚的羊毛氆氌上,更顯得灼灼其華。為氆氌染色的傳統染料,來自村中常見的核桃樹,每到成熟季節,核桃的一大使命就是捐出它們的皮,將氆氌染成這仿佛來自密林盡頭、大地深處的神秘棕色。如今古秀的氆氌還是這個顏色,只是染色仍用古法的,恐怕只剩為數不多的老人了。 酒干歌畢,玻璃房子又開始走線穿針,隔壁屋里,縫紉機踏板嘩嘩,一塊塊氆氌變成了城里人可以背的玲瓏小包——她們要做的正是將工布傳統工藝融匯在可用于現代生活的產品中:縫紉機,不排斥,因為樣式仍然是工布的,操作者的雙手,是工布女人的雙手;玻璃房子,不排斥,房子沒有灌注水泥地基,而是打樁后搭起來的,日后如果搬遷拆除,這塊地方,還可以繼續種土豆;所有的材料和設計都是從八一鎮上的林芝毛紡廠來的,統一標準,不排斥,因為若符合現代市場規律,它更能將屬于工布的生命力真正帶到今天。 ▲ 如今林芝的年輕女孩中已經很少有人會織布了,圖為一位母親正在教女兒織布。 ▲ 百巴村村民的家,一般是二到三層藏式小樓,院落里種著桃樹,這里樓梯對面掛的包是男主人親手用獸皮和貝殼做的。 ▲ 身著工布傳統服裝古秀的少女在村外的原始森林中放牧 八一鎮:毛紡廠往事 雅魯藏布江倚著桃樹蜿蜒的隊伍繾綣東行,途中邂逅從米拉雪山來的林芝母親河——尼洋河,遂帶走了這滴神女的眼淚。兩河交匯之地的三十公里外,原先只有幾個零星村落,如今大中小商場、全國各地風味餐廳、星級酒店和現代居民樓鱗次櫛比,已是一座和內陸相仿的繁華小城,它就是游人來林芝的大本營——八一鎮。 ▲ 村落遠處就是雪山(攝影:劉振源) 而墾荒建城于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八一鎮,一個重要的產業起點,就是林芝毛紡廠。六十年代,上海毛麻公司維綸粗梳毛紡織廠連同全部人員和設備越過國土對角線,空降在四千公里外的林芝。當時毛紡廠的主打產品“高原牌”毛毯曾是人們回內陸探親時必帶的禮物,就算是廠里職工也需要廠長簽字才能買到——風光一時無二,嫁給毛紡廠的工人,甚至曾是不少當地女孩的憧憬,因為那意味著穩定寬裕的生活。 但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長三角民營工廠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下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林芝毛紡廠高昂的成本和陳舊的設備日漸積重難返,失去了國企老大哥的優勢,之后拉薩商業局不再統購統銷又是致命一擊,到九十年代,隨著設備的清出,林芝毛紡廠二十余載的輝煌落幕。 ▲ 雅魯藏布江旁的桃花大道 又是二十年。機器運轉的隆隆聲再次從原毛紡廠車間里傳出。當地政府投入資金為毛紡廠購買設備重新啟動生產,供給林芝各個非遺項目點進行加工制作。設計師蓋宏睿從纖維技術的改造做起:高寒地區的長纖維較為堅硬,本身已不適應許多現代日常用品的需要,她從山南地區收購萬噸羊毛,因為林芝當地植被太高,羊群活動其中,羊毛容易有刺,而山南的羊毛更適宜紡織。 為了使用者更柔軟的體驗,圍巾材料一般選用羊頸部的羊毛,頸部羊毛雖柔軟卻太短,她不斷試驗,得出讓它變長的方法;計算纖維的長度、黏度、密度,突破當地歷史上最多的13支紗,研究出了21支紗的更細膩的產品,這只有利用毛紡廠現代化的設備才能得以生產。 染色步驟同樣在毛紡廠進行:曾經就地取材的天然染料,如今代之以從瑞士進口的全球最貴植物染色劑,染色效果更加穩定,也能夠保證批量生產的效率。 ▲ 工布地區的傳統織機 ▲ 重新運轉后,林芝毛紡廠的全新產品 如同那換了金屬質地的弓,射出的仍然是工布的畢秀。有了現代工藝的支撐,氆氌仍是氆氌,只是工布女人的活計,就不再只是自己身上的古秀。 ▲ 農閑時,工布男人的一大娛樂活動就是射響箭“畢秀” 今天的廠區部分已經開放成展示廳,服裝、包具、家居用品…… 鮮明又重新布排過的工布顏色,似曾相識又無所具指的工布元素,紛紛織縫進屬于當代的生活耐用品中。它們是毛紡廠轉世的初啼,是對接高原秘境和都市日常的旋鈕,是畢秀和古秀在新世紀的回響。這里迎接遠客的,有青稞酒、酥油茶亦有現磨咖啡,有糌粑也有曲奇。就如桃花盛放于雪山,上海獨步在高原,混搭而不違和是因為,天地間致美通韻。 雨霽,撥開一路荊棘,登上比日神山。俯瞰毛紡廠這座當年的“上海小鎮”:家屬樓齊整地斜線布列,紅磚小道通到房前,住宅區中間是幼兒園,再向前,一路之隔就是工廠。 云蒸霞蔚中視野漸淹,廠區六十年代的榮光宛在云底重現:小賣部、廠部、大會堂、俱樂部,乃至廠子自己的菜園和水廠……那些臉頰初泛高原紅的上海工人和家屬,唱著《咱們工人有力量》,昂揚又輕快地穿梭其間。未幾,這往事又如蜃樓般消散。 神歸目明后,從四周簇新的建筑里一眼識出毛紡廠的包豪斯輪廓,銀亮傾斜的屋頂魚陣般橫臥在林芝群山腳下,共遠處的尼洋河渾成一色。雅魯藏布江帶走了這滴神女的眼淚,一時仍不忍疾流,只有打開地圖的我們知道,它將在不遠處遇到南迦巴瓦,它將用最執拗的彎道抱攬神山。 林芝特色物產 松茸、天麻、蟲草、青岡菌、三七、靈芝等。 林芝特色美食 魯朗石鍋雞,鍋是用墨脫的一種云母石手工打鑿而成的,雞是選用藏民在高原上放養的藏雞,以雪山上流下的純凈天然溪水,配以松茸和手掌參,慢火煲出。在多雨時節,呷一口熱湯,驅潮暖胃。 林芝地區平均海拔為3000米,一般情況下,高原反應問題可以忽略。 拉林高速將在年底貫通,屆時從拉薩到林芝也將從原來的7小時縮短至 3小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