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資源型城市生態環境整治及對我國的啟示來源:經濟預測部 作者:朱敏 時間:2015-07-31
資源型城市是伴隨著豐富的自然資源開發而發展起來,并且是以資源開發利用為主導產業支撐整個城市經濟發展的一種特殊城市類型。我國資源型城市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能源保證,但同時由于資源的長時間開采挖掘,使得資源型城市普遍面臨著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問題。國外德國魯爾工業區、日本北九州等城市也曾經歷類似階段,因而,借鑒國外資源型城市生態環境整治及經濟轉型的經驗和教訓,對于我國資源型城市生態修復、產業轉型及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均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國外關于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理論研究綜述 關于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相關研究,國外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三種: 一是以羅馬俱樂部為代表“零增長”的悲觀主義的“增長極限論”,認為目前地球環境正遭到人類的浪費和破壞,避免這種狀況的最好辦法就是限制增長,使之成為“零的增長”。該觀點的提出使人們對發展過程中人與自然的不協調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但違背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 二是盲目樂觀的“技術決定論”或“無限增長論”,認為只有新的技術和資本能夠增加生產,保護并改善環境。主張科學技術進步和對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對人類社會發展有一定意義。 三是系統論觀點。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經濟學家格魯斯曼等人,通過對42個國家橫截面數據的分析,發現部分環境污染物(如顆粒物、二氧化硫等)排放總量與經濟增長的長期關系也呈現倒U形曲線。當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時候,環境污染的程度較輕,但是隨著人均收入的增加,環境污染由低趨高,環境惡化程度隨經濟的增長而加劇;當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后,也就是說,到達某個臨界點或稱“拐點”以后,隨著人均收入的進一步增加,環境污染又由高趨低。這種現象被稱為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后來被許多學者、專家嘗試多種方法、利用各種數據進行不同論證,也得出了經濟發展與環境呈倒U形曲線。盡管存在許多疑義、質問,但贊成者卻占多數。 而經過多年發展,國外許多專家學者逐漸形成了資源型城市生態環境整治的相關理論,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并且影響較大的理論有以下四種: 1、生態環境治理的外部性理論。外部性(Externality)是由英國福利經濟學家庇古首先提出,并由美國新制度經濟學家科斯加以豐富和完善的一個重要經濟學概念。它是伴隨著生產或消費活動而產生的,具體指在實際經濟活動中,生產者或消費者的活動對其他生產者或消費者帶來的非市場性的影響。其中,有益的影響稱為外部經濟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響稱為外部不經濟性,或負外部性。與生態環境治理問題有關的外部性,主要是指生產的外部不經濟性,即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產生了環境污染,而治理費用卻由社會承擔,企業私人成本小于社會成本,產生了負外部性。該理論的提出,擴大了經濟理論研究者的視野,深化了人們對市場經濟的認識,奠定了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理論基礎,為政府提出了一套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對策。 2、生態環境治理的博弈理論。博弈論(GameTheory)是研究各方策略相互影響的條件下,理性決策人的決策行為的一種理論。一個完整的博弈包含博弈的參加者、策略空間、進行博弈的次序和博弈的信息四項要素。博弈論在生態環境治理中有明顯的應用,排污企業將大量未經處理的污染物直接排出而又常常不需為此承擔責任,而受到污染的居民因不知道其對自己身體健康的危害,或是處于弱勢群體,而無法與這些企業抗爭。因此這些企業因缺乏有力的監管而得以繼續任意排放。環境污染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和身體健康。因此,控制污染已成為極其重要的環保任務。而許多企業受經濟利益的驅使,私自偷排,即使被發現查處,也僅僅交一定的罰款,相對于環保治理的成本而言,這點罰款不足以對其產生威懾作用。同時,環境是公共品,具有非排他性,治污企業并不能制止其他企業的排污行為,而且治污企業為處理廢水花費了成本,可能造成在市場競爭中相對同類的排污企業處于不利的地位,所以很多企業寧可排污而不愿治污,這里面存在著明顯的博弈心理。 3、生態環境治理的系統論。環境是一個復雜巨系統,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系統方法是指從系統的觀點出發,著眼于整體與部分、整體與環境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綜合考察對象,求得整體最佳功能的科學方法。系統論在生態環境治理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環境的系統性一方面表現在某一特定區域的環境與主要污染物相互間存在著內在聯系,另一方面表現在環境和其他自然環境以及人類的經濟活動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和制約的關系。這種系統特性決定了對環境要實施綜合管理。其思路是改變傳統的管理模式和防治模式,把污染物資源行政區劃分塊管理轉變為以區域為單元的綜合防治和管理,形成行政單元管理服從流域單元管理,流域單元管理指導行政單元管理的運作模式。比如在水環境治理中,實施跨流域調水是政府優化配置流域水資源的一種重要手段,對調水沿線流域進行水環境治理是實施這一宏觀措施的必要舉措,也是一項系統工程。調水沿線各行政區劃城市的水污染治理對整個調水沿線流域的水污染防治有著重要的影響關系。在實施流域管理過程中,要充分通過法律、經濟和行政等手段強化水環境系統流域管理,克服部門保護主義和分散管理的弊端,對地表水和地下水、給水和排水(污水)、供水和需水由一個管理機構實行統一全面管理。 4、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庫茲涅茨假說。關于經濟增長與環境質量之間關系的研究,一直是經濟學理論界的一個重要課題。上世紀90年代以來,SPM、NO、SO2和CO2等污染物的排放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后果,再次引發了對可持續發展中經濟與環境關系的探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成為目前研究的重心,以人均收入代表經濟發展水平作為橫軸,以排污量代表環境退化水平作為縱軸,可以看出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上升,然后在收入達到一定水平時,排污量隨著人均收入的進一步提高而降低,說明經濟發展引起環境質量的提高,使發展對資源的壓力下降。 二、國外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及生態環境整治模式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類需求層次的不斷提高和可持續發展的現實要求,傳統的資源型產業將逐漸被新興的高技術產業所取代,與資源型產業高度關聯的資源型城市也就難以逃脫衰退乃至消亡的命運。世界各國的資源型城市都是如此,德國的魯爾、法國的洛林都是資源型城市集中的地區,經過30多年政府主導的、高投入的轉型,至今尚未完成,且效果不盡理想。可以說,資源型城市轉型是至今為止尚未破解的世界性難題。從資源型城市的發展過程來看,資源型城市表現出比較鮮明的階段性,即經歷勘探開發、建設、興盛、停滯直至衰落的過程,這與產業發展的生命周期相適應。美國的地質學家胡貝特將一般礦業城市生命周期分成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預備期,資源開發前準備階段。 第二階段:成長期,全面投產到達到設計規模階段,工礦業發展,城市化加快,人口劇增,污染日益嚴重。 第三階段:成熟期,生產達到設計規模階段后繼續發展,利用主導產業的前向后向和旁側聯系發展相關聯的產業,礦產綜合區域發展程度逐步提高,規模逐步擴大,財政資金積累加快,但開采條件惡化帶來效益威脅。 第四階段:轉型期,以礦業為主體的產業地位下降,如果有新的產業興起,礦產區域的性質功能轉變,一般演變為綜合性工商業中心城市。如果沒有新的產業興起,大量工人下崗待業,財政困難,城市開始衰退、消失。 上述關于資源城市的發展規律論述,具有一定普遍性,但也只揭示了礦業城市資源開發周期的特點,而沒有兼顧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的發展給資源型城市帶來的沖擊,也沒有考慮不同經濟體制下,資源城市發展周期及轉型方式的不同。應該說任何資源型城市的第一、二階段總體差別不大,一般在后兩個階段就顯示出明顯的差別。因而,國外處于不同國情、不同發展階段的資源型城市在經濟轉型和生態環境整治中,表現出了各不相同的模式。 日本北九州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其典型對策是發展環境產業,發展循環經濟,積累先進的環境技術,形成了發達的環境產業,帶動整個產業的發展。日本重化工業基地北九州發展戰略由石化工業向能源節約和深加工工業轉移,深入研發廢棄物再利用技術,實現了石油化工循環經濟,有效地減緩了生態環境問題。 美國的資源型城鎮生態環境治理是綜合考慮環境和經濟效益,促進污染地開發和再利用。美國休斯頓在傳統石油工業基礎上延伸產業鏈、扶持新興的宇航研究主導產業,建成多種產業集群并存的綜合性基地。 澳大利亞提出了“最佳實踐”理念,加強環境管理,制定環境標準和制度,有效減輕采礦工業環境污染,突出生態原理應用和生態可持續發展,促使環境管理貫穿于社會發展全過程。 德國魯爾工業區的典型對策,是實施礦區生態恢復建設與保護,把煤炭轉型同國土整治相結合,列入地區發展規劃,提高環境對外資的吸引力。魯爾工業區走多元化經濟發展之路,大力發展工業旅游和文化創意產業,再以優美的生態環境增強投資吸引力,實現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 三、國外資源型城市轉型對我國的啟示及相關建議 從國外典型資源型城市的轉型經驗看,資源型城市轉型均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扶持,并且結合本地資源優勢,走出了一條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結構優化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綜合上述國外資源型城市生態環境的治理經驗,對我國的啟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確立經濟與環保綜合考慮的環境管理機制,能夠將經濟發展于環境保護有機聯系起來。二是環境管理貫穿于礦業開采的始終,從開始到生產直至關閉將環境管理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來做,改變過去先污染后治理的環境保護模式。三是將環境管理和發展環境產業有機結合,在治理環境問題的同時,有目的的發展本地區的環境產業,走出一條綠色的、健康的經濟增長模式。四是注重污染區的生態恢復,加強對生態系統的恢復和重建。 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我們認為我國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應從四個方面入手: 一是重視產業轉型,加大扶持力度。資源型城市在工業化進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為國家積累了巨額的資金。同時,這些城市大多數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著經濟聚集和輻射作用,扮演著區域增長極的重要角色,對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這些城市,由于行業調整矛盾集中和城市自我調控能力有限,完全依靠市場機制將會引起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國家有必要制定相應的規劃和政策,加大對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的支持力度,針對資源型城市的實際情況實施一系列優惠政策,給予及時的財政支持,如加大轉移支付力度,投資興建大型基礎設施等,使這些城市擺脫衰退陷阱,重新走上發展之路。 二是實施制度創新,深化市場改革。對我國城市來說,資源型城市主要興起于計劃經濟時代,帶有十分顯著的計劃經濟烙印,這是造成產業轉型障礙的重要原因。因此,資源型城市必須加大改革力度,實施制度創新,釋放被原有體制所束縛的經濟潛能,為城市經濟真正引入市場機制創造必要的微觀基礎。 三是選擇主導產業,優化經濟結構。根據其資源狀況、區位條件、生產要素配置、市場拓展度等優勢以及城市的發展戰略來選擇適當的主導產業,注意發揮資源和技術的優勢。既要遵從資源采選業作為資源型城市支柱以滿足國民經濟基礎產業發展需要這一客觀事實,又要發展替代產業以改變原有產業結構的不合理性,以促進城市與區域產業結構合理化。 四是改善生態環境,發揮比較優勢。資源型城市應做好城市規劃,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增強對外的溝通能力和輻射能力。加強環境污染治理,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提升城市環境質量,為招商引資提供良好的硬環境。資源型城市在吸引外資時應揚長避短,發揮資源型城市具有豐富的資源,充足的動力供應,大量空閑土地和廠房以及廉價的勞動力的優勢,從具備比較優勢的資源精深加工起步,逐步形成多樣化的產業結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