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上肌肌腱炎系由局部外傷、勞損或感受風寒濕邪,使局部產生無菌性炎癥,從而引起局部疼痛及活動受限者,稱為岡上肌肌腱炎。 本病又名岡上肌腱綜合征、外展綜合征。好發于中年以上的體力勞動者、家庭婦女和運動員。 【解剖生理】 岡上肌為長三角形雙羽狀肌,位于斜方肌深面,肩胛骨岡上窩內。岡上肌起于岡上窩骨面及岡上筋膜內面,肌纖維向外行,經肩峰和喙肩韌帶的深面,后移行為扁腱,緊密附著于肩關節囊的上部,參與肩袖的構成,最后止于肱骨大結節上產中(圖5-11)。肌腱的上方隔肩峰下滑囊與喙肩韌帶相貼。肩峰下滑囊對岡上肌肌腱起著很好的保持作用。 肩關節外展運動是肩關節運動的主要形式之一,岡上肌是肩關節外展運動的重要肌肉,活動頻繁。又是肩部肌肉收縮力量的交叉點,因此是比較容易損傷的肌肉。 岡上肌的血供主要由肩胛上動脈供應。肩胛上動脈越過肩胛橫韌帶,入岡上窩,貼岡上窩的骨面走行,發出分支支配岡上肌。岡上肌受肩胛上神經支配。肩胛上神經由臂叢的上干分出,經肩胛橫韌帶深面,肩胛切跡內入岡上窩,后又繞肩胛頸入岡下窩。 【病因病機】 (一)損傷與勞損:岡上肌腱在喙肩韌帶及肩峰下滑囊下面,肩關節囊上面的狹小間隙通過,肌腱與關節囊緊密相連,增加了關節囊的穩定性,但也影響了岡上肌的活動。當上臂外展60o~120o時,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的間隙最小,岡上肌在其間受肩峰與大結節的擠壓磨損,因此,頻繁的肩部運動勢必造成該肌腱的損傷或勞損,從而繼發創傷性炎癥。 (二)退行性改變:隨著牛皮的增長。肌腱本身也可發生退行性改變,當岡上肌腱損傷后,可進一步促使岡上肌腱的退行性變化。岡上肌肌腱炎后,肌腱很容易產生鈣化,使肌腱變得很脆弱,在跌倒或肌肉突然收縮時,可引起肌腱完全或不完全性斷裂。 中醫認為,中年以后,由于氣血漸衰,易使岡上肌失去濡養而發生勞損。加上肩關節的頻繁活動及感受風寒濕邪等,易使岡上肌腱產生損傷。 【臨床表現】 (一)有急、慢性損傷史或勞損史。一般起病緩慢。 (二)疼痛:肩部外側疼痛,并擴散到三角肌附著點附近。有時疼痛可向上放射至頸部,向下放射至肘部及前臂。 (三)活動受限:肩關節外展活動受限,尤以肩關節外展60o~120o時受限明顯,當小于或大于這一范圍及肩關節其他活動不受限制。 【檢查】 (一)壓痛:常位于岡上肌肌腱的止點,即肱骨大結節之頂部和肩峰下滑囊區、三角肌的止端。同時可觸及該肌腱增粗、變硬等。 (二)肩外展試驗陽性:即患肢肩外展60o~120o時疼痛加劇。這是由于肩外展60o~120o范圍時,肱骨大結節與肩峰之間的間隙減小,岡上肌抵止部在其間受肩峰與肱骨大結節的擠壓所致。 (三)X線檢查:一般無異常發現,少數患者可顯示岡上肌腱鈣化。 【診斷與鑒別診斷】 根據典型臨床特征及相關檢查,一般不能明確診斷。本病應與以下疾病鑒別: (一)岡上肌肌腱鈣化:本病與單純性岡上肌肌腱炎相類似,主要區別是岡上肌腱鈣化,X線片上可見到鈣化陰影。 (二)肩關節周圍粘連癥:本病主要表現為肩關節各方活動均受到限制,而岡上肌肌腱炎只是外展活動受限,即所謂的疼痛弧。 【治療】 (一)治療原則:舒筋通絡,活血止痛。 (二)取穴及部位:肩井、秉風、肩貞、肩髃、臂臑、曲池及肩周等部位。 (三)主要手法:滾、拿揉、搖、點壓、彈拔、擦、搓抖等。 (四)操作方法: 1、滾揉肩臂法:患者坐位,醫者站于患側,先用柔和的滾法施術于肩外及肩后部,同時配合肩關節的外展、內收及內旋活動。然后用拿揉法施術于患肩及上臂,以達舒筋通絡、活血散瘀的目的。 2、點壓彈撥法:患者坐位,醫者先用拇指點壓或按揉肩井、缺盆、秉風、肩髃、肩貞、曲池等穴,以酸脹為度。然后用拇指彈撥痛點及病變處,以達到解痙止痛、剝離粘連的目的。 3、搓揉牽抖法:接上勢,醫者先用雙手掌放置患肩前后作對掌擠壓、按揉,同時將肱骨頭向外上方牽拉,然后搖肩關節、搓臂、抖上肢。最后在肩關節周圍施擦法治療,以達活血通絡、滑利關節的目的。 【注意事項】 (一)急性損傷,手法宜柔和和舒適,適當限制肩部活動。 (二)慢性損傷,手法宜深透,同時適當配合肩部功能鍛煉。 (三)無論急、慢性損傷,在運用彈撥手法時,刺激要柔和,不宜過分劇烈,以免加重損傷。 (四)注意局部保暖,并配合局部濕熱敷。 【按語】 急性損傷而引起本病者,不能完全排除岡上肌肌腱的不完全斷裂。因此,在治療時,除上述處理方法外,治療后可用三角巾懸吊患側上肢。對已明確為部分肌腱纖維斷裂者,可作肩外展90o、前屈30、外旋30o~40o位的固定,使肱骨大結節湊近斷裂的岡上肌肌腱近端,一般固定6~8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