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一段音頻竟成了檢驗年齡的“最殘酷”的工具!日前,一篇名為《據說超過35歲的人,就再也聽不到這個聲音了》的文章紅遍朋友圈,大家紛紛轉發,測試自己能不能聽到。神奇的是,60后,70后,甚至部分80后果然湊近耳朵也聽不到。而“殘酷”的是,對于90后和00后而言,這卻是無比清晰的一段噪音!真有這么神奇的聲音?專家解釋,這段音頻其實是刺耳的高頻電流聲,對耳朵大有傷害!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聽力首先減弱的正是高頻聽力。 采訪專家:江蘇省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研究員,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會-聽力學組副組長 李曉璐 本版采寫:李蘭陵 1 不同年齡的人聽覺范圍不盡相同 為何很多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聽不到那高頻的聲音? 高頻低頻,是指聲音的高低,我們用聲波的物理特性“頻率”,即每秒振動次數來決定,其單位是赫茲。 人耳正常的聽力頻率在20-20000赫茲內,分為低頻、中頻和高頻三檔。 好幾年前,英國的商家請有關方面發明了一種“青少年超音驅逐器”,這種裝置能發出頻率高達14400赫茲的電流聲,這聲音成年人聽不到,但年輕人卻能聽到,因其聲音非常的刺耳,所以他們再也不到商店門口喧嘩嬉鬧了。 這個“超音驅逐器”的原理,是不同年齡的人,其聽覺范圍不盡相同。如:小孩子能聽到30000~40000赫茲的聲波,而50歲以上的人卻只能聽到13000赫茲的聲波。 這次朋友圈里傳的那個音頻的聲音,也是哧哧的刺耳的高頻電流聲,所以三十多歲以上的人群大都聽不到了。 為什么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首先減弱的是高頻的聽力? 2 關鍵的聽覺結構在內耳耳蝸里 先來看看我們是如何聽到聲音的。 人的耳朵由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分組成。 外耳:耳廓集音后,把聲波傳入外耳道并到達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動。 中耳:當鼓膜振動時,中耳腔內3塊相互連接的“聽小骨”也跟著振動起來,并將聲音放大,引起內耳的門戶——卵圓窗膜的振動。 內耳:內耳中有一個蝸牛狀的結構,叫耳蝸。一個彈性的隔膜橫貫耳蝸,將其分割成上下兩部分。這個隔膜被稱為基底膜。 基底膜上排列著“聽覺毛細胞(頂部有一簇明顯的細細纖毛)”。毛細胞有外毛細胞和內毛細胞之分。 卵圓窗膜振動后,充滿耳蝸內部的淋巴液開始振動,隨之基底膜開始振動,其上的“外毛細胞”的纖毛隨之“起舞”——外界聲音輕緩,它們則輕輕顫動;聲音震耳,它們則向一邊歪倒,或者在聲浪中彎腰萎縮,像一株遭遇颶風的小樹…… 導致其“起舞”的聲波(機械能)轉換為生物電信號后,傳遞給內毛細胞,內毛細胞的軸突匯聚成蝸神經纖維,將電信號傳至位于大腦顳葉的聽覺中樞,這樣我們就聽到了外界的各種聲音。 3 聲波感受器位于耳蝸基底膜上 那我們又是如何聽到不同頻率的聲音的? 卵圓窗的振動,引起基底膜底部的振動。此振動會以行波的形式,從基底膜底部向頂部方向傳播,就像人在抖動一條綢帶時,行波沿綢帶向遠端傳播一樣。 每一種振動頻率在基底膜上都有一個和其共振頻率一致的最大振幅區,這些區域的毛細胞和聽神經纖維就會受到最大的刺激,位于基底膜上的“聲波感受器”感受到了刺激,并進行能量轉換,然后將來自基底膜不同區域的聽神經沖動及其組合形式,傳到聽覺中樞,這樣,我們就聽到了不同音調的聲音。 4 高頻振動只局限于基底膜的底部 那高頻出現在基底膜的哪個區域? 不同頻率的振動引起基底膜不同形式的行波傳播,主要是由基底膜的某些物理性質決定的。 基底膜的寬度在靠近卵圓窗處只有0.04mm,以后往里像扇面一樣逐漸加寬。與此相對應,基底膜上“聲波感受器”的高度和重量,也隨著基底膜的加寬而變大。這就使得低頻振動引起的行波在向“扇面”頂部傳播時阻力較小,而高頻振動引起的行波只局限于卵圓窗附近的基底膜的底部。 也就是說,越靠近基底膜的底部,共振頻率愈高;愈靠近頂部,共振頻率愈低。 臨床確也發現,耳蝸底部受損時主要影響高頻聽力;耳蝸頂部受損時主要影響低頻聽力。 “為何聽力受損首先從高頻開始”的答案,由此也就出來了—— 蝸頂位于耳蝸的內部,一般受損的較少;而解析高頻的耳蝸的蝸底部分最靠近內耳的門戶卵圓窗,內耳若受損,它首當其沖! 5 自然衰老會讓耳蝸基底膜增厚變硬 為什么年齡大的人往往聽不到年輕人能聽到的高頻聲音? 衰老是成人生理性聽力下降的主要因素。 一般老年性聽力減退的進程,一開始是高頻聽力下降,即高頻聽力不敏感,對頻率較高的手機鈴聲、電話、門鈴的聽力感覺下降。其后是中低頻下降。 原因是,就像您的頭發會花白,您的視力會下降一樣,隨著年齡的增長,您的聽覺器官也會自然衰老,耳蝸基底膜增厚、變硬,導致聽覺毛細胞變弱、受損、變得遲鈍。 再則,由于年齡和生理的關系,這階段容易出現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容易造成耳部神經供血不足,微循環障礙,進而出現耳鳴聽力減退等。 6 噪音刺激也會損傷基底膜上毛細胞 35歲還真不是個嚴格的分水嶺,記者在朋友圈里讓朋友聽那個音頻,一位1983年出生的年輕朋友竟也說是靜音!為何那些才35歲,甚至還沒有到35歲的人,也聽不到音頻中的刺耳的高頻聲音? 不少科學家在探求聽力下降的病因時,都把噪音放在關鍵的位置上。 現在很多年輕人常戴耳機聽音樂,學英語,聲音很大自己卻不知,讓耳朵長期受噪音的污染。 研究發現,長期暴露在分貝高或是時間長的噪音中,噪音刺激使耳蝸血管收縮,組織缺血壞死,內耳毛細胞損傷。一旦這些至關重要的毛細胞遭遇損傷,就會損傷你的聽力,而且此損傷是不可逆轉的。 再則,喜歡煙酒、燒烤等刺激性食物也是聽力減退的重要原因,太多刺激性食物通常會對耳朵的毛細血管和聽神經造成損傷。 加班、熬夜、壓力大及負性情緒,也會導致體內植物神經失去正常的調節功能,使耳內組織發生缺血、水腫,聽神經營養障礙,聽力因而減弱等。 7 保護毛細胞能預防聽力下降 那我們如何預防或減緩聽力下降? 人的生理性耳聾有個體差異,中老年人若堅持體育鍛煉,如慢跑、散步、做操、打太極拳等,增強體質,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環,進而改善內耳的血液循環,也會減緩聽力下降的進程。 對于中青年人呢?避免長期接觸噪音、合理安排生活、避免熬夜、適當緩解工作壓力、保持身心愉悅等,保護內耳毛細胞,是預防聽力下降的好方法。 還要積極預防和控制全身性慢性疾病,建議60歲以上老年人定期到醫院測試聽力(每半年1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