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德元年(618) 李密為王世充所敗,由武牢入關降唐,從者2萬人。 唐武德三年(620) 2月,王世充部將單雄信與王君廓相持于洛口,君廓追敗單雄信。3月隨李世民進軍入武牢。5月,王世充所屬鞏縣降唐。 唐武德四年(621) 竇建德由山東率大軍30萬援王世充,進駐管城。李世民駐兵于成皋,兩軍大戰于汜水東,李世民用李密計,以逸待勞,生擒竇建德于??阡尽J悄?,分置鄭州、管州。鄭州轄密、汜水、滎陽、滎澤、成皋5縣,治武牢。管州轄管城、圃田、須水、清池(今屬新鄭)4縣,治管城。 唐貞觀元年(627) 廢管州及須水、清池縣,屬縣復入鄭州。 唐貞觀四年(630) 太宗在戰勝竇建德處建立大佛寺(即等慈寺,在今滎陽趙村),貞觀十一年(637)中書侍郎顏師古撰書《大唐皇帝等慈寺之碑》。顯慶四年(659),高宗李治又至等慈寺,立《大唐紀功頌碑》。兩碑詳細介紹了戰勝竇建德的經過。現兩碑已毀,有拓片傳于世。 貞觀七年(633) 鄭州從武牢移治管城縣。時鄭州屬縣有7:管城、滎澤、滎陽、新鄭、密、汜水、陽武。 唐大周萬歲登封元年(696) 武則天赴少室山行封禪禮,因改年號為萬歲登封元年。同時,改嵩陽縣為登封縣,登封一名由此而來。 唐景龍元年(707) 李隆基在廣武山桃花峪建東京昭成寺僧郎谷果園莊。全莊占地1700多畝,立幢存記。先后有李白、王維、劉禹錫等詩人來游。 唐太極元年(712) 大詩人杜甫誕生于鞏縣筆架山下南瑤灣村。
唐開元十八年(730) 于河口設武牢倉,并設置輸院、輸場及河陰倉,為長安、洛陽通向東方的咽喉。又鑿運糧渠18里至桃花峪,東流入滎澤。江淮一帶漕糧都運至河陰倉儲存,每年運米多達百余萬擔。 唐開元二十二年(734) 析汜水、滎陽、武陟三縣地各一部,置河陰縣。 唐天寶元年(742) 改鄭州為滎陽郡,仍治管城縣。至758年,又取消滎陽郡名稱,仍稱鄭州。 唐天寶三年(744) 在登封縣嵩陽書院大門外立《大唐嵩陽觀紀圣德感應頌碑》,通高9米,碑身高3.8米,寬2.04米,厚1.05米,為嵩山第一大碑。 唐天寶十四年(755) 安祿山叛。渡黃河,破陳留(今開封),陷滎陽郡(今鄭州),戰于虎牢甖子峪(今滎陽廖峪),屢敗官兵,不久攻進東京(今洛陽)。 唐至德二年(757) 郭子儀收復虎牢。 唐大歷五年(770) 大詩人杜甫去世。 唐大歷七年(772) 文學家白居易出生于新鄭縣西東郭里(今東郭寺)。 唐大和元年(827) 白居易從蘇州回長安,路經新鄭故里,寫詩《宿滎陽》,追憶少年時生活情景。 唐大和二年(828) 因管城驛車馬絡繹不絕,通夜難于宵禁。鄭州太守楊歸厚奏請唐文宗批準,將驛站遷到城外,建管城新驛。 唐會昌二年(842) 文學家劉禹錫(772~842年)去世,葬于滎陽檀山(今滎陽廿里鋪狼窩劉)。 唐乾符三年(876) 農民起義軍王仙芝攻鄭州,與唐將雷殷符戰于中牟。 唐中和元年(881) 王仙芝死后,起義軍推黃巢為領袖,兩出山東,三下河南,西入長安,軍至河陰(今滎陽縣河陰)。 唐中和四年(884) 李克用敗黃巢于陳州后,黃巢來中牟,克用追黃巢至中牟北王滿度,大敗黃巢。 唐光啟三年(887) 曾與黃巢聯合作戰的秦宗權,派部將盧塘屯兵于萬勝(在中牟縣),攻陷鄭州。又被朱全忠(即朱溫,原為黃巢部將,后降唐,又弒唐昭宗及哀帝,建立梁朝,故又稱梁太祖)偷襲,秦軍全部覆沒。 |
|
來自: 昵稱11666369 > 《古代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