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
《芙蓉鎮》:反右、四清、文革都寫到了茅盾文學獎在1982年第一次頒獎,評獎范圍是從1978-1981年出版的長篇小說。80年代初,正是中國文壇在多年動蕩之后最為繁盛的階段,詩歌、短篇小說、報告文學等都涌現出很多傳世名篇。相較之下,長篇小說并不是當時最熱的文學門類。那一屆的很多獲獎作品并不出名,最著名的是古華的《芙蓉鎮》。 現在人們提起《芙蓉鎮》,多是后來根據小說改編的那部同名電影。影片的兩位主演劉曉慶、姜文也憑本片大紅大紫,成為中國最火的娛樂明星。小說故事情節不算復雜,概括起來就是一句話:一個富農女人和一個右派男人,在絕望中“臭魚找爛蝦”,搭伙過日子,終于熬到了出頭之日。 眾所周知,從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中國老百姓一直在各種政治運動中度過。《芙蓉鎮》中的故事恰好發生在這段時間:從“四清”運動、“文革”時期一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加上男女主人公分別的“右派”、“富農”身份,幾乎將中國二十余年的歷史濃縮在了幾個人物和一個小鎮里,對各時期的刻畫也都比較真實。 公允地說,在1981年出版這樣的小說,繼而在1982年授予茅盾文學獎,無論是作者、出版社,還是中國作協,都是一種冒險。 一般在我國的文藝領域,出版的尺度要大于放映的尺度。也就是說,同樣的內容,寫成小說能出書,還能得獎,但以小說改編的電影則未必能夠順利上映。例如余華的《活著》一直是當代小說領域的暢銷書,但張藝謀執導,葛優、鞏俐主演的同名電影則至今未能在國內上映。 《芙蓉鎮》的遭遇與此類同,最后挽救了這部電影的,是茅盾文學獎。 1986年,電影《芙蓉鎮》拍攝完成。但當時,導演謝晉并不知道能否上映,文藝界對本片爭議極大,“吵得一塌糊涂”。 當時的主管部門還有強烈的“家丑不可外揚”心態,最后上級給出的規定也讓人哭笑不得:《芙蓉鎮》可以在國內上映,但禁止在國外放映。謝晉找到中宣部的幾個領導交涉,他搬出的理由就是,《芙蓉鎮》的原著是第一屆茅盾文學獎的得主:“當時巴老(巴金)還在呢,這是經過他首肯的”。幾個領導把電影對比著原著又看了幾遍,給出了終評:“謝晉導的這部片是忠于原著的”。《芙蓉鎮》才算通行于世。① 也就是說,并不是電影局領導覺得《芙蓉鎮》可以上映,而是因為電影版與小說版的《芙蓉鎮》在內容上一致。而小說版又拿過茅盾文學獎,由更大的領導巴金審查通過了。巴金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官至副國級,級別比廣電部部長還高。官大一級壓死人,就這么簡單。 十年后,《活著》以“違規參賽”為由被禁止在國內放映。所謂違規參賽,即在沒有獲得電影局審批的情況下參加了法國戛納電影節。可以想象,如果《芙蓉鎮》沒拿過茅盾文學獎,估計也是《活著》的下場。
1997年
《白鹿原》:真實描寫國共一系列歷史關于《白鹿原》,先說兩個事。 一個事是關于小說版《白鹿原》的。如果你在不同時期讀《白鹿原》這部小說,會覺得好像跟前一次有點不一樣了。這不是錯覺,因為這部小說前后出過七個版本,現在書店里能買到的,大多是第七版。本書作者陳忠實在小說開篇第一句話就模仿馬爾克斯玩了個技巧:“白嘉軒后來引以豪壯的是一生里娶過七房女人。” 他可能不會想到,這本小說后來引以豪壯的,是出過七個版本。 為什么要出這么多版?因為修改意見不斷。從它最原始的手稿,到《當代》雜志的刊印稿,到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第一版,再到茅盾文學獎送審版,以至于拿了茅獎之后出的修訂版,每版都有一定幅度的修改。從1992年一直折騰到1997年,才算有了一個確定的修訂版。 另一個事是關于電影版《白鹿原》的。2012年,電影版《白鹿原》上映,只選取了原著中兩個配角黑娃、小娥的感情經歷為主線,對原著中涉及戰爭和政治的部分點到為止。即便如此,也被多次刪減,國內公映版比柏林電影節參賽的版本足足少了半個小時,而且也差點因為“違規參賽”被禁。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伴隨這部作品的,是似乎無休止的修改? 簡述一下作品中幾個角色的人生軌跡和最后結局,您大概就知道了: 1. 白孝文,白家長子,典型敗家子。與“爛女人”廝混,逼死原配,吸毒成癮,敗光家產。后來偶然加入革命隊伍,虛報戰功,最終成為新中國滋水縣第一任縣長。 2. 黑娃,白家長工后代,白孝文幼時玩伴。當過土匪,后改投共產黨,是縣里起義的領頭羊。后來被白孝文竊取勝利果實,以土匪之名處死。 3. 鹿兆海,鹿家次子,典型進步青年。滿懷愛國熱情,對愛情忠貞,對父母孝順。加入國民黨軍隊,痛打日本鬼子。最終死在紅軍手里。 4. 白靈,白家唯一的女兒,典型理想主義者。一心一意追隨共產黨干革命,最后死于自己人的肅反,慘遭活埋。 簡單講,追隨我黨干革命,為解放立下功勞的,抗日積極出力的,基本都沒有好下場;相反,玩權術斗陰謀的,最后成了人生贏家。 這樣的內容,換到其他小說,可能直接就不會出版了。但《白鹿原》實在寫得太好,盡管文本觸碰不少雷區,一度還被禁止銷售,還是在幾年后獲得了茅盾文學獎。 茅獎評委會在把獎杯授予《白鹿原》時,居然破天荒干了這么一件事——建議作者陳忠實對這部作品某些地方進行修改。 這幾乎相當于監考老師幫學生作弊! 不過這也證明了《白鹿原》的價值以及評委愛材惜材的心情。最終陳忠實重新修訂后,于1997年推出了最終修訂本,并沿用至今。這個版本與其叫“陳忠實第N遍修訂本”,不如叫“茅盾文學獎評委會指導意見本”。 據《白鹿原》的出版人,時任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輯何啟治回憶,當時茅獎評委會負責人打電話給陳忠實,轉述了這樣幾條修訂意見:“書中關于政治斗爭的若干描寫可能引起誤解,應以適當方式予以廓清;另外,一些與表現思想主題無關的較直露的性描寫應加以修改。”② 《白鹿原》從誕生至今已超過二十年,當年很多爭議和誤讀之處如今都已解除。陳忠實在近年接受采訪時曾表示:“我小說中白靈被誤殺是真實可信的。連劉志丹都曾經被囚禁起來,何況一個小的戰士。這說明了那時極左路線在革命隊伍里占統治地位,這樣的歷史能不能涉及?……(今天這些誤讀)基本都解除了。社會的進步,思想的進步,包括文學進步,這些都促進誤讀的解除。”③
2008年
《暗算》:對隱蔽戰線和類型文學的雙重突破茅盾文學獎一直是一個純文學獎項,但第六屆評獎的時候,出人意料地獎給了一部類型小說,那就是麥家的《暗算》。 純文學與類型文學之爭,是一個文學界熱火朝天討論很多年,但文學圈以外毫不關心的話題。通俗劃分的話,文學史課本里提到的大多是純文學,地攤上常見的是類型文學;文學雜志上看到的是純文學,網絡小說大多是類型文學;你不太讀得進去又覺得寫得挺好的大多是純文學,一口氣讀完欲罷不能的大多是類型文學。 說了這么多,無非想說一點:純文學與類型文學基本是兩個圈子,互不交涉,純文學界經常以大哥姿態瞧不上類型文學界(其實并不準確,類型文學根本沒有界)。這樣的背景下,《暗算》作為類型小說的主要分支——諜戰小說,其獲得茅獎之路就更為艱難。而在獲得茅獎后,引起的爭論也就格外大。 《暗算》的突破之處在于寫出了隱蔽戰線里,組織的嚴密與無奈。主人公安在天是組織的人,一切工作以完成破譯任務為中心。而兩個主要人物阿炳、黃依依則都不是組織的人,他們是天賦異稟的奇才,在特殊時期被招至組織當中。阿炳對安在天是信任、感恩,黃依依對安在天則是愛慕、敬仰。他們與組織的格格不入,與組織紀律性極強的安在天之間的情感糾葛,構成了故事主線,也很巧妙地帶出了隱蔽戰線的殘酷現實。 這種內容涉密的小說,出版難度可想而知。其實大多數人最早是從電視上看到《暗算》的。早在獲茅獎之前三年,電視劇版的《暗算》就曾火爆全國熒屏。由于題材涉密審查過程繁復,電視劇都開拍了,小說版的《暗算》還沒出版。也就是說,《暗算》走的是“曲線救國”的道路:先有電視劇,再有小說。 小說隨著電視劇的熱播開始流行起來,但直到它紅遍全國之時,還沒有多少人覺得它是一部能登大雅之堂的作品。 直到2008年,茅盾文學獎真的頒給了這部純粹的類型小說。對于一貫以古板、苛刻示人的茅獎,這個突破的意義其實要大于《芙蓉鎮》、《白鹿原》的獲獎。那兩部在評獎之時,讀者可能會嘀咕,會不會因為內容敏感而不能得獎;而《暗算》在獲獎前,根本沒幾個人會往這方面想。 要解釋《暗算》怎么會得獎,可能還要把另兩件事合在一起看。《暗算》獲茅獎后一年,中國作協主辦的《人民文學》雜志刊登了郭敬明的小說《小時代2.0之虛銅時代》(是的,就是前些日子全國上映那部雷片的原著)。全國的讀者都瘋了!郭敬明?上《人民文學》?我眼睛沒瞎吧?!要知道《人民文學》是中國最權威的文學雜志,無數文學青年心目中的殿堂。想象一下殿堂上邊站了個小四?畫面太美不敢想象啊。 對此,時任《人民文學》主編的李敬澤如此回應:“如果說《人民文學》或者《收獲》是‘殿堂’的話,那么一個郭敬明不會使殿堂倒塌,要是那么脆弱就成草棚子了。”④ 郭小四登上文學殿堂之后不久,金庸先生又被正式聘請為中國作協名譽副主席,與王蒙、賀敬之等體制內老作家同列。作為曾經的“大毒草”,金庸小說曾是官方嚴打的目標。幾十年后,官方文學組織中國作協把他請為了座上賓。中國作協新聞發言人陳崎嶸稱,“以金庸先生個人的文學成就和人格魅力,他做出的選擇和擔當對于海內外的作家是種引導和示范。”⑤ 《暗算》奪得茅盾文學獎,郭敬明登上《人民文學》,金庸被聘為中國作協名譽副主席,這三件事相隔不到一年,可以放在一起討論。作協組織的評獎、作協旗下刊物、作協人員組成,這基本是中國作協最能自己說了算的三件事。在短短一年間,三個方面相繼進行了突破,而且突破路徑很一致,都是對類型文學的納入。看得出,作協也想消弭純文學和類型文學的壁壘,才在接地氣、大眾化層面做出了這一系列的嘗試。 對于大眾層面來講,《暗算》奪得茅盾文學獎最大的意義可能是豐富了國產電視劇的一個大類別:諜戰劇。在《暗算》之前,影視劇投資人往往拿不準尺度,不敢投入資金拍攝有可能“泄密”的劇作。《暗算》被茅盾文學獎肯定后,這方面的審查取得了突破,《潛伏》、《黎明之前》、《北平無戰事》等一大批同類型電視劇陸續推出,每部都有一大批粉絲追捧。 《暗算》的獲獎,至今不乏爭議;但授予《暗算》獎項這件事本身,已經有了不少積極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