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虛則行之” 是仲景的一個重要的辨治思想。柴胡理中湯的組方與臨床運用,都體現了這一思想。因此,本文首先探討仲景“ 虛則行之” 的辨治法思想,繼而探討柴胡理中湯的組方原理與作用機制。 一、張仲景“ 虛則行之” 辨治法探析 對于純虛之證,治療自當“ 虛則補之” ,根據虛之所在,運用不同的補益之法, 選用合適的方藥。所以“ 虛則行之” 之虛,是因虛致實、本虛標實之虛;所謂行之,是針對“ 邪實” 的治法,其目的是疏通氣機,從而祛除病邪而邪去則病安。對于某些虛證,如果純補其虛,補而不通則易致壅遏,故而在大隊補益藥中輔以行氣活血等疏利之品,使補而不滯,此亦在“ 虛則行之” 之列?!端貑枴?至真要大論》云:“ 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因此“ 虛則行之” 的核心,仍是中醫的辨證論治思想,是辨證論治原則的靈活運用。之所以“ 虛則行之” ,是因為虛證,主要表現為機體的精、氣、血、津、液等的不足和功能的衰弱,臟腑經絡的生理功能減退,臨床上出現一系列虛弱、衰退和不足的證候表現。無論氣、血、津、液,還是臟腑,當其功能減退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產生一系列由虛致實或因虛邪襲的虛實夾雜的證候。如就氣血而言,氣屬陽,其性動,推動著臟腑的功能活動與津、液、精、血的代謝輸布;血屬陰,其性靜,其運行輸布需要氣的推動。氣血調暢,氣通血達,人才能進行正常的生命活動。若氣虛鼓動無力,則血流緩慢,滯澀沉積,而在經脈中形成瘀血。氣又可攝血,氣虛無力攝血,血溢脈外而為離經之血,瘀積不敖,亦可形成瘀血。人之血虛,脈管不充,血行無力也會形成瘀血。正如《景岳全書》所論:“ 凡人之氣血猶源泉也,盛則流暢,少則壅滯?!倍鴼馓撘矔剐l外無力,病邪侵襲而為傷寒、溫病、疫疬之疾。虛衰及于臟腑,則會根據所在臟腑的不同,表現出不同的臨床癥候。如脾氣虛,失于運化,水谷不化,則飲食停積,水液無力轉輸,停積則為痰為飲。所以虛多夾實,虛固然是根本,但實的危害也不容忽視。當外來邪氣或瘀濁痰水等病理產物成為疾病發展的主要矛盾,此時若單純用補不僅不能取得理想療效,反易助邪兩使邪勢愈熾,故而徑攻其邪,或攻補并用,以消其痰濁瘀滯,使臟腑經脈貫通、氣血暢行而諸證皆愈。 ( 一) 仲景組方體現“ 虛則行之” 補益藥大多味甘質膩。雖能滋補,但極易阻滯氣機,妨礙血行,故而在補虛方中 適當配伍疏利之品,流通氣血,從而使動靜相因,補而不滯,即“ 虛則行之” 之義?!秱s病論》中,仲景補益方的組方用藥體現了這一點。如治“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 的炙甘草湯,方中炙甘草通經復脈,《名醫別錄》載:“ 通經脈,利血氣一;桂枝、生姜、清酒,辛散溫通,宣散氣機,助心行血而利脈道。如此則陰血可補,氣機可暢,經脈通利,氣血流轉,而其脈可復,心悸自安。再如治。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的薯蕷丸,方中桔梗、杏仁,一升一降,共調肺之治節,以利一身氣機之宣降,不僅可助柴胡、桂枝、防風升陽達表、祛除風邪,而且使氣運血活,補而不滯。 后世醫家,繼承了仲景這一組方原則,如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明確指出: “ 補藥必佐宣通” ,強調了補虛方中,宣通氣機的重要性。李東垣認為參術補脾,非以防風、白芷行之,則補藥之力不能達。后世的許多補益方,也體現了“ 虛則行之”的組方原則。如四物湯,方中地黃、芍藥滋陰養血:當歸《景岳全書》言其“ 氣輕味重,可升可降,陰中有陽。其味甘而重,故專能補血;其氣輕兩辛,故又能行血,補中有動。” 川芎辛散,為血中之氣藥,《本經逢原》云:“ 川芎辛溫上升,入肝經,行沖脈,血中理氣藥也。” 諸藥合用,則本方補血而不滯血,和血而不傷血,正如《成方便讀》所論:。血虛多滯,經脈隧道不能滑利通暢,又恐地、芍純陰之性,無溫養流動之機,故必加當歸、川芎辛香溫潤,能養血而行血中氣者,以流動之?!?如補中益氣湯,方中升麻“ 引胃氣上騰而復其本位” ,柴胡“ 引清氣,行少陽之氣上升一,柯琴論日:。補中之劑,得發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氣之劑,賴清氣之品而氣益培,此用藥有相須之妙也?!?由此可知,補中益氣湯中的升麻、柴胡,其作用的根本仍是疏利氣機而氣運血活,合陳皮之理氣和胃,使全方補而不滯。如左歸丸,方中牛膝,《本草正義》言其“ 曲而能達,無微不至” ,。乃流利疏通之品” ,張景岳言其“ 走十二經絡” ,也是流通氣血之義,從而使左歸丸大補真陰而不壅滯。 上述諸方成為補益方藥的經典方、基本方,與方中動靜結合、補行相佐的藥物配 伍,有密切關系。由于方中伍以“ 行之” 之品,其目的在于流通氣機,且正虛之證,如過用升散,則會耗傷正氣,影響療效,故而疏利藥用量要輕。 ( 二) 仲景治法體現“ 虛則行之” 《傷寒論》是一部理、法、方、藥俱全的辨證論治專著,在治法上,涵蓋了中醫 的八法,但又遠遠超出了八法。在辨治因虛致實之證時,或徑攻其邪,或先扶正后祛邪?;蚍稣钚安⒂?,總以邪去正安為目的。 1.徑攻其邪 疾病的發展過程,是正氣與邪氣相互斗爭的過程,虛與實的變化貫穿始終。若正 氣充盛,處于主導地位,則正盛而邪退;若邪氣亢盛,處于主導地位,則邪盛而病進。當邪實處于主導地位,成為正邪矛盾的主要方面,則針對不同病邪,而采用相應的攻邪法。正如張子和所論:“ 邪氣加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挽而留之何也?先論攻其邪,邪去而元氣自復也?!?/p> ( 1) 除表邪以防變 體虛之人感受外邪,所成里有虛而表為實之證,仲景之治,多急除表邪,以防疾 病傳變加重。如治產后郁冒證,其虛為“ 亡陰血虛” ,實為“ 寒多” ,癥見弦暈,嘔 不能食,但頭汗出等癥。此時若僅治以滋陰補血,則外寒不解,郁必不散,且補藥亦難見效。仲景之用小柴胡湯,重用柴胡,解散寒郁之邪,利樞機而和陰陽,待郁冒隨“ 身戢然汗出而解” 后,可再續與調補之荊善其后。尤在涇道:。惟此法為能解散客邪而和利陰陽耳” 。即說明論治之要,以除邪為先著。再如柔痙證、風濕兼表虛證,雖其人有氣弱津少、血虧諸虛,仍急除體表之邪,以免留則生變。正如程鐘齡所論:若其人本體素虛,而客邪初至,病勢方張,若驟補之,未免閉門留寇。” ( 2) 除痼邪以安正 對于痼邪留滯所致之病,由于痼邪留滯經隧,堅結難祛,致病歷月經年,耗損正 氣,若扶正以祛邪,不僅不能祛邪,反有助邪之患。因而伸景之治,以徑除痼邪立法。如治五勞虛極挾有瘀血之證,其證見身體贏瘦、腹滿不能飲食、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等。因其食傷、憂傷等使氣血運行不利,瘀滯日久變為干血停著,不但無法濡養機體,反而阻塞脈中,阻礙新血化生,即唐容川之論。瘀血不行,則新血斷無生理” 。若因五勞虛極而欲行補法,則因干血阻滯,且“ 脾胃虛損” ,生化乏源,補而無益,且助邪而使邪結更甚。故以攻逐停滯之干血痼邪為要,使瘀去脈通,脾用得復,化生氣血以圖恢復。張仲景治用大黃蟪蟲丸,方中以推陳致新、力宏效專的大黃為帥,輔以桃仁、干漆、水蛭、虻蟲、蠐螬、蠛蟲以活血祛瘀通經,杏仁、黃芩理氣清熱,地黃、芍藥養血和血,甘草、白蜜益氣和中。并且處以丸劑緩圖,使贏瘦之體可承受藥力,以緩除痼結之干血,令瘀去脈通而新血自生。故對五勞虛極贏瘦而有瘀血者,雖然治 不主補,但是借攻為補,使瘀去新生,自能復原。另如鱉甲煎丸治瘧母和硝石礬石散治女勞疸兼瘀血濕熱,二者都有痼邪留滯體內,所以前者以大隊攻逐藥物破血逐瘀、利水消痰,后者以硝石、礬石祛瘀血、利濕熱。另如婦人病中以下瘀血湯治干血著于腹下所致的腹痛,此方以大黃蕩逐瘀血,桃仁活血化瘀,蚊蟲逐瘀破結,三物合用,破血之力頗猛。雖婦人產后氣血不足,但是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補益亦不著力,所以急以下瘀血湯祛除瘀血為要。 ( 3) 急下之以存陰。 少陰病為傷寒六經病發展過程中的危重階段,多表現為心腎兩虛之證。病變過程 中,若出現腸腑燥實,灼傷真陰,真陰將竭之自利清水,色純清,心下痛,口干燥或腹脹,不大便者,此即少陰病三急下證。仲景當機立斷,用大承氣湯急下之,以挽救將竭之真陰。寓救陰于通下之中,意在存津而后養陰,開后世以瀉代補法之先河。此時之下,皆為救陰而設,不在奪實,奪實之下可緩,存陰之下不可緩。正如《醫宗金鑒》所論:“ 當以大承氣湯急瀉胃火以救腎水。若復遷延時日,腎水告竭,其陰必亡,雖下無及也。” 2.先扶正后祛邪 對于某些因虛邪致實之證,邪氣雖盛,但機體過于虛弱,正氣虛衰不耐攻邪。若 同時兼以祛邪非但邪氣難除,反而更傷正氣,因而仲景之治,先扶其正氣,待其正氣充盛,可耐攻伐時再祛其邪,亦如《醫學心悟》所論:“ 夫以贏弱之人,虛細之脈,一旦而熱邪乘之,是為正虛邪盛,最難措手,更有脈虛體弱不能勝任者,則先補之而后攻之?!薄秱摗?8條“ 渴而飲水嘔者,柴胡不中與之也” ,渴而飲水嘔者,屬脾陽虛,小柴胡湯中雖有人參、炙甘草、大棗能補益脾胃,但有柴胡之疏散,黃芩之苦寒,半夏之溫燥,生姜之辛散,都會耗傷人體正氣,因而不能投以小柴胡湯?!秱摗?00條:“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 ,外受風寒,其脈應浮,今浮取脈來滯澀,是中焦虛寒,氣血不足;沉取脈帶弦象,是邪已入少陽,氣血失和。氣血虛弱則經脈失養,氣血失和則經氣滯澀,故腹痛明顯。病屬中虛而有少陽邪郁。而由上條可知,對中焦虛寒、氣血不足之人,不宜徑投柴胡湯,恐其苦寒更傷中氣,而引邪深入.是以先補其虛,復其氣血,故投以小建中湯,一則補其氣血,緩急止痛;一則扶正以利祛邪外出。中氣復建之后,再投以小 柴胡湯,樞轉少陽樞機,則諸證自除。再如《傷寒論》91條:“ 傷寒,醫下之,續礙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傷寒誤下,脾腎陽虛,水谷不化,清濁不分,故而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則表證仍在。里陽已虛,不堪發散,因而先以四逆湯溫里回陽,再以桂枝湯解表。 3.祛邪扶正并用 對某些本虛標實之證,如果單純補正則易戀邪,單純祛邪又易傷正,所以仲景治以扶正祛邪并用,從而使邪祛而不傷正,扶正而不戀邪,同時謹察虛實所在而施以不同扶正、祛邪之法。 ( 1) 消補并用 《傷寒論》66條“ 發汗后,腹脹滿者,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其由汗 之太過,損傷脾陽或素體中虛之人,因汗而脾陽愈虛。脾司運化轉輸而主大腹,脾陽不足,運化失職,轉輸無能,氣滯于腹,形成本虛標實之腹脹滿。若單行其氣滯,則更傷脾陽,若單補脾,則使其滯更甚,如尤在涇所論:“ 發汗后,表邪雖解而腹脹滿者,汗多傷陽,氣窒不行也,是不可以徒補,補之則氣愈窒,亦不可以徒攻,攻之則陽亦傷” .故治以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方中厚樸行氣消滿、燥濕而溫運,半夏、生姜辛以散結通滯而治腹滿,甘草、人參補益脾胃,助其健運,合之則為消中有補而治脾陽虛所致的氣滯腹滿。方中厚樸、生姜俱用至半斤,半夏用至半升,甘草二兩,人參一兩,由此則知本方重在行氣化滯,少佐以人參、甘草者,恐其用量重而礙邪也。 ( 2) 扶正解表并用 桂枝湯方中以桂枝、生姜辛溫散寒,解肌祛風,芍藥、大棗、炙甘草和營益陰, 其功效正如柯琴所論“ 乃滋陰和陽,調和營衛,解肌發汗之總方也” 。由于本方邪正兼顧,故而又可用治婦人產后中風。婦人產后營衛不足,感受風寒之邪,邪束肌表,衛強營弱,出現頭痛、惡寒、發熱、汗出,同時由于表邪內迫,胃氣不和而心下痞、干嘔,既有正氣不足于內,又有風寒羈留于表。治用桂枝湯,一方面解肌祛風,祛其在表之風寒,一方面滋陰和陽、扶助正氣,亦顧護了婦人產后多虛的病理特點。 ( 3) 養陰攻下并用 《傷寒論》247條之脾約證,其胃中有邪熱,而脾陰不足。脾主為胃行其津液, 胃中燥熱,約束脾之轉輸功能,不能行其津液,致使津液偏滲于膀胱,而不得濡潤腸 道,故小便數,大便硬,治用麻子仁丸,方中以麻仁、杏仁、芍藥滋陰潤燥以治脾弱,大黃、枳實、厚樸瀉熱通便以治胃強。 ( 4) 溫陽利水并用 水為陰邪,非陽莫化,綜觀《傷寒論》中所有陰水,仲景都是溫陽而利水,而非 單利小便。如《傷寒論》316條之陽虛水泛證,因腎陽衰憊,不能溫化,水氣泛濫致有諸見證。治用真武湯,方中以附子、白術、生姜溫補脾腎陽氣以散水,治陰水之本,茯苓、芍藥利小便而使邪有出路,治陰水之標。 以上所述,充分論證了“ 虛則行之” 的l f缶床意義。張仲景在虛證的治療中靈活運 用祛邪法,提示我們在臨床治療虛證時,且莫見虛即補,而要明辨標本緩急,細察虛中盛候,根據具體病證的病機特點,靈活運用中醫的治則治法。所以,“ 虛則行之”的核心仍是中醫的辨證論治,因而探究“ 虛則行之” 之理,既可深化對中醫辨證論治的認識,也可為中醫的臨床工作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本文轉載自http://user.qzone.qq.com/143623710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