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是一種普遍存在于人類社會生活中的民俗事象。世界上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節日。剛過完春節,便是元宵節,還有清明節,端午節。中國的傳統節日都積淀著一個民族風俗生活傳承和演化的歷史。隨著社會的發展,節日的風俗會不斷變化。而節日總是反映著一個民族在一定時期的文化心理、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而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一直是文化鼎盛人文興旺的文化強國,中國的節日一直都是世界尊崇和追隨的文化娛樂活動。那么,中國傳統節日的根源在哪里?是因為歲時節令和原始崇拜相結合,才有了節日。 首先,節日的起源與歲時節令有關。漢民族是一個農業民族。在發展農業生產的過程中,人們對大自然的時間周期變化節律,有了越來越深的認識。經過一代代人對天象和物候的不斷地觀察和總結,于是就有了歲時節令的劃分。到戰國時期,在中國已經基本上形成了一個四時、十二月、二十四節氣的歲時節令體系。這個體系成為漢族人民安排生產生活的時間表。許多傳統的節日就是在此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其次,由于節日與歲時節令又有區別,因此節日的起源又與原始崇拜和與之相聯的祭祀活動、禁忌等行為有關。原始崇拜包括圖騰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類型。它產生于太古時代,根源于生產力低下情況下原始人類對于自然力的敬畏心理。例如,原始人類因為向往光明而崇拜太陽,因為“地載萬物”、是人類衣食住行所自出而崇拜土地——這些都是自然崇拜。又如,閩是“東越蛇種”,而閩人把蛇、瑤、畬民族是盤瓠之后而祀犬——這是圖騰崇拜,也是原始祖先崇拜的跡象。由于靈魂觀念的產生,原始人類又有了另外一類祖先崇拜——例如夏人以黃帝為祖先,等等。隨著原始崇拜觀念的產生,人們于是有了種種祭祀和禁忌行為。這些祭祀和禁忌行為,是按一定的時節來安排的,因為它們同原始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活動有極其密切的關系。 這樣,歲時節令和原始崇拜相結合,于是有了節日。 秦漢到六朝時期,在國家統一的基礎上,漢民族的主要傳統節日基本形成。在中國節日民俗的發展史上,這一時期有三件事值得一提:其一是陰陽家對上古傳統節日的整理與系統化,規定四季、八方、十二月令、二十四節氣,各有戒律,強調了時令節日中的禁忌、攘除等內容。《史記·太史公自敘》批評說,陰陽家有太多的禁忌,其中有些未必是合理的,徒然使人畏首畏尾而已;不過,他們對四時節令的總結,還是順應了自然界的主要規律,是不可改變的。二是儒家吸收了陰陽家學說,又加強了祖宗崇拜的成分,通過節日活動來體現孝弟倫常,促使節日的禮儀化。三是佛教的傳入,不僅為漢民族原有的節日風俗帶來了新的內容,例如春節早上祭神祭祖,全用齋菜,早餐也是素食,還使民族增添了像浴佛節之類的新節目。 唐宋以后,漢民族節日風俗發生重大變化。盡管節日還保留著宗教迷信的色彩,但諸多祭祀和禁忌行為的初始意義和神秘氣氛已經逐漸消解,儀式改變了性質,喜慶歡樂的成分加強了。節日的文化風俗內容越發豐繁起來,每個節日都有了自己的文化娛樂活動和飲食習俗。另外,由于宋明理學對民間文化的巨大影響,祖宗祭祀成為重要節日必不可少的禮儀。 傳統節日根源于歲時節令和原始崇拜的結合,有歷史性的變異,也有地域性的變異。中國疆域遼闊,不同的地區,生活環境和條件,生產方式和水平,有很大的差別,加上民族的融合,移民的流動等因素的影響,使得每個地區的節日風俗,有一定的差異,因而也形成了全國各地豐富多彩的節日民俗活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