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功據說由宋代抗金名將岳飛所傳,曾被作為岳家軍練兵必修課目,后漸漸流入民間。因岳飛謚號“武穆”,故尊稱為“武穆八段錦”;又因岳飛武功學自少林一代宗師周侗,故其功被視為少林真傳。
【總訣】
叉指托天舒三焦,
騎馬彎弓射胡雕。
托天踏地對抻勁,
回首凝望消五勞。
搖頭擺尾滅心火,
折身攀足壯腎腰。
沖拳怒目增力氣,
馬背顛簸起俯仰。
一、叉指托天舒三焦
【練法】
1.正身直立,兩手臂自然垂放于身體兩側,兩目平視。(圖1)
2.兩手向小腹前相合成十指交叉,掌心向里,抱貼小腹。(圖2)
3.兩手叉指不變,直臂向前、向上緩緩抬起,左右手指互相按于掌背,抬至與胸口平。(圖3)
4.兩掌向胸前收回,至胸口處時兩掌心朝上,兩虎口向外,兩手手指挺開。(圖4)
 
5.兩手交叉不變,再徐徐向里翻腕使掌心向上并向上托舉,至臂節完全伸開時,兩足跟提離地面,全憑兩足尖支撐。(圖5)
6.十指松開,兩臂向左右分展并下落于體側,兩手中指尖貼于大腿兩側褲縫處,掌心朝內,同時,兩足跟落地。(圖6)
如此反復練習,次數自定。
【功用】
此段是四肢和軀干的伸展運動,加強四肢和軀干的伸展運動,可影響胸腹腔血流的再分配,有利于肺部的擴張,使呼吸加深,吸進更多氧氣,對消除疲勞有很大作用。
二、騎馬彎弓射胡雕
【練法】
1.正身直立,全身放松,兩手臂自然垂放于身體兩側,垂簾凝神,自然呼吸。(圖7)
2.左腳旁開一步,沉身下蹲成馬步樁,兩手抱拳于腰際,拳心向上,拳眼向外,二目平視前方。(圖8)
 
3.兩拳變掌上抬,交叉于胸前,即十字手,右掌在后,左掌在前,兩掌背相對,兩掌尖均向上。(圖9)
4.左手小指、無名指、中指向里蜷握,食指翹起向上,拇指伸直與食指成八字撐開,并緩緩向左推出至手臂伸開,頭左轉,目視左手食指;右手小指、無名指、中指向里蜷握,拇指尖與食指尖相扣,虎口成一環形,如扣弓弦,屈肘貼于右肩前,手心向里,虎口朝上。(圖10)
 
5.以意使力撐開兩臂,猶如拉弓,同時身向右轉,左手漸漸握成平拳,拳眼朝上;左腿漸漸蹬直成右弓步。(圖11)
6.兩手放松向胸前合攏,成十字手狀,右手在前,左手在里,兩掌背相對,十指尖朝上。(圖12)
 
7.以上為左拉弓勢。接著再做右拉弓勢,動作及要領與左勢相同,唯方向相反。(圖13-15)

8.左右反復練習幾次后,還原成立正勢。(圖16)
【功用】
這一段練習的重點在胸,用中醫術語來說就是重在上焦。除了頭以外,上焦可以說是全身最重要的部位,這段動作影響所及,包括兩手、兩臂和胸腔內的心肺,通過擴胸、伸臂可以增強胸肋部和肩部肌肉力量,加強呼吸和血液循環,有利于抒發胸氣,消除胸悶,并能疏理肝氣,治療脅痛。
三、托天踏地對抻勁
【練法】
1.正身直立。(圖17)
2.右手握拳反背貼于后腰間(可以命門穴為參照中心),拳心向后;左手向左側下方斜伸,掌心向前,掌尖指地,目視前方。(圖18)
  
3.左手經左大腿前向上、向左側方畫弧,與肩平時停住,手心向上,頭左轉,目光隨左手轉動。(圖19)
4.動作不停,左手再向前、向右側平胸移動,至右側后,繼轉掌向上過頭頂伸臂舉起于左上方,掌心向上,腕節略挺,指尖略向后,仰面目視左手。(圖20-21)
 
5.左掌伸臂徐徐向前、向下按,同時,上身前俯如鞠躬狀,兩膝挺直。左掌按至左腳尖前時,內勾腕指,使掌背貼于地面,虎口向前,掌心向上。(圖22)
6.立身收左手,托掌于小腹前,掌心向上,指尖朝右;右拳變掌,從腰后移于腹前,屈臂橫于肚臍前,掌心向下,指尖朝左,兩掌心相對如抱物狀,兩目平視。(圖23)
7.上體右轉90度,左腿提膝,右腿獨立,同時,左掌向上直撐,托舉于左側頭頂上方,掌心向上,掌尖向后,頭也仰面上望;右掌直臂下撐于右腿外側,掌心向下,掌尖向前。如此兩掌上托下撐,相對抻拔。(圖24、25,圖25為圖24的反面)
8.左腳落地于原位,上體左轉90度成正立,同時,左手下落、握拳收到腰后,拳背貼于后腰約命門穴部位,拳心向后;右手斜伸于右側下方,掌心向前,指尖向下。(圖26)
  
9.以上為左勢。接著開始右勢練習,右勢與左勢動作相同,唯方向相反。(圖27-圖33,圖33為圖32的反面。)

10.左右反復練習。最后還原成起勢。(圖34)

【功用】
1.這段動作是一手上舉、一手下按,上下用力對抻,使兩側內臟器官和肌肉進一步受到影響,特別舒活肝膽脾胃,可使胃腸和消化功能得到增強,久練有助于防治胃腸病。
2.左右升降對拉,符合“脾主升清,胃主降濁”的原理,這一段練習牽拉、舒活腹腔,能對消化系統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非常有助于消化吸收。
四、回首凝望消五勞
【練法】
1.正身直立。(圖35)
2.兩手置于背后,右手握拳,拳心向外,拳眼向上,左手握住右腕,貼于后腰,以命門穴為位置參照。挺胸收腹,兩目平視。(圖36)
3.上體不動,僅頭部慢慢向右轉動,兩目使力(適度)。向右后看。(圖37)
4.稍停片刻,頭回轉。至頭正時,再向左側轉動,兩目使力向左后看。(圖38)
 
5.稍停片刻,頭回轉。至頭轉正時,右腳向右側擺一步,上身右轉俯胸,頭向右移動,兩腳變成右弓步,兩目使力向左看左足跟。(圖39)
6.略停片刻,轉身回頭。至正前方時,上體左轉,并向左后俯身,轉頭,兩腿成左弓步,兩目使力注視右腳跟。(圖40)
7.略停片刻,回身。至身體轉正時,兩手下伸,握住兩足踝部,兩膝挺直,前屈身,頭盡量下俯,兩目從襠下使力向后注視。(圖41、圖42,圖42為圖41的反面)
 
8.略停片刻,起身還原成起勢。反復練習。(圖43)
【功用】
本段頭部反復轉動,帶動腰身扭擺,對活躍頭部血液循環、增強頸部肌肉和頸椎活動有非常明顯的作用,而且還可消除大腦中樞神經系統緊張及視力疲勞等,同時拉抻鍛煉腰腹肌筋,對五臟六腑也有很好的保健、強壯效果。
五、搖頭擺尾滅心火
【練法】
1.正身直立,兩手臂垂于體側。(圖44)
2.左腳向左擺跨一步,屈膝下蹲成馬步樁,頭正身直,兩手按在大腿上面,虎口向里,大拇指在大腿外側。(圖45)
3.馬步樁不變,以腰為支點,上體徐徐向左側偏身,使頭部左側約與地面平行。(圖46)
  
4.接著,頭和上體由左向后向右旋轉,仰頭。(圖47)
5.繼向右側偏身,至頭部右側約與地面平行。(圖48)
6.動作不停,上體和頭部自右側向前轉,并俯身下躬。頭轉至襠前方時,面部向地面,兩腿馬步不變。(圖49)

上述動作為逆時針方向搖轉。接下來就練習順時針方向搖轉,與逆時針練法相同,唯搖轉方向相反。順、逆方向搖轉各幾次后,進入下勢。
7.抬起兩手,用掌心勞宮穴按貼兩耳孔,雙手十指抱住玉枕及風池穴,兩腿略立起,上體從臀部起開始旋轉搖動,使體成螺旋形運動,直至頭頂。先逆時針方向,再練習順時針。(圖50、51)
8.按上述方法反復練習幾遍之后,立正收勢。(圖52)

【功用】
這段動作是全身性動作,對整個身體的內外調節和鍛煉都有良好作用。但歌訣中強調可去心火,是指搖頭擺臀,搖動軀干,可導引血脈,順氣去滯,調整抑郁、憋悶、煩躁、不安諸證。
六、折身攀足壯腎腰
【練法】
1.正身直立,兩手臂自然垂于體側。(圖53)
2.兩手向腰后收,右手握拳,拳心向外,拳眼向上,左手握住右腕,貼于后腰,以命門穴為位置參照。挺胸收腹,兩目平視。(圖54)
3.上體后仰,挺胸舒腹,面部朝天。(圖55)
4.略停片刻,接著上身前俯,雙膝伸直,上體前屈,左手變拳與右拳一起前落,雙肘伸開,拳面觸地,拳心向里,拳背向外。(圖56)
 
5.略停片刻,雙拳變掌,抱住腳后跟,虎口向下,拇指按住外踝關節處。(圖57)
6.兩手抱住腳跟不松,腳尖用力,使兩足跟外擺,腳尖相對,成內八字。(圖58)
7.松手,掌內劃,按于兩腳背上,指尖朝腳趾方向。(圖59)
8.挺腰,立起上身,足跟收并,兩掌同時經體兩側上舉,掌心向上,指尖略向后,仰面目視兩掌背。(圖60)
 
9.略停一會后,兩掌向左右兩側下落并后收,掌背貼于腰間左右腎俞穴部位(大概位置)。(圖61)
10.靜立一會后,雙手下落向身體兩旁,正身,正頭頸,收勢。反復練習。(圖62)
【功用】
1.這一段動作,既有前俯,又有后仰,同時伸展兩臂,可充分鍛煉腰背肌筋,對增強腰腹力及臂力皆有良好作用。
2.腰,是全身運動的關鍵部位,是人體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包括腰肌、腰椎骨骼和重要神經,而且保護著內臟重要器官,如腎、腎上腺、輸尿管、腹主動脈、下腔靜脈等。腰部運動,實際上也包括腹部及腹部所包括的各種人體組織和器官的運動。
七、沖拳怒目增力氣
【練法】
1.正身直立,兩手臂自然垂放于身體兩側,兩目平視。(圖63)
2.左腳旁開一步,沉身下蹲成馬步樁,兩手抱拳于腰際,拳心向上,拳眼向外,頭正項直。(圖64)
 
3.左拳向前用力沖出,拳心向下,拳面向前,拳高與肩平,牙關咬緊,兩眼猛然瞪起,怒視左拳。(圖65)
4.左拳收腰,同時右拳向前沖出,拳心向下,拳面向前,二目怒視右拳。(圖66)
5.右拳收腰,同時左拳向左側方平拳沖出,拳面向左,拳心向下,高與肩平,頭左轉,二目怒視左拳。(圖67)
6.左拳收腰,同時右拳朝右側方平拳沖出,拳面向右,拳心向下,頭右轉,二目怒視右拳。(圖68)
 
上述動作為一遍,習者可根據自己體力確定練習遍數。
7.右拳收腰后,左腳里收成并步,直身正立,兩拳變掌,自然垂放身側。(圖69、70)

沖拳時吐氣,收拳時吸氣;眼隨拳動,怒目而視。
【功用】
1.這段動作要求拳頭緊攥,全身用力,聚精會神,瞪眼怒目,使大腦皮層和植物神經激發興奮,加強氣血的運行,長期如此鍛煉,會促進肌肉發達,逐漸增強體力。
2.值得注意的是“怒目”,怒目在一般養生功夫中是沒有的,但實踐證明,怒目有助于增強攥拳的氣力,也是發力的表現,并刺激、活動、增強眼肌,有助于提高視力。
八、馬背顛簸起俯仰
【練法】
1.正身直立,兩手臂自然垂于體側。(圖71)
2.兩手收于腰背之后,右手握拳,拳眼向上,拳心向后,左手握住右腕,左手背約貼于腰間的命門穴部位。(圖72)
3.兩足跟緩緩提起,頭向上頂。(圖73)
4.腳跟猛然下落,但不可觸地,使全身有猛然抖動之感,同時呼氣。(圖74)
 
如此一起一落練習多次后,進入下勢。
5.左腳旁開一步,開襠而立,兩腳距離略寬于肩,接著,兩手從腰后收至腹前成掌背相貼、掌指朝下,再經襠前向地面下伸,同時,俯身下躬,兩足跟隨之緩緩抬懸,兩膝挺直。(圖75)
6.立起上身,兩手提至胸前,再向左右肩側上方翻掌,掌心向上,指尖向外,拇指向后,屈肘立于左右側,似托物一般,同時,略屈兩膝,兩腳前掌彈性撐地,足跟向里相對。(圖76)
 
7.伸膝,臀往后提,兩手向前、向下、向后畫弧后,再翻成反臂狀,掌心向上,指尖向前上,兩臂如展翅飛翔狀,同時,上體前躬,兩膝挺直,兩足跟分別向外。(圖77)
繼兩手收至腹前成掌背相貼,沿襠前下伸,繼重復、循環幾遍后即可收勢。
8.兩足跟下落并攏,正身直立,兩手收落體側。(圖78)

此組動作,有如坐于馬背之上,馬奔跑起來時,人在馬背之上受到顛簸,前俯后仰。
【功用】
1.提踵顛足,內可以按摩五臟六腑,外可以舒緩筋骨,有諺語說:“百步走不如抖一抖。”所以這一勢有“消百病”的功效。
2.這段動作與兩手托天動作正好相反,托天動作是要把全身伸展拉開,而這段動作是要使全身各器官、各系統受到輕微震動而復位,用中醫針灸的術語來說,這是一開一合,非常完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