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白娘子 杭州的塔里還有哪些傳說?
2014-12-19
杭州發布
【人文杭州系列·古塔】 它們,本是湖畔山間一座座祈福求天香煙裊裊的浮屠,偶面單層,陰陽暗合,意接天地。 哲人們將它作為一根根針,將時間和空間縫合在一起,把蒼生的苦難凝成了忡忡憂思,在它的穿引下穿梭于過去未來。 游子們將它視為一盞盞燭臺,長明不滅,懸于心頭,在暮色里收攏迷茫的心靈,指引前行的方向。 文人們則將它當做一支支筆,在歷史的畫卷里潑墨揮毫,書寫著一個個或凄美、或壯烈、或歡喜的傳奇故事。 歲月的磨礪,讓它們沒有了繚繞在虔誠香火里的神秘,也褪去了流光爍金的浮華。如今,它們化作了立于天地的一支支晷針,以古都大地為盤,刻下時光流逝的印記,讓人們在心里記住老城無法磨滅的滄桑。 古城,塔影,唏憶千年。 六和塔是一處始建于宋代的漢族古建筑。位于西湖之南,錢塘江畔月輪山上。北宋開寶三年(公元970年),僧人智元禪師為鎮江潮而創建,取佛教“六和敬”之義,命名為六和塔。現在的六和塔塔身重建于南宋。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 90年代在六和塔近旁新建“中華古塔博覽苑”,將中國各地著名的塔縮微雕刻而成,集中展示了古代漢族建筑文化的成就。 地址:錢塘江畔月輪山上 雷峰塔又名皇妃塔,又稱西關磚塔。在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上,南屏山日慧峰下凈慈寺前。雷峰塔為吳越國王錢俶因黃妃得子建,初名“皇妃塔”因地建于雷峰,后人改稱“雷峰塔”。 在漢族民間故事《白蛇傳》中,法海和尚騙許仙至金山,白娘子水漫金山救許仙,被法海鎮在雷峰塔下。后其子祭塔,雷峰塔倒塌,終遇救。 舊雷峰塔已于1924年倒塌,現已重建。雷峰夕照為西湖十景之一。新建的雷峰塔為中國銅領域第一人朱炳仁擔綱銅總工藝師,使這座塔成為了中國首座彩色銅雕寶塔。 地址:杭州市西湖南岸。 保俶(chù)塔,位于杭州西湖北緣寶石山巔,又名保叔塔、寶石塔、寶所塔、保所塔。一般認為,保俶塔初建于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后周吳越忠懿王錢俶年間(948年—960年)。 保俶塔,為吳越王時,吳延爽所建,凡九級,元延祐年間(1314-1320)至明嘉靖年間(1522-1566)塔屢毀屢建。天晴時浮屠撐云,金碧排空,七寶玲瓏,足可觀賞。素有雷峰似老衲,保俶如美人之說。為西湖之標志。 地址:寶石山。 杭州白塔,位于西湖之南,錢塘江畔白塔嶺上。它與六和塔遙相對峙。建于五代。用純白石材筑成,故名“白塔”。 地址:錢塘江畔白塔嶺上。 位于拱墅區香積寺巷內。創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塔第三層東面塔檐下題有“慈云”二字,其上款為“大清康熙癸已季春吉旦,弘法沙門實澄新建”。原有東西兩塔,現僅存西塔,石質八面九層仿木構樓閣式,塔體逐層收分,除二層以上的欄桿用青石外,余皆為湖石構筑,塔基須彌式,其上每層依次由平座、塔身、塔檐相疊而成,以塔剎收尾,剎頂用寶葫蘆、佛像或經文。檐下平身科為五踩雙翹,角科為七踩三翹。塔身每面中央雕 門,兩側為浮雕。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 三潭石塔為北宋時蘇東坡設的界塔,明清時演變為景觀塔。現存石塔為明天啟年間重建,三足鼎立于小瀛洲南面水域,塔高2.5米,高出水面約2米,塔身呈圓形,由基座、圓形塔身、寶蓋、六邊小亭、葫蘆頂組成。塔身中空,環周設五個一門,門邊環飾浮雕花紋。三塔比例得當、造型美觀,早已成為西湖的標志物。 地址:三潭印月。 理公塔又名靈鷲塔,位于靈隱龍泓洞口理公巖上,為紀念靈隱開山祖師慧理而建。 宋施諤撰寫的《臨安志》引晏殊《輿地志》記載:“晉咸和元年(326年),西天僧慧理登茲山,嘆曰:此乃中天竺國靈鷲山之小嶺,不知何年飛來?佛在世日,多為仙靈所隱,今此亦復爾邪?因掛錫造靈隱寺,號飛來峰。”僧人慧理即為靈隱寺的開山祖師,后人尊稱“理公”。 地址:杭州靈隱景區龍泓洞口理公巖。 高麗寺的“鎮寺之寶”是楠木轉輪藏塔。“轉輪藏塔”為一種可以繞軸轉動的八角形書棚,是古代寺院專設放置經卷的地方,木質寶塔式樣。 地址:慧因高麗寺。 在杭州余杭區余杭鎮東南寶塔山頂。始建于五代吳越時期,據傳,吳越國王子在此山養病得痊愈,建此塔為紀念,取名安樂。現塔重建于明代。1985年重新修葺。塔系磚木混合結構形式,六面七層,高約35米。 地址:余杭區余杭鎮東南寶塔山頂。 華嚴經塔位于杭州孤山山頂平面正中,是西泠印社建筑制高點,為西泠印社的標志性建筑。此處原為古四照閣舊址,1924年西泠印社同人遷四照閣于涼堂之上,于原址建華嚴經塔,又名西林塔或西泠印社石塔。 地址:杭州孤山山頂平面正中。 在浦陽江畔的臨浦峙山寺“臨浦之窗”峙山塔,大佛寶相莊嚴,小佛像姿態各異,在雕塑方面,可見極高的造詣,將佛之慈悲及人之感恩完美詮釋,能讓欣賞膜拜的人感受到“美”與“真”在世間得到了一種最素樸的勾連。 地址:蕭山區臨浦鎮峙山。 玉泉在杭州西湖仙姑山青芝塢口的清漣寺內,與龍井泉,虎跑泉合稱西湖三大名泉。清漣寺始建于南齊建元年間,后晉改建為凈空寺。南宋理宗題額“玉泉凈空寺”。清康熙改今名。 地址:青芝塢口的清漣寺內。 九龍八塔位于靈隱寺的西面,九條龍全部為青銅鑄造。傳說是古代的祭壇,也有傳說是歷任主持的墓地。 地址:靈隱風景區內。 惟重珍禪師塔在西湖區龍章社區董庵遺址。墓塔石刻字跡清晰可辨,正中上書“護龍開山惟重珍禪師之塔”,左面為“康熙丙子年冬月吉旦”,右面為“傳臨濟正宗第三十六世”。墓塔石板下有一口荷花缸,據稱這是惟重珍高僧圓寂之處。臨濟宗是佛學界最大一支宗脈,而“董庵”又稱“護龍庵”,是西溪歷史上最大庵院。 地址:在西湖區龍章社區。 河渚塔,舊城“杭公塔”,建于清咸豐年間。當時文人學士對先賢杭世駿的才學人品及仕途遭遇,深懷敬佩。于是集資在河渚杭厲二公祠內筑一石塔紀念,初稱“杭公塔”。現移建河渚街蔣相公祠西側,游客登塔遠眺,周邊的蘆蕩寺庵、水光山色、繁華街市、龍舟勝會,以及演武擂臺等西溪勝景,登樓遠眺,頓生“四時錦簇四時景,八面云開八面風”之慨。 地址:河渚街。 靈隱寺兩石塔兩經幢,位于西湖區靈隱寺內。兩石塔始建于五代或北宋初,系錢弘俶重建靈隱寺時而立,當時立塔四,今唯存大雄寶殿前東西兩側之雙塔。兩石塔相距42米,皆為八面九層,仿木構樓閣式塔。 地址:靈隱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