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后二題 一、順勢與逆勢 呂后臨終前曾一再交代呂祿、呂產:大臣們對自己違背劉邦白馬盟誓的作法非常不滿,因此,你們千萬不要為我送喪,以免離開軍營而為人所制。 此言說明呂后臨終前對呂氏宗族的命運非常擔心。 應當說,這一擔心并不為過。歷史恰恰證明了呂后的擔心是正確的。因為,呂后臨終之際已經發現呂氏宗族已經陷入了功臣派的圍剿之中。 關鍵在于逆勢與順勢。 其一,劉邦生前,呂后殺韓信、誅彭越,并未給自己和呂氏宗族帶來危險,因為,此時呂后打的是順勢牌。劉邦與韓信、彭越的關系在劉邦滅項之后已經走進了歷史的拐點,即由“共天下”的伙伴走進了“家天下”的政敵。所以,即使呂后不出面殺韓信、誅彭越,劉邦也要誅殺韓信、彭越。因此,呂后殺韓信、誅彭越,都得到了劉邦的默許和支持。 其二,蕭何、張良、陳平都或明或暗地參預了劉邦誅殺功臣的行動。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指的就是蕭何直接參預誅殺韓信。陳平的偽游云夢,更是生擒韓信的一簡妙計。張良明面上看,似乎沒有直接卷入誅殺韓信、彭越的活動,但是,這么一個足智多謀的謀士,為什么沒有向劉邦進一言?張良身為帝王之師,深得劉邦信任,他是有可能將劉邦和開國功臣的關系調整得好一點的,但是,張良此時竟一言不發。當年楚漢相爭,張良一會兒是吐“八難”阻止劉邦分封,一會兒是踩劉邦的腳讓他不要當著韓信使者的面發火,八面來風,多出奇計。可是,項羽一死,劉邦稱帝,張良再也不輕開玉口了。這些“功臣”都或多或少地參與了誅殺韓信、彭越的活動。 由于有了劉邦和劉邦集團重要成員蕭何、張良、陳平的參與,呂后盡管在誅戮功臣時盡管表現得非常殘酷,但是,她的這些作為并未給她及呂氏宗族還來災難。 惠帝的去世是呂后失去理智的拐點。 惠帝在世,呂后由于有希望而無危機,因此,她并未采取非常過激的措施。 呂后的大敗筆是她的封諸呂。劉邦與大臣們的“白馬盟誓”在漢初大臣中影響非常之大。王陵公開頂撞呂后封諸呂,打的就是“白馬盟誓”的旗幟。“非劉不王”已成為劉邦去世之后功臣派信守的一個重要原則。漢文帝之世,漢景帝秉承其母竇太后的懿旨要封王皇后的哥哥王信為侯,當時的丞相周亞夫又是堅決抵制:“高皇帝約: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約,天下共擊之。今信雖皇后兄,無功侯之,非約也。景帝黙然而止。”到了漢景帝之時,而且是竇太后出面提議,封的又是當今皇后的兄長,但是,丞相周亞夫仍然予以阻止。“白馬盟誓”在漢初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呂后硬要往“非劉不王”這根高壓線上撞,只能是自取滅亡。 此時呂后的一大失誤是逆勢而為。 明明知道大臣們堅決反對封諸呂為王,自己偏偏要逆勢而行。盡管呂后在世之時,可以憑借著巨大的權勢保持局面不至于失控,但是,自己過世了呢? 聰明的呂后此時已經是利欲薰心了!她像所有的獨裁者一樣,過于相信自己對局面的控制能力,結果必然是誤人誤己。 順勢而為的呂后,勢如破竹;逆勢而為的呂后,驚弓之鳥。 人生順勢與逆勢,可不慎哉! 二、識人之明 呂后另一大失誤在于乏識人之明。 按照常理,呂后當不乏識人之明。但是,大量史實證明:呂后雖有政治家的眼光,卻缺乏政治家的識人之明。 呂祿是呂后自封的大將軍,主掌北軍。漢代京城南北二軍,北軍勢力勝過南軍。但是,最先放棄權力卻是呂后最為倚重的這位侄子呂祿。 呂祿之失甚多: 第一,政治幼稚。誤聽酈寄之言,企圖以交出軍權來換取自己的平安。 第二,不聽忠告。呂祿的幼稚最早被他的姑姑呂媭發現,呂媭當即判斷呂氏將要滅亡了,甚至不惜將全家的珠寶擲地以喚醒呂祿。但是,這一過激行為并沒有喚醒呂祿。呂祿最終還是企圖息事寧人(這哪里是息事寧人之事啊!) 第三,缺乏溝通。呂祿為上將軍掌管北軍,呂產為相國掌管南軍。呂祿即使想棄軍以求安,也一定要與呂產通個信息,二人協調一致。讓人非常不解的是呂祿采取如此大的動作竟然一點都沒有通報呂產。呂產是在對呂祿棄軍一無知覺的情況下被殺的。 呂祿、呂產,本是呂后倚重的兩位侄子。如此無能之輩,竟然也會被呂后選來掌管軍權,保護呂氏宗族?呂氏焉得不滅族哉? 呂后作為呂祿、呂產的姑姑,應當對雙呂的能力有所了解,不知緣何用此二人?呂后識人之暗于此表現得淋漓盡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