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曹參、陳平是漢高祖劉邦的開國功臣,都擔任過相國或丞相。這三個人,在歷史上赫赫有名,有“蕭何月下追韓信”“蕭規(guī)曹隨”等歷史美談,司馬遷在《史記》中也對他們的建漢之功贊揚有加。 但細讀《史記》之后,會發(fā)現(xiàn)司馬遷實際上對他們頗有微詞,將他們的“陰暗”面隱晦地記錄下來。 一、蕭何劇照:蕭何 據(jù)《淮陰侯列傳》記載:呂后想要誅殺韓信,擔心韓信不來,所以派蕭何騙韓信說劉邦已平叛成功,并要他入宮慶賀。結果,韓信一入宮,呂后便指使士兵將韓信綁了,將韓信殺了,并滅其三族。蕭何因此被封為相國,并獲得很多賞賜。 因韓信之死,有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句成語。 司馬遷對蕭何的此種做法是有看法的。在《蕭相國世家》結尾,司馬遷是這樣說的, “蕭相國何于秦時為刀筆吏,錄錄未有奇節(jié)。及漢興,依日月之末光,何謹守管龠(yuè),因民之疾秦法,順流與之更始。淮陰、黥布等皆以誅滅,而何之勛爛焉。位冠群臣,聲施后世,與閎夭、散宜生等爭烈矣。” 這段話包含了三層意思:一是蕭何并沒有什么特殊才能,只不過是跟隨劉邦才發(fā)達了;二是在誅殺韓信、黥布過程中,蕭何有很大的功勞;三是蕭何之所以能夠“位冠群臣”,是因為韓信、黥布這些功臣名將都被誅殺了。 細細讀之,便會體會到司馬遷對蕭何的憎惡之情、感慨之嘆俱形于筆端紙背。 二、曹參劇照:曹參 曹參和劉邦、蕭何都是沛縣人,交情很深厚,在蕭何死后,接替蕭何繼任相國。在曹參擔任相國期間,遵守蕭何制定的制度,實現(xiàn)百姓安居樂業(yè)。 即便如此,司馬遷對曹參也并不是完全肯定的。在《曹相國世家》末,司馬遷這樣評價: “曹相國參攻城野戰(zhàn)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與淮陰侯俱。及信已滅,而列侯成功,唯獨參擅其名。” 意思是曹參立功很多,是因為他跟隨了韓信,到韓信被誅滅后,他才嶄露頭角。司馬遷如此評價,貶多于褒,不言自明。 三、陳平劇照:陳平 陳平就是個十足的投機者。 其一,助劉邦誅殺韓信。劉邦僅僅因為一封告密信,便要誅殺韓信。而陳平不僅不為韓信辯護,反而積極出謀劃策,成為劉邦大殺功臣的左右手,其目的無非是要自保和盜取功勞。 其二,促使劉氏江山落入?yún)问现帧?/strong>據(jù)《呂太后本紀》記載, “孝惠帝崩。發(fā)喪,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張辟強為侍中,年十五,謂丞相曰:‘太后獨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強曰:‘帝毋壯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請拜呂臺、呂產(chǎn)、呂祿為將,將兵居南北軍,及諸呂皆入宮,居中用事,如此則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脫禍矣。’丞相乃如辟強計。太后說,其哭乃哀。呂氏權由此起。” 這里的丞相就是指陳平。前后推敲,可以發(fā)現(xiàn)司馬遷的高明之處,一句“呂氏權由此起”,便說出了這位大漢丞相,為了自保,幾乎毀了劉氏天下。 其三,參與誅滅呂后族人。其實,陳平參與滅諸呂,不過是利用劉襄、劉章、灌英等人聯(lián)合反呂之機,玩的一次投機把戲。 戲劇:蕭何月下追韓信 “明贊其是,實則正鄙其非”是《史記》的獨特筆法,也體現(xiàn)了司馬遷高超的文學水平和愛憎分明的特點。 蕭何、曹參和陳平都與韓信的死有關。韓信被劉邦所誅,實際上就是一樁冤案。司馬遷非常同情韓信,而在他所處的年代又不能為之翻案,只得在史書中對那些重要參與者予以隱晦的批判。 蕭何、曹參和陳平是著名的政治家,人們代代相傳的是他們光明的一面。但是,在歷史上,又有多少政治家是絕對“光明”的呢?為了維護君王的統(tǒng)治和他們自身的利益,他們又不得不展現(xiàn)自己“陰暗”的一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