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者:寒氣客于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倦,縮倦則脈納急,納急則外引小絡(luò),故卒然而痛。 腹痛分三類: 1、痛在中脘屬太陰脾經(jīng); 2、痛在少腹左右屬厥陰肝經(jīng);少腹脹痛多肝郁氣滯,經(jīng)脈不通,可見腸癰,疝氣 ; 3、痛在臍腹正中屬少陰腎經(jīng)及沖任二經(jīng)脈。 4、擾臍痛,多蟲積或大便燥結(jié); 5、婦科痛:腹痛分腕腹,臍腹,少腹三部分。 其原因:寒熱,氣郁,血虛;食積,瘀血,蟲積,癥塊。 痛癥分虛實: 痛而滿悶多實; 痛而拒按多實; 痛則喜冷多實。 飽則劇多為實, 痛重拒按為實; 熱痛者多惡熱。 不悶不脹多虛; 痛而喜按多虛; 痛則喜熱多虛; 饑悶者多為虛。 婦科腹痛: 疼緩喜按屬虛; 寒痛者多喜暖; 病在胸膈時,治法宜甘緩之。緩則治其本,治本須漸期,由量變而達質(zhì)變。 醫(yī)家吳鶴本說:“瀉責(zé)之脾,痛責(zé)之肝,肝責(zé)之實,脾責(zé)之虛,脾虛肝實,故令痛瀉。”調(diào)氣機以止痛瀉,故用補土瀉木法。 分析: 1、寒邪腹痛:寒邪使機體氣血凝結(jié)阻滯,不能通暢流行,而發(fā)生疼痛。 2、若寒邪直中腸胃,則腕腹疼痛。寒盛陽氣虛弱的人則寒從內(nèi)生。見氣滯陽衰,痛則綿綿,喜熱喜按,脈來沉遲。治宜溫中。方宜香沙理中湯去白術(shù)。 3、若痛者兼嘔,脈弦滑為氣虛夾痰。治宜健運脾陽,方用香砂六君子湯去白術(shù)。 4、若中寒腹痛,綿綿不休,口不干,喜熱飲,得熱痛減,小便清長,四肢厥冷,脈沉遲無力,治宜溫中理氣為主,方用香砂理中丸(湯)。 5、若腎氣虛寒腹痛:,臍中痛不可忍,喜按為宜通脈四逆湯加白芍,以溫通陽氣。 6、熱邪腹痛:見煩躁不寐,時痛時止,熱手按之不減,大便閉,小便赤,唇干口渴,脈來數(shù),病為積熱。方用二陳湯加厚樸,枳實芩連,山梔芍藥,輕者用金鈴子散。 若脈沉實等,宜承氣湯下之。 7、氣滯腹痛:脈沉弦,胸脅脹滿,腹脹攻痛,時發(fā)時止,得矢氣痛減,氣閉則 痛甚,治宜破滯理氣劑為主,如木香順氣散。 如肝經(jīng)不和,應(yīng)分虛實。連腕,不進食,食嘔,脈弦,宜新定吳茱萸湯。 如氣滯腹痛,胸膈脹滿,時發(fā)時止,矢氣后痛減痛發(fā)攻竄,多七情失調(diào)加重,治宜行氣散結(jié)為主,方用木香順氣飲。 8、氣虛腹痛(中虛):喜按,呼吸短促,或肢困無力,勞作則甚,治宜補氣為主, 方用四君子湯。 若腹痛在臍上,連及兩肋,少腹兩旁痛,拘急腸鳴,便后不減,口苦吐酸,其脈 多弦,為肝木克土,治宜抑木扶脾,方用芍藥甘草湯或小建中湯,或逍遙散。 9、食積腹痛,胸腹?jié)M悶,,痛不飲食,噯腐吞酸,痛欲利或一條杠起于按痛,為 食積,宜消導(dǎo),用平胃散,加枳實,山楂,麥芽,砂仁,木香,或予厚樸三物湯微下。 若吞酸噯腐,口臭不思飲食,脈滑苔膩,治宜消食化積,方用保和丸。 10、血虛血瘀腹痛:甚悠悠不已,不甚,左脈多不足,饑勞甚,宜緩中補虛,用芍藥甘草湯,加桂心生姜,當(dāng)歸。 若血虛腹痛,隱隱如刺,面色萎黃,心悸少寐,治宜補血為主,方用四君子湯。若血虛發(fā)熱,加知母黃柏。 若血瘀腹痛,不飽不脹,夜間痛甚,痛定不移,熱敷少減,治宜活血為主,佐以行氣,方用平占散。 若低熱面色晦暗,體內(nèi)局部,以胸腹部為多,有刺痛,晚間增重,并可能有出血或皮膚紫斑,或有腫塊,唇舌紫瘀,或舌有斑點,脈細澀,為血瘀病癥。治宜活血化瘀理氣。 11、培土抑木法: 肝病則木旺克土,多痛而不暴注,治療時當(dāng)肝脾兼顧。若單純補脾或抑肝,不夠全面,因為腹痛是肝氣逆,腹瀉是脾氣虛,抑肝則痛止,而瀉仍在,補脾則瀉止,而痛猶存,病變機制是木乘土,治療方法是培土抑木,脾胃健也。 12、古人雖云:痛無補法,此指邪氣方面而言。脈脾按稍止,脈雖大,而重按稍松,則是脈證俱虛,用補何疑?非氣治、食治、火治、也,此由勞碌過度中氣受傷所致。 本文轉(zhuǎn)載自http://user.qzone.qq.com/1402866422/blog/1361535521 |
|
來自: 寂寞在繁衍 > 《醫(yī)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