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指胃脘以下、恥骨毛際以上的部位發生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病證。本病臨床上極為常見,可出現于多種疾病中,但外科、婦科所致的腹痛不包括在內,某些內科病證,如痢疾、霍亂、積聚、臌脹、蟲證中所出現的腹痛,可參考有關章節辨證論治。 腹痛病名首見于《內經》,如《素問·氣交變大論》:“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腎水受邪。民病腹痛……”。在分類方面《諸病源候論》將腹痛分為急腹痛與久腹痛。在病因病機上《醫學發明》提出“痛則不通”。在治療方面《千金要方》對腹痛的分型論治闡述頗詳,治療包括溫中、化瘀、理氣止痛等法及若干熨法和針灸法。 中醫內科腹痛可見于西醫學的許多疾病,如急、慢性胰腺炎、胃腸痙攣、消化不良性腹痛,不完全性腸梗阻,結核性腹膜炎,腹型過敏性紫癜,腸道易激綜合征,輸尿管結石等,以腹痛為主要表現時,可參考本節辨證治療。 【病因病機】 1.感受外邪 寒熱暑濕之邪侵入腹中,使脾胃運化功能失調,邪滯于內,致氣機阻滯不通,發為腹痛。 2.飲食不節 暴飲暴食,食滯內停,傷及脾胃,或恣食肥甘辛辣之品,濕熱積滯胃腸;或食不潔之物,或過食生冷,遏阻脾陽等,均可使脾失健運,胃失和降,發生腹痛。 3.情志失調 情志怫郁,怒氣傷肝,肝失條達,氣血郁滯;或肝氣橫逆,乘犯脾胃,以致脾胃不和,氣機不暢,均可導致腹痛。 4.陽氣素虛 素體脾陽不振,健運失常;或寒濕停滯,漸致脾陽虛衰,氣血生化不足,不能溫養臟腑,臟腑虛寒,導致腹痛。 5.腹部手術之后,或跌打損傷,亦可導致氣滯血瘀,脈絡阻塞,引起腹痛。 腹痛總的病機為:不通則痛。 【診斷與鑒別診斷】 1.診斷 (1)部位:胃脘以下,恥骨毛際以上疼痛。 (2)性質:疼痛性質各異,可輕可重,腹柔軟,壓痛輕,無肌緊張及反跳痛。 (3)病程:有長有短,可反復發作。 (4)起病:有急有緩,常因飲食、情志、受涼、勞累而發病。 (5)應排除外科、婦科腹痛以及其他內科疾病所伴隨的腹痛癥狀。 2.鑒別診斷 (1)胃痛與腹痛:二者鑒別見表4-7。 表4-7 腹痛胃痛的鑒別 (2)與其他內科疾病的腹痛相鑒別:痢疾,腹痛與里急后重、下利赤白膿血同時出現。霍亂,腹痛與上吐下瀉交作。積聚,腹痛與腹中包塊并見。臌脹,腹痛與腹部脹大,腹壁脈絡顯露共存。蛔蟲癥,腹痛位于臍周,發作有時,伴嘈雜吐涎,或鼻癢、睡中介齒,或有排蟲史,大便可查及蟲卵。 (3)與外科、婦科腹痛相鑒別:見表4-8。 表4-8 內、外科腹痛的鑒別 腸痛:腹痛偏于右側少腹,壓痛明顯,轉側不便,喜屈足而臥。疝氣:腹痛以少腹痛引睪丸,于鼠蹊部或下陰部可觸及包塊。婦科腹痛:腹痛多在小腹,多伴隨經帶、胎產的異常。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性質 (1)寒痛:發病急,疼痛劇烈而不間斷,得熱疼痛可緩解。 (2)熱痛:腹痛急迫,痛處灼熱,大便秘結,發熱煩渴,得寒痛減。 (3)氣滯痛:腹痛脹滿,時輕時重,痛無定處,噯氣、矢氣痛減。 (4)血瘀痛:刺痛、持續、固定痛,痛處拒按,入夜尤甚。 (5)傷食痛:脹滿,噯氣頻作,噯后稍舒,痛甚欲便,便后痛減。 (6)虛痛:痛勢緩慢,綿綿不休,痛處喜按,按之無形。 (7)實痛:痛勢較急,痛處拒按,按之有形。 2.辨急緩 急慢性腹痛鑒別見表4-9。 表4-9 急慢性腹痛的鑒別 3.辨部位 大腹痛:脾胃、大小腸;臍腹痛:蟲積;脅腹、少腹痛:厥陰肝經;小腹疼痛:膀胱病變。 治療要點 ①治療總則:通。“通”則不痛,腑以通為順,以降為和。②審證求因:辨證用藥,明辨寒熱虛實。③標本兼治:不可單純瀉下,輔理氣、散寒、活血之品;虛痛溫中補虛,益氣養血。④注意點:久痛入絡,病情纏綿,應加入辛溫活血之劑;止痛藥多香燥,不可過用,中病即止。 (一)寒邪內阻 1.臨床表現 腹痛急暴,得溫減輕,遇冷更甚;惡寒身倦,手足不溫,口淡不渴,小便清長、大便自可或溏薄;舌苔白膩,脈沉緊。 2.治療原則 溫里散寒,理氣止痛。 3.代表處方 良附丸合正氣天香散、良附丸:高良姜、香附各等份。正氣天香散:烏藥、香附、干姜、紫蘇、陳皮各10克。 4.加減應用 (1)腹中雷鳴切痛,胸脅逆滿,惡心嘔吐,為寒氣上逆,治宜溫中降逆,方選附子粳米湯。 (2)腹中冷痛,手足逆冷,身痛,內外皆寒,治宜溫里散寒,方選烏頭桂枝湯。 (3)少腹拘急冷痛,苔白者,為寒滯肝脈,治宜暖肝散寒,方選暖肝煎。 (4)腹痛拘急,大便不通,為寒實積聚,治宜瀉下冷積,方選大黃附子湯。 (5)腹中劇痛,喜溫喜按,手足厥冷,脈沉微者,為腎陽不足,寒邪內侵,治宜溫通腎陽,方選通脈四逆湯。 (5)可辨證選用附子理中湯、烏梅丸,溫脾湯等。 (二)濕熱壅滯 1.臨床表現 腹部脹痛,痞滿拒按,冷敷稍減輕;胸悶不舒,煩渴引飲,大便秘結或溏滯不爽,身熱自汗,小便短赤;苔黃燥或黃膩,脈滑數。 2.治療原則 通腑泄熱。 3.代表處方 大承氣湯:生大黃(后下)、厚樸、芒硝(沖服)、枳實各10克。 4.加減應用 (1)若燥結不甚,濕熱較重,大便不爽者,可去芒硝,加生苡仁、蒲公英各30克,土茯苓20克。 (2)若少陽、陽明合病,兩脅脹痛,大便秘結者,可用大柴胡湯。 (3)若少腹右側疼痛,壓痛明顯,為腸痛者,可選用金匱大黃牡丹湯。 (4)腹痛引及兩脅者,兼有氣滯,加廣郁金、柴胡各10克,以疏肝理氣,止痛。 (5)可辨證選用厚樸三物湯、枳實導滯丸。 (三)中虛臟寒 1.臨床表現 腹痛綿綿,時作時止,喜熱惡冷,痛時喜按,饑餓勞累后加重,得食休息后減輕;神疲乏力、氣短懶言,形寒肢冷,胃納不佳,面色無華,大便溏薄;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 2.治療原則 溫中補虛,緩急止痛。 3.代表處方 小建中湯:芍藥、飴糖、甘草各10克,桂枝6克,生姜3片、大棗10枚。 4.加減應用 (1)代表方加黨參、黃芪、云苓各20克,白術10克,以加強健脾益氣之力。 (2)代表方加干姜、烏藥、陳皮各10克,吳茱萸5克,以助散寒理氣。 (3)若虛寒腹痛重癥,癥見嘔吐肢冷、脈微者,治宜溫中散寒,方選大建中湯。 (4)若腹痛下利、肢冷、脈沉遲者,屬脾腎陽虛,治宜溫補脾腎,方選附子理中湯。 (5)若大腸虛寒,積冷便秘,可用溫脾湯。 (6)若中氣大虛,少氣懶言,或大便雖軟而艱難者,可用補中益氣湯。 (7)挾血虛者,加當歸10克,制首烏20克,以養血。 (8)可辨證選用當歸四逆湯、黃芪建中湯。 (四)飲食停滯 1.臨床表現 脘腹脹滿,疼痛拒按;有傷食史,厭食納呆,噯腐吞酸,痛而欲瀉,瀉后痛減,大便臭穢;舌苔厚膩,脈滑。 2.治療原則 消食導滯。 3.代表處方 枳實導滯丸:生大黃(后下)、枳實、黃芩、黃連、神曲、白術、茯苓、澤瀉各10克。 4.加減應用 (1)代表方加萊菔子、神曲、檳榔各10克,木香6克(后下),以助消食理氣之力。 (2)若食滯較輕,脘腹滿悶者,可用保和丸消食化滯。 (3)若有脾虛者,加黨參、懷山藥、扁豆各20克。 (4)若食積化熱,大便秘結者,可加芒硝(沖服)、厚樸各10克。 (五)氣機郁滯 1.臨床表現 脘腹脹痛,攻竄兩脅,痛引少腹,時聚時散,得噯氣矢氣則舒,遇憂思惱怒則劇;平素易惱怒煩悶,噯氣或矢氣頻作,失眠;舌苔薄白,脈弦。 2.治療原則 疏肝解郁,理氣止痛。 3.代表處方 柴胡疏肝散。 4.加減應用 (1)氣滯較重,脅肋脹痛者,加川楝子、郁金、延胡索各10克。 (2)若痛引少腹睪丸者,加橘核、荔枝核各10克。 (3)若腹痛腸鳴,氣滯腹瀉者,可用痛瀉要方。 (4)若少腹絞痛,陰囊寒疝,可用天臺烏藥散(此屬外科病證)。 (5)若氣郁化熱者,加丹皮、梔子、黃芩各10克。 (6)若易惱怒煩悶、失眠者,加合歡花10克,生龍骨20克(先煎)、夜交藤30克。 (六)瘀血阻滯 1.臨床表現 腹痛較劇,經久不愈,痛如針刺,痛處不移;有腹部外傷或手術史,或固定壓痛,或尿有血塊;舌質紫暗、脈細澀。 2.治療原則 活血化瘀。 3.代表處方 少腹逐瘀湯:干姜、延胡索、沒藥、當歸、川芎、赤芍、蒲黃、五靈脂各10克,小茴香6克,肉桂5克(后下)。 4.加減應用 (1)若腹部手術后作痛者,可加澤蘭、莪術各10克,紅花9克,以散瘀破血。 (2)若跌撲創傷后,加落得打、王不留行各10克,三七粉3克沖服,以行血破瘀。 (3)若下焦蓄血,大便色黑,可用桃核承氣湯。 (4)瘀積有形,觸之有塊,疼痛拒按,可用膈下逐瘀湯。 (5)若瘀甚痛劇者,加乳香10克,土鱉蟲10克,以加強行血活止痛。 【其他治法】 1.中成藥療法 寒痛證可選用四正丸、不換金正氣散;熱痛證可選用大黃清胃丸、清寧丸、三黃丸等;虛痛證可選用理中丸、附子理中丸、丁蔻理中丸等;氣滯痛證可選用木香順氣丸、四消丸等;血瘀痛證可選用血府逐瘀丸、元胡止痛片等;食積痛證可選用加味保和丸、山楂內消丸等。 2.敷臍療法 吳茱萸20克,香附30克,陳皮10克,高良姜15克,共研未炒熱,布包敷臍,適用于寒痛證。 3.針灸療法 (1)選雙足三里,每側穴位注射羅通定(顱痛定)30毫克,適用于腹痛各證。 (2)選足三里、關元、中脘等穴,艾灸,每日1次,適用于虛痛證。 (3)選中脘、神闕、足三里、關元、公孫,針用瀉法,并配合隔鹽灸神闕,每日1次,適用于寒邪內積證。 (4)選中脘、天樞、足三里、氣海、內庭,針用瀉法,并灸神闕,每日1次,適用于食積內停證。 【預防調攝】 1.注意節制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忌暴飲暴食及食肥甘厚膩、醇酒辛辣之物。 2.順應時節,納涼取暖皆應適度,尤其注意腹部保溫。 3.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憂思郁怒等不良精神刺激。 4.慢性腹痛應耐心治療,注意調攝。當病情加重時,注意休息,觀察病情變化。 5.腹痛暴急,伴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為虛脫之象,屬病情危重,須及時搶救。(鐘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