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寒;味苦辛;歸肺、脾、肝經(jīng)。 功效涼血,清熱,利水,解毒。治鼻衄,黃疸,淋病,腳氣,水腫,癰腫,疔瘡,蛇蟲咬傷。 禁忌寒癥勿用;體虛者忌之;孕婦慎用。 苦地膽是菊科植物地膽頭的干燥全草。生于路旁、林緣或空曠草地上。分布我國東南至西南部各省區(qū)。全世界各熱帶地區(qū)均有。春、夏、秋季均可采收。拔取全株,抖凈泥沙,曬干。 《本草綱目》:天芥菜,生平野。小葉如芥狀。 別名:白毛夏枯草、天芥菜,雞疴粘,土柴胡,馬駕百興,草鞋底,地膽頭,磨地膽,牛插鼻,鐵燭臺,披地掛,地枇杷,牛托鼻,土蒲公英,吹火根,毛兜細辛,鋪地娘,鐵掃帚,鐵筶杯,鐵丁鏡,一刺針,鐵燈柱,毛刷子,地苦膽。 【性味】 味苦;辛;性寒。 《綱目》:味苦。 《生草藥性備要》:味辛,性平。 《南寧市藥物志》:苦,寒,無毒。 《閩南民間草藥》:苦,微寒,無毒。 【歸經(jīng)】 歸肺;肝;腎經(jīng)。 《泉州本草》:入肺、肝二經(jīng)。 《閩東本草》:入肺、脾、肝三經(jīng)。 【功效主治】 清熱;涼血;解毒;利濕。主感冒;百日詠;扁桃體炎;咽喉炎;眼炎;黃疸;腎水腫;月經(jīng)不調(diào);白帶;瘡癤;濕疹;蟲蛇咬傷。用于感冒,急性扁桃體炎,咽喉炎,眼結(jié)膜炎,流行性乙型腦炎,百日咳,急性黃疸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急、慢性腎炎,癤腫,濕疹。 《生草藥性備要》:散瘡,涼血,消毒,去痰。理鼠咬、蛇傷,亦能止血。治腸風(fēng)下血。 《綱目拾遺》:葉:可貼熱毒瘡。 《廣州植物志》:治濕熱。 《福建民間草藥》:利尿消脹。 《南寧市藥物志》:葉:敷熱毒瘡,乳癰,跌打。 《廣西中藥志》:清熱解毒。治痧氣熱病,搗爛敷熱瘡,煎湯熏洗兼內(nèi)服治眼睛上膜。 《閩東本草》:溫脾利水,寬中下氣。治水腫,腹脹,咳嗽,疳積,疝氣。
本品色白,入肺經(jīng),其味甘苦,性寒。能清在肺之熱邪,補肺,潤肺,并具化痰,止咳,止喘之功效。
白毛夏枯草味苦,性寒,具涼血止血之功效。可用于因風(fēng)熱,濕熱侵犯人體,損傷脈絡(luò),而致的出血證。3、解毒消癰 本品味苦,能瀉火,燥濕,解毒;性寒,可清熱、涼血、止痛。故可用于因熱邪或濕熱之邪及蟲毒之邪引起的各種病證。《福建中草藥》:“清熱瀉火,消腫解毒。”
應(yīng)用地膽草注射液(水煎濃縮后酒精提取液,再加醋酸鉛去掉沉淀制成)作體外抑菌試驗(紙片法,每紙片含生藥量約30mg),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有抑菌作用。用平板傾注法,每15ml含生藥18-24g時,對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以及金黃色葡萄球菌也有抑菌作用。
煎劑10g/kg灌胃,對大鼠蛋清性關(guān)節(jié)炎有抑制作用;乙醇制劑5g/kg灌胃,對甲醛性關(guān)節(jié)炎亦有抑制作用。
地膽草內(nèi)酯及地膽草新內(nèi)酯在體內(nèi)、外對KB細胞有細胞毒性活性,地膽草內(nèi)酯對小鼠白血病P388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地膽草內(nèi)酯、地膽草新內(nèi)酯分別為50-100mg/kg,對大鼠瓦克肉瘤-256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在體外對人鼻咽癌-KB細胞半效抑制濃度為0.28-2.0μg/ml;去氧地膽草內(nèi)酯對大鼠瓦克瘤-256亦有顯著抑制作用。
正常情況下各種提取物,如酸性酒精提取物、黃酮甙、總酸酚、結(jié)晶I(甾體化合物)及皂甙,給小鼠灌胃都有一定止咳作用,除去黃酮的總酸酚則無止咳作用(氨水噴霧引咳法)、黃酮甙止咳作用較好,2.5毫克/支腹腔注射的止咳作用與可待因0.4毫克/支相似。
酸性酒精提取物、黃酮甙、總酸酚,總生物堿及結(jié)晶I給小鼠灌胃均有一定祛痰作用(酚紅法),皂甙的祛痰作用不顯著。
酸性酒精提取物,黃酮甙以及總生物堿給豚鼠腹腔注射時,均有一定乎喘作用(組織胺與乙醚膽堿混合液噴霧法),而以黃酮甙的作用最好,250毫克/千克時相當于氨茶堿125毫克/千克的效果。總酸酚,結(jié)晶Ⅰ和皂甙均無平喘作用。用豚鼠離體支氣管肺灌流法證明白毛夏枯草的堿性乙醚提取物有舒張支氣管平滑肌的作用。 【臨床應(yīng)用】
(一)配伍應(yīng)用
白毛夏枯草、敗醬草均味苦、性寒,同具清熱解毒之功能。白毛枯草長于涼血止血,敗醬草長于散瘀止痛。兩藥配伍應(yīng)用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散瘀止痛。可用于咽喉腫痛,癰腫瘡毒,腸癰及各種血熱出血及外傷出血。
白毛夏枯草清熱解毒,涼血上血、祛痰止咳;白茅根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利尿通淋。故兩藥相配可用于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癥,濕熱淋、濕熱黃疸、癰疽瘡毒,肺熱咳嗽等癥。
白毛枯草苦寒,清熱,化痰、止咳;竹茹甘寒,清熱、化痰、除煩。兩藥合用,可清熱解毒,化痰止咳,清心除煩。用于肺熱咳嗽、肺癰、痰火內(nèi)擾,心煩不安,痰熱驚搐,中風(fēng)痰壅等。4.配半邊蓮,二者均苦寒,均為清熱解毒之良藥。兩藥合用清熱解毒力倍增。可用咽喉腫痛、癰腫療瘡、肺癰、腸癰等病癥。 (二)附方
材料: 苦地膽40克(中藥店有售)、豬瘦肉400克、生姜3片。 烹制: 苦地膽浸泡、洗凈;豬瘦肉洗凈,整塊不用刀切。然后與生姜一起放進瓦煲內(nèi),加入清水2500毫升(約10碗水量),武火煲沸后改文火煲約2個半小時,調(diào)入適量的食鹽和生油便可。此量可供3~4人用,豬瘦肉可撈起切片狀,拌入醬油佐餐用。
材料: 苦地膽根l5~18克,鴨蛋1~2枚。 做法: 將上味藥洗凈,切碎,用白紗布包好,扎緊,放入砂鍋內(nèi),加水適量,煎取汁液,揀去藥包,打入鴨蛋,燉至鴨蛋熟透,即可。食蛋飲湯。 【注意事項】: 孕婦慎服。 《南寧市藥物志》:體虛者忌之。 《廣西中藥志》:寒癥勿用。 《泉州本草》:孕婦慎用。 相關(guān)閱讀:
73747 閱讀
70386 閱讀
70360 閱讀
64789 閱讀
62711 閱讀
61991 閱讀
61518 閱讀
61340 閱讀
60821 閱讀
58275 閱讀
57773 閱讀
56518 閱讀
最新熱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