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中國的基礎教育界,我們聽得最多的有兩個詞:一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二是教學方法的探究性。我認為,這兩種提法都值得深思:第一句最好改為“課堂教學的高效性”,第二句則是備受美國教育界爭議的教學方法。實現課堂教學“高效性” 的追求,應成為每位教師的自覺行動,成為所有教研科研的主要課題。衡量一節好課的標準有無數個,沒有統一的標準,也不應該有統一的標準。不過,一堂好課應當有三個基本特征:即,目標明確、過程生動、效果良好。課堂教學設計原則現有許多提法且莫衷一是,這里就設計一節課應堅持的五個原則與同行交流,僅供參考。 一、簡明性原則 有人說,學校是什么地方?是把活蹦亂跳的年輕人往死里關的地方;教師是什么人?是一群經常把簡單問題往復雜里講的人。我認為課堂教學有一個最基本的原則——簡明性原則。具體地說,就是要“精選目標、精挑考點(訓練點)、精確例(習)題、精練語言、精簡教程、精心指導、精批習題”。判斷一位教師是否有智慧、是否是位教學能手,可以用一個主要標準來衡量——越教越多還是越教越少。 現提出四句可操作的口號:一是“課堂指令三要素”(明確的任務、約定的時間、恰當的檢評);二是“三分課堂論”(教師講授、當堂訓練、師生互動);三是教師水平集中表現為一個字——“選”(即,選目標、選訓練點、選例習題、選方法);四是教師應追求越教越少——每節課需要教師講的內容越來越少,每個班需要教師教的學生越來越少。 二、直觀性原則 在眾多經典教學原則中,直觀性教學原則是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教學內容的重要原則,也是把學生引入學科學習快樂殿堂的第一原則,是最為實用的教學原則。它是學生學習興趣培養與學習信心樹立的重要手段。 在平時教研與講座過程中,我明確提出理科課堂教學應實現“六實”:即實驗、實景、實物、實圖、實例、實用。物理教學切忌“空對空”,以展示代實驗、以虛擬代實景、以圖片代實物、以文字代實圖、以描述代實例、以口頭代筆頭。 三、情感性原則 不論是在課堂設計還是實際教學中,教師都要追求將三維目標簡化后的“二維目標”加以落實,有意思地把情感交流列入教學設計的內容。情感目標實現的前提是師生友情與學科情感的不斷加深,其終極目標是讓學生獲得學科學習的最大成功。 這里提出易操作的三個主張:一是“站在講臺授課、走下講臺指導”。講授與指導同等重要,是決定課堂教學效益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農村中學尤其是如此。教師只有“走近學生身邊、走進學生心中”,才能獲得師生情感目標實現的最大化,也才能實現高效課堂的追求。二是“先生后師、先眾后寡”指導原則的貫徹實施。這是解決農村中學課堂教學效益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三是提出兩句生動形象的比喻:教師要帶著三樣“寶貝”走進課堂;教師應扮演好 “騙子”這一教師的第一角色。 四、問題性原則 現在課堂教學中最為時髦的字眼就是“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這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變為數不多的“亮點”之一。這一方法被美國部分學者斥之為美國中學生數學落實的罪魁禍首。不過,我不排斥探究性學習,它的核心內容就是“問題學習”,或稱“問題教學法”。 中學教師,尤其是中學理科教師,課堂教學應追求“三化”——教學目標的簡約化、教學內容的問題化、教學過程的互動化。即,把教學目標精簡為教學的主要目標(集中力量解決之),把教學內容簡化為若干具體問題,努力實現教學過程的互動化。 這里特別強調的是“減少課堂替代”。在中小學課堂上,課堂替代可謂“無時不在、無處不有”,減少替代是實現高效課堂的最重要的途徑之一。課堂替代有以下四種主要表現:即,以講代教、以教代學、以少數代多數、以口頭代筆頭。 教師要減少替代,必須堅持“兩個凡是”:凡是學生能辦到的事教師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自由學習的時間教師決不占用。 五、生動性原則 一位教學效果良好的教師,一定是位課堂教學生動活潑的教師。教師要不惜代價、不擇手段地保證課堂教學的生動性。這是高效課堂的保證,是教師快樂教學的需要。這里有兩句話值得一提:一是教學的兩大目標——“欲望與習慣”。即,“學生學習欲望的保持與激發”以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二是追求“課堂三聲”:課堂教學的掌聲、笑聲、歡呼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