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醫學研習會第12期 共同分享,共同收獲 作者/熊廣華;編輯/高佳華 導讀:熊廣華研習脈法多年,凡脈診之書多有涉獵,并得多位老師心傳,遂于此頗有心得。小熊多次說道,脈診可以直接感受到氣機的變化,實為學中醫之捷徑,亦是入醫道之方便法門。中醫最難的就是入門,只要一入門,眼前就是條條大路。敲不開中醫之門,就永遠都領略不到中醫的精準與高效。故將此文強烈推薦給大家,希望大家對中醫有更深的理解與感悟,如能因此入中醫之門,也就達到我們團隊的最終期望了。 一、脈學概況 寸口脈法,分三大類:1、形體脈,如許躍遠的微觀脈法《大醫脈神》,王光宇脈法等;2、情志脈,如《壽小云心理脈學》;3、氣脈。此類脈最有臨床指導意義,由切脈可得知氣機升降出入情況,進而知病機,確定理法方藥。 二、脈學的核心—脈理 學脈、研究脈最大的誤區:只重視28脈,將重點放在脈象下,而不明脈理。 脈象的最大難點:不是摸不出脈象,而是不知如何分析手下脈象所代表的意義。所以脈學的核心在于明脈理,“不要死在脈象下,要活在脈理中”。 脈理,簡而言之,概括為六個字:一氣陰陽五行。 1、一氣論 即站在“一”的層次來解讀脈象。天人合一,是在氣的層次相合一。故脈理的一氣論,就是天地之氣影響人體之氣,相互感應,進而在脈象上的表現。如四時脈、運氣脈,具體可以參考《古脈法通俗講義》。 2、陰陽論 即站在“二”的層次來解讀脈象。陰陽者,氣之升降出入也,升降出入者,無器不有也。 “察色按脈,先別陰陽”,脈象如何分陰陽? A位置而言:水平位置上,寸尺分陰陽,寸為陽,尺為陰;垂直位置上,浮沉分陰陽,浮為陽,沉為陰。 B“陽化氣,陰成形”:動者為陽,靜者為陰,脈搏的跳動,有力無力屬陽;脈管的粗細,為有形,屬陰。 陰陽已分,那么具體的升降出入如何? 3、五行論 A 以上構成氣機循環圖,如環無端。 B 五行相生相克在圖上的體現。生克異常則為病。 C 左寸—心、小腸,左關—肝、膽,左尺—腎陰、膀胱,右寸---肺、大腸,右關---腎陽、三焦。雙尺相互參考。 左手脈,以血為本,其氣以升為主,升中有降;右手脈,以氣為本,其氣以降為主,降中有升。 凡診脈,先知其常。左升右降,后升前降,左候督脈,右候任脈。 脈理已明,難在分析。陰陽的升降出入,具體如何感知? (1)陰陽之出入異常 寸 關 尺
脈整體上大下小,浮取大,中取可,沉取弱:出太過,入不及,陰分不足,陽分偏亢,陰不涵陽。治則:斂陽,補陰以配陽。(如上圖) 脈整體上小下大,浮取弱,中取可,沉取大而有力:出不及,入太過,陰靜有余,陽動不足。治則:泄陰,補陽通陽。(如上圖) 浮取有,中沉取則無——陽脫;沉取始得——陰脫。 (2)陰陽之升降異常 升太過,降不及:脈浮取寸有,中取寸關有,沉取使得尺脈有——即上越的脈勢。尺無陽脈,其陽氣浮于上,故寸脈亢而尺脈弱。治則:收斂氣機,兼培補下元,如黃連溫膽湯。(如上圖) 升不及,降太過:浮取得尺脈,中取得關尺脈,沉取使得寸脈有——即下陷的脈勢。寸無陽脈,其陽氣郁于下,故寸脈沉弱而尺脈浮亢。治則:補氣升提,如補中益氣湯。(如上圖) 升降失常,氣機郁于中:浮取先得關脈,中取寸關尺皆有,沉取又只有關脈——即中郁脈。陽氣郁于中焦,用藥如:桔梗、枳殼、木香。(如上圖) 升降出入本是一體,不可分割,由以上的脈下感覺可知氣機之升降出入異常情況,或上越,或下陷,或中郁。 三、詳解三大脈勢 1、上越脈勢 左脈上越,即左脈生發太過。左脈以升為主,上越者,其升太過。主要責之肝陽偏亢,推理癥狀:急躁易怒、頭脹疼,后頸部發脹不適;心煩失眠、小便黃口苦;腰酸腿軟。 右脈上越,即右脈肅降不及反而上逆。右脈以降為主,上越者,不降反逆,反作也。主要責之為肺胃氣逆,任脈不降。推理癥狀:面油多、脫發、鼻干夾血絲、咽炎,膽胃食道上泛癥,便秘,冬天腳冷,痛經,月經量少。 2、下陷脈勢 左脈下陷:肝郁、肝氣生發不及,木不生火;濕阻氣陷。推理癥狀:腿沉重、女性白帶多、男性前列腺異常、老年人肛周濕癢;胸悶氣短;頭昏不清、頭暈、記憶力下降,頸椎病后頸背發僵發緊。治則:祛濕升陽,疏達肝氣。 右脈下陷:濕阻氣陷,脾氣不升,腸積。 3、中郁脈勢 雙關郁大,肝膽脾胃氣機郁滯也。推理癥狀:腹大,胸悶氣短,不易知饑、胃脹、痞滿等。加強版逍遙散主之。 舉例: 1、如一病人,雙脈均上越明顯,氣血并走于上也。推理癥狀………治則:培下,引下。藥如龍骨、牡蠣、牛膝,酸棗皮,枇杷葉、代赭石之類。若見于年輕人,多為思慮過度,氣血上調;若為老年人,兼脈弦硬,當謹防中風。 2、如一病人,左關郁,左寸不足,右脈上越明顯。左脈氣機當升而不升,右脈氣機當降而反上逆,此陰陽反作也,推理癥狀……..渾身不適也。治療:姜附桂 疏肝降胃。 三大脈勢知氣機升降出入之大綱,此為大格局也。通過總按感知獲得。 總按之后,當單取,以知六部脈各部之氣機出入情況,此為小格局也! 善水堂主,熊廣華,執業中醫師、中醫教師。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曾跟隨多位老師臨床實踐并深入研究傳統中醫思想,終有所悟。臨證看病擅長脈診、舌診,用藥盡求精簡,注重三治合一(藥物治、環境治、精神治)。曾坐診于北京萬福堂國醫館,現于湖南中醫藥大學任教。熱愛古中醫學,立志以傳承和推廣傳統中醫理念為己任,愿與志同道合之士相互交流、學習,以期共同進步,為純正中醫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
|